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病

放射病

放射病是機體在短時間內受到大劑量電離輻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損傷性疾病。因機體在短時間內受到大劑量電離輻射照射而致。放射病的表現包括皮膚癥狀、血液系統、消化系統癥狀、神經系統癥狀等,皮膚的典型表現有皮膚紅斑、皮膚色素沉著或脫色、瘙癢、水皰等;血液系統的典型癥狀有面唇蒼白、頭昏眼花等貧血癥狀、皮膚出血點或瘀斑;消化系統系統的典型表現有噁心、嘔吐、食慾下降、腹瀉;神經系統的典型有共濟失調(步態不穩、動作反應遲緩、言語不清)、肢體震顫、抽搐等。放射病的治療方法有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對症治療。如果不治療本病可能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及血液系統的破壞,可使血管通透性改變,導致出血以及併發感染。放射病的預后與病情嚴重程度、有無併發症、治療時機等因素有關。總體來說,早期、規範治療,有利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就診科室


● 放化療科

病因


● 放射病是因機體在短時間內受到大劑量電離輻射照射而致。

癥狀


● 放射病的癥狀包括皮膚癥狀、血液系統、消化系統癥狀、神經系統癥狀,具體表現如下:

皮膚癥狀

● 皮膚上出現紅斑。
● 皮膚色素沉著或脫色。
● 被照射皮膚瘙癢、疼痛。
● 皮膚脫毛。
● 皮膚上出現水皰。
● 嚴重者皮膚上可發生潰瘍和壞死。

血液系統

● 面唇蒼白、頭昏眼花等貧血癥狀。
● 皮膚出血點或瘀斑。

消化系統癥狀

● 噁心。
● 嘔吐。
● 食慾下降。
● 腹瀉。

神經系統癥狀

● 共濟失調(步態不穩、動作反應遲緩、言語不清)。
● 肢體震顫。
● 抽搐。

檢查


● 確診放射病主要依靠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如血常規、肝腎功能、凝血功能、電解質檢查、尿常規等)、影像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幫助確診。

體格檢查

● 可初步評價皮膚損傷部位和程度。

實驗室檢查

● 血液檢查
● ● 血常規判斷是否合併感染。
● ● 肝腎功能、心肌酶譜等可判斷是否合併了臟器功能的損害。
● ● 凝血功能可評價凝血是否存在障礙。
● ● 電解質可判斷是否出現血電解質(如血鈉、血鉀、血鈣等)異常。
● 尿常規
● ● 可反映是否出現泌尿系統損傷。

影像學檢查

● 可作為一種輔助檢查,對一些非特異性癥狀進行排他性診斷,如噁心、頭痛行頭顱CT明確是否存在腦血管疾病,對治療和預後有評估意義。

組織病理學檢查

● 檢查病變的發展進度,有診斷意義。

診斷


● 醫生診斷放射病,主要依靠病史、臨床表現來確診。
● 病史:有放射性物質接觸史。
● 可見不同程度的皮膚損傷,伴噁心、嘔吐、共濟失調、抽搐等。

鑒別診斷


● 一些疾病皮膚也會出現紅斑、水皰、皮膚色素沉著等癥狀,容易與放射病混淆,這些疾病有日光性皮炎、藥物性皮炎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病史、典型癥狀、組織病理學檢查來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放射病的治療方法有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對症治療。

一般治療

● 儘快脫離輻射源,避免再次受到照射。

藥物治療

● 鎮靜、止吐等對症治療,如給安定、滅吐靈等藥物。
● 重度以上患者早期給予腸道滅菌葯,並做好消毒隔離,防止發生感染。
● 應全身應用抗菌藥物,如青霉素、鏈黴素、氨基芐青霉素等。

對症治療

● 對於中度和重度偏輕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尚未喪失,可適當採用主動免疫措施,如用短棒狀桿菌菌苗、卡介苗和某些植物多糖等刺激機體免疫功能。
● 對於嚴重的重度以上患者,可靜脈注射大劑量人免疫球蛋白或胎盤球蛋白。
● 給嚴重出血的患者輸注新鮮血小板是目前最有效的抗出血措施。
● 有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可使用6-氨基己酸(EACA)、維生素K₃等藥物糾正凝血功能。
● 對於病情在重度以上的患者應給與輸血治療,補充血細胞、營養物質和免疫因子,刺激和保護造血功能。
● 嚴重的極重度患者早期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

危害


● 放射病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美觀和生活,還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
● 放射病會出現可見不同程度的皮膚損傷,伴噁心、嘔吐、共濟失調、抽搐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 如果不治療本病可能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及血液系統的破壞,可使血管通透性改變,導致出血以及併發感染。

預后


● 放射病的治療效果與有無併發症、治療時機、病情嚴重程度等因素有關。早期、規範治療,可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改善預后。

預防


● 應去正規醫院進行治療。
● 避免短期內多次進行放射檢查或治療。
● 避免接觸放射性物質。
● 如為核電廠等可能接觸放射性物質的工作者,應做好個人防護,如有不適,及時就診。

參考文獻


● [1] 王綠化,朱廣迎。腫瘤放射治療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 [2] 郭啟勇,王振常。放射影像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