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馬騮山的結果 展開
- 馬騮山
- 河北海興縣境內的景區
馬騮山
馬騮山
馬騮山位於河北省海興縣,馬騮山南望齊魯,東臨渤海,北倚京津距滄州大港20公里,位於海興縣城東5公里,馬騮山又名小山,形成於2--3萬年第四紀晚期火山噴發是九河下梢入海處及九河文化的交匯點。是由火山多期噴發堆積而成,是渤海盆地斷裂活動最直接的證據。其典型性、多樣性和自然性,實屬平原地區獨有、國內罕見。是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地質遺跡區。在小山附近先後挖掘出了大量古文物及化石,對研究古代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參考價值。從古至今亦留下了一個個凄美動聽的故事,山下縱橫交錯的古棧道、甘甜可口的官井水、能治病的小山沙、茂盛的植物被及原有古塔、古墓、古寺廟等,無一不訴說著小山的神秘。
來到小山,首先聽到一個神話傳說。說是很早很早以前,這渤海沿岸一帶常鬧海嘯,淹沒了莊稼,灌死了牛羊,不知多少人家家破人亡。為解脫這一方人們的危難,天上就派天神下凡,向泰山借山填東海。天神到泰山借了兩座山,擔起來就向東海而去,當離東海還有二三十公里路時,他感到很累,就換了一下肩。這一換肩可不要緊,由於用勁過猛把扁擔顫折。天神擔來的這兩座山,在西北落地的是小山,在東南落地的是大山(今山東省無棣縣境內)。
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不過,它寄託了古人的美好願望。實際上,這小山是在近3萬年前地殼運動,火山噴發而形成的產物。小山南北長約7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主峰海拔36.18米,為滄州之最高點。小山早在屬山東省無棣縣管轄時,就有“窮大山,富小山,小山有靈又有仙”之說。在夏季,遊人進得山來確實如進入仙境一般。
小山山體中有縱橫交錯的古隧道,有連有分,崎嶇盤環,如同迷宮。賞泉聽樂是小山的獨特景緻。小山官井年代久遠,自井壁沁出的水滴落入井中,聲如古樂,清脆悅耳。峰頂觀海、小山霽雪、龍口天橋、群雁高飛、沙高流水、野煙雨幕等景色之美使人流連忘返。南宋大詩人陸遊在馬騮山登高望遠時大發感慨,留有“齊州山水窟,登眺有佳處。秋夜魚東船,春薺鬲灘樹”的詩句。家喻戶曉的還有齊桓公借山兵定無棣城、孫思邈小山行醫等神話傳說與軼聞舊事,在小山一帶廣為流傳,更為小山增加了神秘傳奇色彩。更值得一提的是,小山主峰是一座漢代王陵,此墓乃東漢質帝劉纘之父、渤海王劉鴻之墓。
小山位於縣城東十公里處。先秦時稱“夾”、“先檻”,秦漢稱“柳丘”。隋唐稱“峽”、“馬騮”,亦稱“騮”。歷代多俗稱“小山”。它形成於三萬年前第四紀晚期的火山噴發。原海拔36米,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7公里。山雖小,卻是冀東平原上唯一的一座山。
小山一帶東臨渤海,南望齊魯,北倚京津,自古為華北平原九河入海處,是九河文化的最終交匯點。早在秦代,始皇嬴政即遣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女由此入海,求長生不老之葯。徐福一去不返,始皇乃親臨此地,期盼千童歸來。海興境內的望子島即由此名。今鹽山、海興一帶民俗“信子節”即為秦時“尋子”祭祀活動演化而來(當地方言“尋”讀作“XiN”)。至漢武帝劉徹,亦親臨小山“望祀”,遙望蓬萊仙山諸神,以求長生。他不僅“乃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求蓬萊神人,宿留海上”,而且還在陸上撥驛車,派方士千餘人悄悄尋仙。並因之在小山東修築了兩個望海台,以觀察和聯絡兩路求仙眾人。今兩台遺址尚存,當地襲稱“武帝台”。南北二台相距30公里,北台在小山東北30餘公里處,南台近幾年經海興文化工作者據相關文物和文獻考證,已準確定位在小山正東6公里處。
