孝義河

發源於河北保定市安國市的河流

孝義河,原是大清河水系唐河的支流,源於河北省保定市安國市黃台村,東經伏落,經博野縣蠡縣入唐河。孝義河位於白洋淀以南,是匯入白洋淀的九條河流之一,發源於安國定州一帶,經博野、蠡縣,在任丘西側的高陽縣城東向北,於安新縣同口鎮注入白洋淀。

傳說


大義婆媳救翼王
撫今追昔。
河北省博野縣有蠡吾古城,曾為古蠡吾縣、蠡吾侯國所在地,故址猶存。史書記載,東漢時期,漢章帝劉炟之孫、河間孝王劉開之子劉翼,曾在此做蠡吾侯。之前,其曾被封為平原王,后遭小人構陷而被貶為蠡吾侯,故當地民間仍尊稱其為“翼王”。其與博園夫人所生之子劉志,后即皇帝位,是為東漢第十位皇帝漢桓帝北魏年間,蠡吾城被滹沱河水沖毀一半,當地民間至今仍有歌謠流傳“獅子眼紅,大水沖了蠡吾城”,“獅子紅眼,獅子紅眼,蠡吾城沖走半邊”。古城舊址今仍存,在博野縣裡村(原名蠡村)西南,地表存有城牆西南角一部分,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間相傳,在蠡吾城以東二十多華里,有一片官府所設窯地,后因水源枯竭生產停止,便留下一片廢墟,故名陶墟(今博野南北陶墟、陶墟店一帶)。居住於此的人們,生活用水只能到幾華裡外的博水河去擔,十分艱難。由於戰亂災荒接踵而至,村人相繼死亡逃離,村中最後僅剩一戶馬姓人家,有公、婆、兒、媳四人。不久父親生病亡故,兒子死於戰亂,家中僅存婆媳二人相依為命。婆母悲傷過度一病不起,家中一切全靠兒媳劉氏照料。劉氏起早貪黑下田勞動,一日三餐小心伺候婆母,每隔一日還要往返幾十華里去博水河擔水。婆母不忍拖累兒媳,勸說兒媳改嫁。兒媳表示決不離開。之前兒媳也曾勸說婆母離開此地,另擇一有水之地居住。婆母留戀丈夫兒子墳墓,不肯離去。兒媳順從婆母心愿,與婆母留居在此艱難度日。一日早上,劉氏出門擔水,門一打開,突然發現地上倒著一匹黑馬,旁邊躺著一個人,臉上有血,昏迷不醒。她被嚇得不知所措,趕快跑回屋告訴婆母。婆母立即讓其將那人拉進屋內救護。劉氏體弱,費盡氣力才把那人拉入屋內,顫抖著雙手將那人臉面擦洗乾淨。婆母認出是蠡吾侯劉翼,大吃一驚,便囑兒媳趕快給翼王喂水。劉氏便將缸中僅存的半碗水,一點一點喂進翼王嘴中。水喂完后,翼王仍沒蘇醒過來。劉氏告訴婆母,門口還有一匹黑馬,倒在地上直喘粗氣,也要死亡。婆母便讓劉氏速去查看馬匹是否有傷,劉氏看完,告訴婆母馬身無傷。婆母說那馬定是缺水渴昏,便讓劉氏取灶台洗碗泔水去飲那馬。劉氏將半盆泔水一點點喂進馬嘴,馬竟有了精神,慢慢站了起來。婆母吩咐兒媳趕快騎上黑馬,去蠡吾城報信,叫人來救翼王。
翼王報恩挖“孝義河”
劉氏沒有騎過馬,只好硬著頭皮騎了上去,一路歪歪斜斜,勉強來到蠡吾城。一進城門,便從馬上摔了下來,摔傷了腳腕。這時,城裡的人們正在焦急地四處尋找翼王,一見翼王的黑馬,並見有人從馬上摔了下來,便圍攏過來。劉氏向人們說明了情況,人們馬上把她領到翼王府。劉氏向博園夫人簡要介紹了翼王情況,博園夫人表示了感謝,馬上請劉氏領路,帶領侍從醫官和有關人員乘車快速趕往陶墟。劉氏走後,婆母躺在炕上,看著昏迷不醒的翼王,很是著急,便從炕上滾到地下,拉下被子給翼王蓋上,又爬到灶台舀了半碗米湯,慢慢喂進翼王嘴裡。半個時辰后,翼王蘇醒過來,見是一位年邁的老婆婆在照顧自己,禁不住流出感激的淚水。
博園夫人來到陶墟后,趕快請醫官進行檢查,醫官報告,翼王並無大礙,博園夫人始放下心來。翼王夫婦感謝馬家婆媳救命之恩,定要請她們二人到城內居住。老婆婆不肯,說要留下照看父子二人墳墓。翼王夫婦只好留下些財物趕回城內。博園夫人知道劉氏為救翼王摔傷腳腕,不能擔水,婆媳二人無法生活,便派來兩位侍女進行照顧。翼王經過數日調養,身體很快康復,便帶領侍從人員再次來到陶墟,一為答謝婆媳二人,二為再次勸說二人隨其到城內居住。老婆婆仍然表示不肯離去。翼王明白了老婆婆心思,便和夫人商議,決定開挖一條河流,將博水導引過來,徹底解決這裡的缺水問題。翼王回到城內,立即組織勘察施工,很快便挖成一條大河,將博水引到了陶墟村東。
從此,這一帶徹底告別了水荒。遷走的人們又遷了回來,另有不少外鄉人也遷移過來,與當地人一起耕田種地、燒磚制瓦。這裡又恢復了生機。沿河兩岸的人們為了頌揚劉氏對婆母的孝心及翼王報答恩人的義舉,便將這條河稱為“孝義河”。2000年來,孝義河的故事一直在兩岸民眾中廣為流傳,孝義的精神也代代相傳。

形成變遷


孝義河,原是唐河的支流,源於安國市黃台村,東經伏落,至博野縣境經西章、北楊村、小店,至顏庄入蠡縣境,從小陳東北流,稱小陳河,於車裡營村南、潘營村東會月明河,又北經黃家莊、萬安至古靈山,名古靈山河,以下入唐河。古靈山以下河道早已淤塞,1937年於萬安決口。1951年,孝義河從萬安向東由人工改道,沿四門堤東流,經高陽縣南路台、斗窪、史家佐至高陽城南,經東田果庄、南圈頭村北入齊家河故道,東北流於岳家佐村東,入馬夾河故道,至高陽城東沿四門堤向北,至雍城村西北流入馬棚淀。孝義河為瀦龍河以北、唐河以南的一條主要排瀝河道。瀦龍河左堤一旦決口或分洪,即成排泄洪水的主要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