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菔子

萊菔子

萊菔子是十字花科植物蘿蔔的乾燥成熟種子。萊菔子味辛、甘,藥性平和。歸脾、胃、肺經。萊菔子的成分為生物鹼、揮髮油、蛋白質、多糖、脂肪酸、黃酮等。其中,生物鹼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規定,乾燥的萊菔子中,芥子鹼的含量(以芥子鹼硫氰酸鹽計算)不得少於0.40%。

簡介


● 正名:萊菔子
● 英文名:Laifuzi
● 拉丁名:Raphani Semen
● 別稱:蘿富子、蘿蔔子、蘿白子、蘆菔子

功效與作用


● 萊菔子具有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萊菔子有降血壓、降血脂、抗腫瘤、通便、促進胃腸運動、鎮咳、祛痰等作用。
● 萊菔子可以用來治療脘腹脹痛、飲食停滯、積滯瀉痢、大便秘結、痰壅喘咳、氣逆喘滿等。
● 目前,萊菔子還被用於治療乳腺囊性增生症。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如果您有萊菔子過敏史,那麼禁止使用萊菔子。
● 無食積痰滯者、中氣虛弱者,請謹慎使用萊菔子。
●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藥物,請務必告訴醫生。
● 孕婦及哺乳期女性使用萊菔子前請務必諮詢醫生。
● 兒童及年老體弱者使用萊菔子前請諮詢醫生。

如何使用萊菔子


● 萊菔子可煎汁或入丸、散劑內服,用藥時要遵醫囑,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內服時,每日常規用量為5~12克。
● 外用時,可取適量萊菔子搗碎研爛,用熱酒調製后敷於患處,可治療跌打損傷。
● 萊菔子還可泡酒使用,例如:
● ● 通草白朮酒:與通草、白朮配伍泡酒,可健脾理氣通腑,主要用於急性腸梗阻。
● ● 人蔘藥酒:與黃芪、黃精、人蔘等藥物配伍泡酒飲用,可補氣養血、暖胃散寒,用於氣血兩虧、胃寒作痛、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溫馨提示

● 煎汁內服時,宜採用炒萊菔子。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服藥期間,盡量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腥膻的食物,如有需求,請在食用前請諮詢專業醫生,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
● 萊菔子出現變質跡象時,請不要繼續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傳統醫學認為萊菔子沒有毒性。
● 有動物實驗顯示,小鼠腹腔注射萊菔子水提取物后,多在1小時以內驚厥而死。
● 如果要長期服用,請讓醫生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

我該如何選購萊菔子


● 萊菔子在全國各地都有種植,但主要產於黑龍江省、河北省、河南省、浙江省等地區。
● 萊菔子及其加工品具有如下特徵:
● ● 萊菔子的顏色為灰褐色至棕褐色或紅棕色,形狀為比較扁的類卵圓形。用放大鏡觀察,可見表面長有細密的網狀紋路。一端有深棕色的圓形種臍,一側長有多條縱向溝紋。有2片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子葉,重疊縱折。質地堅硬。聞起來氣味輕微,味道偏淡,略帶辛味。好的萊菔子多飽滿、粒大、有油性。
● ● 炒萊菔子為稍扁的類卵圓形或橢圓形,顏色比萊菔子深,表面常鼓起或裂開,質地酥脆,有焦香氣。
● 放於乾燥、通風的地方保存,並注意防潮、防蟲蛀。

含萊菔子的中成藥有哪些


● 保和丸:具有消食、和胃、導滯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脘腹脹滿、食積停滯、不欲飲食、噯腐吞酸。
● 利膈丸:能消積止痛、寬胸利膈,可用於治療胸膈脹滿、氣滯不舒、脘腹疼痛、停飲。
● 復方咳喘膠囊:能瀉肺平喘、降氣祛痰,可用於治療哮喘和支氣管炎。
● 降濁健美顆粒:能利濕降濁、消積導滯、活血祛瘀,可用於治療濕濁瘀阻、身體肥胖、消化不良、疲勞神倦。

萊菔子和芥子功效一樣嗎


● 萊菔子是十字花科植物蘿蔔的乾燥成熟種子,芥子是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乾燥成熟種子。兩者功效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 ● 萊菔子和芥子都有祛痰的功效,可以治療痰多咳嗽。
● ● 萊菔子還是治療飲食停滯、脘腹脹滿、大便秘結的要葯,也可治療寒痰或熱痰引起的痰壅氣滯、咳嗽喘逆等。芥子能散肺寒,善化寒痰,適用於寒痰壅滯、痰多清稀證。

用藥誤區


● 誤區:萊菔子只能治療寒痰咳嗽
● ● 萊菔子味辛、甘,藥性平和,既可以治療寒痰咳嗽,也可治療熱痰引起的痰壅氣滯、咳嗽喘逆等。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2]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3]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下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4]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成方製劑卷(上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5] 鍾贛生。中藥學。第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6] 羅興洪,趙霞,蔡寶昌。古今藥酒大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