公元206年,魏武帝曹操親帥大軍東征海賊管承,至小山和大山(山東無棣縣馬谷山,又稱碣石,與小山隔20公里相望。)一帶“遇山臨海處”,登高遠眺,寫下了著名的《觀滄海》詩篇。小山東北30公里處(武帝台北台略南)的“扳倒井”傳為曹公飲馬處,明吏部尚書王翱(今孟村縣人)《扳倒井》詩:“帝台南下冽寒泉,威猛非凡暫息鞭;妒婦奪罌吝飲馬,翻然扳倒不知年。”王天官又有《武帝台》詩云:“地築高台百丈余,登臨望海有仙居;晚年下詔方哀悔,欒大文成總是虛”。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小山是一座歷史名山,更是一座人文景觀豐富雋永的傳統文化豐碑。據史料記載,山上原有望海寺、玉皇廟、藥王廟、龍王廟、七龍口仙人橋、八角琉璃寶塔、白衣奶奶廟、青龍寺等多處古建築。曾有古柏、古茶等壯觀大木,蔭翳蔽日。時過境遷,這些古迹已蕩然無存,但留遺址。唯四十年代由龍王廟拆下的木刻楹聯一副尚存民間,為清著名學者、書畫家何紹基所書,曰:“春來天上原無色,雨到人間方有聲。”
良禽擇木而棲。小山依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絕佳風水,一直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舊有民謠“小山的山,馬騮山,血流成河骨成山......”。經考察,已發現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不同歷史階段的大量古遺存,尤以古墓為多。山上還先後出土了眾多的陶器、瓷器、銅鏡、銅劍、銅壺、錢幣等文物(另有虎符一枚,出土於小山山後村,早年流失。),現多藏於縣文物保管所。
小山大遺址本身,就是一典型的古墓葬群。四面山坡古墓遍布,尤以戰國及漢墓葬為多。南部最突出的有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陽墓”(據考墓主為劉邦曾孫、漢武帝堂兄弟劉陽),俗稱“團山子”。2003年八月,因某軍事單位不當施工,致使小山主峰遭到嚴重破壞。但也解開了困擾文物工作者多年,關於主峰疑為人工築成的謎團。省、市、縣三級文物管理部門聯合考古隊對小山主體及古地道(小山有多條戰國或漢代地道,疑為當年大型地下工事。)進行了為期兩周的勘探和調查。發現小山主峰確非自然形成,如海興文物人員所疑,正是由人力將混和沙土層層夯實后壘築而成的。夯層中,每隔兩米就加一層米漿灌黃沙的堅硬質。專家據現場勘查和對以往其周邊出土過玉衣散片等發現考證,確定其為1800年前人工夯築的大墓封土,極有可能是東漢質帝劉纉父、渤海王劉鴻之墓。上世紀六十年代,小山大舉開鑿備戰地道,與古地道挖通后,曾見有青銅鼎等銅器和灰陶罐、壺等文物六七件(惜已不存)。
小山覆表歷經萬年風化,遍地沃土,西部之沙丘更是沙質細柔,獨具風景。山中泉水甘甜爽口,緣於自然降水沁入層層頁狀綿石,逐年累積,歲歲濾篩,富含偏硅酸鹽及鍶、硒、鋰、鋅、碘等二十餘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石井遍布(估計古井及現代石井約200眼左右),泉出深潭,滋養了勤勞智慧的代代英才。山泉含氟量極低,飲用絕佳,又可灌溉,人稱勝於嶗山礦泉。以其澆灌的菜蔬色鮮味純(小山韭菜等古已聞名百里),瓜果則皮薄汁甜,皆為佳品。清鹽山王慶元《鹽山竹枝詞》云:“春分已過又秋分,打棗聲喧隔隴聞;三兩人家十萬樹,田頭屋脊曬紅雲”。筆者前有歌詞《騮山謠》:“自古滄州有座山,小小山上泉水甜;蝶飛鶯囀花千樹,香蔬異果出天然......”亦出於此。
