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逸搏心律

室性逸搏心律

室性逸搏心律,指心室的上級起搏點竇房結、心房和房室結均不能正常發放激動或激動不能下傳,心室異位起搏點發出激動控制心室所形成的異位心律。多見於中老年器質性心臟病人群。心臟傳導系統受損,發生高度或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使心室自主跳動。出現缺血缺氧癥狀,例如胸悶、頭暈、眼前發黑、四肢無力等。以治療原發心臟疾病,糾正心律失常,及時搶救,恢復血液循環為主。可發生心臟性猝死。治療效果依據原發性心臟病不同而不同。

就診科室


● 心血管內科

病因


● 其最常見病因是器質性心臟病損害了心臟傳導系統,發生高度或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即心房的電信號無法傳導到心室,少數為竇房結、心房和房室結病變,根本無電信號下傳,使心室自主跳動。
● 多見於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等。
● 房顫患者應用洋地黃藥物過量時,也可造成室性逸搏心律。

癥狀


● 心室跳動節律為20~40次/分,較正常竇性心律60~100次/分,心跳減慢很多,心臟供血不能滿足機體需要,會出現缺血、缺氧癥狀,例如胸悶、頭暈、眼前發黑、四肢無力等癥狀。
● 心室是異位起搏點,其形成的心率不穩定,隨時可轉變為室速、室撲,甚至是室顫,導致心臟無效快速跳動,機體迅速出現缺血缺氧癥狀,如阿斯綜合征,突然暈倒,觸摸不到脈搏;休克,即患者意識不清、四肢冰冷等。

檢查


● 確診室性逸搏心律需要行體格檢查、心電圖檢查來確診。
● 體格檢查
● ● 聽診心率約為20~40次/分,血壓偏低。
● 心電圖
● ● 心電圖或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依據特徵性心電圖改變,即寬大畸形的代表心室的Q波,代表竇房結、心房的P波與Q波之間無相關性等,可確診患者是否發生室性逸搏心律。

診斷


● 室性逸搏心律屬於心律失常類疾病,診斷依據心電圖特徵性改變。
● 心率緩慢
● ● 心率為20~40次/分。
● 完全房室傳導阻滯
● ● 心室Q波與心房P波,兩者完全無關聯,各自跳各自的。
● QRS波群寬大畸形
● ● 心室異位起搏點傳導較慢,致QRS波群變形。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與交接區逸搏心律伴室內差異性傳導、加速性室性逸搏心律相鑒別。
● 醫生通過體格檢查、心電圖檢查等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積極治療原發病
● ● 本病繼發於器質性心臟病,故以積極治療心臟原發病為中心,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時行PCI、溶栓等治療,恢復心肌血供;洋地黃藥物過量患者,立即停葯,給予利多卡因、苯妥英鈉等藥物治療;糾正低血鉀等電解質代謝紊亂疾病。
● 糾正心律失常
● ● 給予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等提高心率的藥物,增加心臟射血量,保證重要臟器血供。
● 及時搶救治療
● ● 當患者出現阿斯綜合征、休克等情況時,及時給予心肺復甦等治療,可擇期植入心臟起搏器,有效糾正心率過慢。

危害


● 室性逸搏心律是較危險的心律失常疾病,患者多數存在器質性心臟病,心臟耐受能力差,極易誘發室顫等惡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臟性猝死。

預后


● 治療效果依據原發性心臟疾病不同而不同。
● 心肌炎、電解質紊亂、洋地黃藥物過量患者,治療后心功能恢復較好;
● 相反,冠心病、心肌梗死等患者,心肌病變不可逆轉,治療效果不佳,仍有複發風險,或需植入終身性起搏器維持心律治療。

預防


● 積極治療原發性心臟疾病,是預防室性逸搏心律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