小山不僅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更有美麗的自然景色。小山霽雪、東海聽濤等早已列入古鹽山勝景,每每使人流連忘返。諸多的文人雅士至此,也常常即興賦詩以抒情懷。唐太宗東征高麗過小山,為景所動,留下了清麗的《小山賦》和《詠小山》如畫佳作。(多年來學界對兩件作品註釋莫衷一是,今春海興文獻考古有兩項新突破,一是韓滉故里實為海興小山,二即唐太宗所詠亦為海興小山。)《詠小山》詩云:“近谷交縈蕊,遙峰對出蓮;徑細全無磴,松小未含煙”。宋人陸遊登臨小山,以《即景》詩詠之:“齊州山水窟,登眺有佳處;秋夜海東船,春薺鬲灘樹。”明文士祁鳳(今海興趙毛陶鎮人,燕趙都市報記者祁勝勇家族先賢。)亦有《小山霽雪》:“同雲曉散露晴峰,獨聳瑤台觀碧空;霽雪蒼蒼銀錯落,寒光隱隱玉玲瓏。禪僧出戶驚猿嘯,樵子肩薪步客蹤;我有草堂相對近,坐吟如在水晶宮。”明楊巍與小山寺僧友好,有詩《宿小山望海寺》:“岩頭燈火起,幾處見僧房;蘿薛昏初夜,星河滿上方。人歸山店遠,磬入海天長;明日正東望,蓬萊接混茫。”明嘉靖光祿寺署丞李永壽(海興縣人)亦有《騮山》詩:“騮山西下水漫漫,東望滄溟眼界寬;客馬升顛霄漢近,佛燈高照火星圓。沿途百草藏山藥,忘餌游魚吞釣竿;借問老僧余古迹,向予北指七龍灘。”(“七龍灘”又稱“七龍口”,小山故景,在山之西北部。)
清兵部尚書、帝師孫葆元詩作《山水有清音》:“忽至無人處,山青水亦清;林密聞俗韻,溪澗起和聲。泉籟岩中咽,松濤月里明;鏗然韶池過,宛爾畫圖呈。孤岫風和度,空潭浪自平;直與絲竹響,音類金石鳴。”又有《巨魚縱大壑》:“盛世符魚水,悠然任泳游;順時歸飛壑,得路縱長流。倏忽金梭躍,蒼蒼玉尺浮;浪翻千里雪,鱗涌百川秋。奔海誰堪至,騰濤汝獨龍。懲時看活潑,奮竄入渠溝。”(詠山西窪渤海梭魚)
清鹽山人王慶元有詩《鹽山竹枝詞》:“鹽山應近東海灣,篋山應比古琅嬛;篋山何處鹽山問,行過大山看小山。”清趙元福(海興人)《游馬騮山》:“驅車馬騮山,煙巒郁叢窱;危盤轉石徑,人家依芳草。騫步凌巑岏,府躬入幽杳;中有千年樹,奇姿何蒼矯。熟藝四時花,香深色復縹;窮顛起孤剎,塔影照林表。淙淙濱百泉,流盛當春杪;人閑山水僻,此地經過少。靈精溯九河,地勢控三島;攜壺坐翠微,靜聽禽歌繞。”
“自古來游多聖賢,今朝過客又空前。”(筆者《題騮山人家民俗文化村》句)小山已定為省級火山地貌自然保護區、文物保護區和市級重點旅遊開發區,遠近慕名而來的遊客源源不斷地來此觀光採風,相信會有更多的雅詩美文歌詠小山。“天外遠遁徐方士,山巔長眠渤海王”(筆者舊聯)。隨著黃驊大港的不斷建設和環渤海經濟圈的迅速崛起,小山必將成為點綴在滄州渤海新區王冠上的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
小山不但有古老的歷史文化,而且還是豐厚的自然寶庫。分佈於山中的數百眼水井,似一個個甘露蓄積器,井中的水甘甜清洌,水中富含偏硅酸、鍶、硒、鋰、鋅等20多種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其水質較之嶗山礦泉水更有其獨特之處。在小山腳下,有個靠山得名的小山村,村民喝著山上井裡從石縫浸出的礦泉水,吃著山上生長的瓜果蔬菜,患心腦血管病的人很難覓到,癌症患者更是少見,八九十歲的老人照樣像小夥子一樣去田間勞作。山樑西南側的金黃細沙如漠,可謂之珍奇。山上由於水土好,山上的梨、蘋果、紅棗香甜可口,皮薄肉嫩。
小山野生植物種類繁多,矮至草本葉貼土皮,高至木本巨樹參天,密密麻麻漫山漫坡,錯錯落落有高有低。小山植物王國形成了動物世界的自然樂園。樹上百鳥爭鳴,叢中野獸戲逐。這裡還是座天然的中草藥材寶庫,樹上結的杏仁、荊生的酸棗,草本的如桔梗、枸杞、生地、羅布麻、蛇床子、車前子等等數也數不清;還有樹上的蟬蛻,地上的蛇蛻,潮土中的土元,石縫中的青頭狼全蠍……
小山東倚渤海,緊靠跨世紀工程——黃驊港,石港公路貫通東西,與稱為“渤海小白洋”的楊埕水庫相距7公里,距百鳥棲息的海興濕地3公里。這裡不光是風光秀麗,更重要的是極有開發旅遊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小山經數萬年孕育,聚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是一風水寶地。2003年春,滄州市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決議,將小山列為全市旅遊開發重點項目。同年7月,小山又被列為省級火山地質遺址自然保護區。海興縣委書記張振海作出批示:“我們縣委、政府有責任保護、開發好小山。”小山的開發人心所向,勢在必行。不久的將來,小山的開發必將為滄州旅遊業的發展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必將成為一方旅遊勝地。
山脊“七星”景區
小山山脊之上原有七座古建築,令人稱奇的是,這七座古建築按方位排列,在宋元時正好形成勺形的“北斗七星”圖。
東漢帝王陵:位於小山主峰(圖①),該陵為東漢質帝劉纘之父、渤海王劉鴻之陵。劉鴻之子劉纘被封為質帝后,父以子貴,死後謚為孝王,並撥重金築此巨大陵寢。它氣勢恢宏,彰顯帝王風度。后陵之上曾築有烽火台、望海台。“齊州山水窟,登眺有佳處。秋夜海東船,春薺鬲灘樹。”這是南宋詩人陸遊在此留下的不朽詩章。北宋時,其上又建玉皇廟(碧霞元君祠),史載:正殿玉皇神居中,兩側分列雷公、閃將等六神塑。後為泰山奶奶殿,內塑泰山奶奶、斑疹娘娘、眼光娘娘、子孫娘娘、竇二哥等七尊神像。抗戰時期日偽軍將玉皇廟拆除在此建立據點。新中國成立后,我人民解放軍在上面建起空軍雷達觀通站。至此,歷經1800多年風雨的帝王陵又擔負起新的使命。
藥王廟:帝王陵以東半腰處有藥王廟(圖②),史載:廟內塑有藥王孫思邈像,有扁鵲、華佗等十大名醫塑像。廟前有六株參天古松陰翳蔽日。兩尊把門將的塑像立於門前。相傳藥王孫思邈在小山一帶行醫看病,留下了許多藥到病除、起死回生的故事傳說。藥王廟建於唐初,毀於戰亂。
望海寺:位於小山山體東南部(圖③)。始建於晉,明成化二十三年(即1487年)重修擴建。史載:重修后的望海寺僧房20餘間,寺門西開。明萬曆時吏部尚書楊巍(海興人)在他的《宿小山望海寺》詩中寫到:“岩頭燈火起,幾處見僧房。蘿薛昏初夜,星河滿上方。人歸山店遠,磬入海天長。明月正東望,蓬萊接混茫。”描繪出望海寺的靜謐之美。小山是渤海西岸重要的魚鹽集散地,四面八方前來降香和貿易的人絡繹不絕,盛時寺內有僧侶數百人。由青龍寺僧人主持的小山廟會每年農曆3月15日趕會,持續10日。屆時山上山下人海如潮,市聲彼伏此起,熱鬧非凡。該寺於1942年拆除,僧侶們大多還俗。其中李新汝和尚還俗后仍在小山居住,至1991辭世,終年82年。
八角琉璃塔:位於帝王陵東南山脊處(圖④),清舉人趙福元《游馬騮山》詩中有“窮巔起孤剎,塔影照林表”的描述;清貢生張儲也有“古塔射霧連樹紫,野煙雨幕山村藍”的記載,說的都是該塔的高大和氣勢。它建於明成化年間,上世紀70年代該塔遺址處還有一直徑十多米的井,人稱八角井。當年日軍侵佔小山時就在八角井內打撈出不少遺物。只是如今已塔毀影無,僅有遺址可指。
白依娘娘廟和白塔:(圖⑤)史載,白依娘娘廟內塑有白依娘娘神像。廟前有3口鐵質古鐘(口徑5尺、通高6尺)。白塔(圖⑥)位於白依娘娘廟南。兩處建築均建於明成化年間,毀於戰亂。
西漢劉陽墓:位於小山南端山脊,俗稱團山子(圖⑦),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陽,漢高祖劉邦嫡曾孫,齊孝王將閭子。公元前125年,漢武帝劉徹實行推恩令封堂弟劉陽為康侯,食地置柳侯國(小山)。死後葬於此。
山腰景點文化區
火山岩及岩石遺存:遍布小山山體,是2-3萬年由火山噴發堆積而成。它是渤海地殼斷裂活動最直接的證據,其典型性、多樣性和自然性,實屬平原地區獨有,國內罕見,對研究古地質、古氣候等都有著重要的科研價值和社會價值。2003年7月,河北省政府批准小山為省級火山遺跡自然保護區。
月角湖:小山北伸左折漸彎與末末山相連形如彎月,環抱萬畝窪地,古稱月角湖。月角湖常年汪洋,水草茂盛,湖水與環山溪水相連,湖光山色交輝。“千里長河一葉舟,揚帆直到篋山陬。”這是清貴州鎮遠府知府劉桂育(今海興人)在《到家》詩中對月角湖的描寫。相傳,春秋時期齊桓公討伐孤竹國,路經小山得神靈“俞兒”相助,兵定無棣城。為此,齊桓公常到小山月角湖邊垂釣候“俞兒”。湖西邊的末末山就是齊桓公的垂釣台。
七龍潭:在月角湖東北角。“借問老僧余古迹,向余北指七龍灘。”這是明嘉靖光祿寺署丞李永壽詩中對“七龍灘”的寫照。“龍潭月色年年舊,海岸潮聲月月同。”則是明初庠生高凝對七龍潭的描寫。相傳,玉帝派七條青龍降至小山月角湖護佑良善,有道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七條神龍調來天河水據潭而守,於是小山月角湖有了七龍潭。從此,龍珠放出的祥瑞之光晝夜沐浴小山,往日苦海沿邊的不毛之地徹底變了樣,天藍了,山青了,水甜了,使小山成為人間仙境。
七龍口:位於小山北伸左折漸彎處。小山突兀的山樑上豁然洞開一巨口,寬約50米,其上曾有石橋相連,人稱仙人橋或七龍橋。今東西宛如一幽谷。相傳,是月角湖中七條青龍從潭中躍出橫穿山樑所致。
小山古井:有四大特點:一是多,其數可以千計。以小山東西崖坡下為最密,相隔十步八步就有一眼。在相對面積里,井密集度在全國也少見。二是古,它的開鑿年代久遠,歷代就有“井隨山來,有山就有井”之說。小山古井鑿于山石之中,千百年來保持完好,源流充沛,每眼古井都飽含歷史風雨。三是深,古井深度在30米以上,井口與水面的深度有十幾米。四是奇,古井口小、頸長且漸深而闊,至極點驟收而小為底,形如甘露寶瓶。古井之中有奇妙的“叮——咚——”之聲,清脆悅耳,聽音如賞樂。井中水質為典型礦泉水,富含二十多種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極宜飲用。靠近小山主峰以東崖下的官井是小山古井中較為典型的一眼。
小山仙境:位於小山南端東崖下,它一面臨山,三面以樹為籬,望來油綠疊翠,呈簇擁上拔之勢。西崖下有一石洞,人稱仙洞,相傳是大仙呂洞賓住過的地方,洞口東南側有一古棗樹,樹雖不粗,但奇形異狀,樹榦上一碗口大的橫洞,據傳是當年呂洞賓仙化野雀為喜鵲所造。后一仙人來此在樹下鑿石為井,在樹旁用山石壘房,築屋,並長期居住下來,仙人利用樹洞、樹枝為支架,每天從井裡提水不止,一桶桶甘甜之水澆的瓜果蔬菜鮮嫩飄香。從此,小山的人們學會了用石壘房築屋,學會了用轆轤提水,也學會了園藝,從此,小山富庶一方。
三姑廟遺址:位於小山北端,建在一大型古墓上,該廟初建於漢,內奉麻姑海神。麻姑又稱大家姑,傳說她曾經三次見到滄海桑田的變遷。史載漢武帝劉徹曾到此祭麻姑神。之後又增奉聖姑和妃姑,聖姑又稱聖母,她是三國魏河間郡人,名郝女君,據說因貌美被東海公聘為夫人,成為水仙海神。妃姑:宋莆田林願之六女,傳說死後曾多次在海上顯靈,元時封為天妃,清康熙時又封為天后。沿海地帶均建有供奉妃姑之廟、如天妃宮、天后宮和媽祖廟等。小山供奉麻姑、聖姑、妃姑三位海神,故稱三姑廟,現已毀廢。
金沙嶺:位於小山西南側月角湖邊,金黃色的沙丘,綿綿的細沙,用手觸之柔軟細膩,相傳是湖中七條神龍用嘴從東海銜來之物,既能療傷治病,為人們提供沙浴。又是冶鍊鑄造的上好用料,是工業生產的好材料,小山沙嶺是滄州境內唯一的沙嶺,是全市一道獨特的風景旅遊點。
古地道:遍布小山腹中,崎嶇盤環,冬暖夏涼,如同迷宮。據考證,山上的古隧道與沿海地區的重要軍事設施——柳亭亭障有關。其開鑿年代為漢代以前,主峰南端地道內還有一古隧井,現保留較完好。上世紀70年代在“備戰備荒”時期開鑿的新地道,與古地道相互貫通、縱橫交錯。小山地道的長度與其多樣性堪稱中國地道之最,它可與甘肅的石門、河北武清的宋地道,清苑冉庄的抗戰地道相媲美。
西漢鑄錢遺址:位於小山西南端。是西漢武帝元狩時期(前118-前113年間)渤海郡鑄造郡國五銖錢的遺址,這裡曾出土大批郡國五銖廢錢和相關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