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布拉格之戀的結果 展開

布拉格之戀

1988年菲利普·考夫曼執導電影

《布拉格之戀》是由美國奧里馬影片公司出品。由菲利普·考夫曼執導,丹尼爾·戴-劉易斯朱麗葉·比諾什、,莉娜·奧琳、厄蘭·約瑟夫森等人主演的電影。

徠該片改編自米蘭·昆德拉編著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講述了風流成性的腦外科醫生托馬斯和女招待特麗莎、畫家薩賓娜之間錯綜複雜的愛情糾葛。1989年,該片獲得第46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影片提名。於1988年2月5日在美國上映。

劇情簡介


劇照和海報
劇照和海報
在布拉格,有一位年輕有為、風流成性的腦外科醫生叫托馬斯。他有兩個紅顏知己,分別是女畫家莎賓娜和女招待特麗莎。特麗莎用真誠的愛情感化了托馬斯。於是托馬斯改變了固有的生活觀念,決定與特麗莎結婚。然而,托馬斯風流成性的本性並沒有改變。
在“布拉格之春”時期,托馬斯因為遭到迫害而逃亡到了瑞士,莎賓娜則去了美國。托馬斯和特麗莎返回捷克后被開除公職。於是,兩人隱居於鄉下,並且過上了平靜的生活。之後,他們在一次車禍中雙雙喪生。

演職員表


演員表

演員角色備註
丹尼爾·戴-劉易斯托馬斯
朱麗葉·比諾什特麗莎
莉娜·奧琳莎賓娜
德雷克·德·林特弗蘭茨
厄蘭·約瑟夫森Ambassador
Pavel LandovskýPavel
Donald MoffatChief Surgeon
Tomek BorkJiri
達尼爾·奧勒布里斯基Interior Ministr
斯特蘭·斯卡斯加德The Engineer
科洛維斯·科爾尼拉Boy in Bar
Pavel LandovskýPavel
Donald MoffatChief Surgeon
Bruce MyersCzech Editor
Pavel SlabyPavel's Nephew
Pascale KalenskyNurse Katja
Jacques CironSwiss Restaurant Manager
Anne LonnbergSwiss Photographer
László SzabóRussian Interrogator
Vladimír ValentaMayer
Leon LissekBold Man in Bar
Consuelo De HavilandTall Brunette
Isabelle NoérieStudent
Tomek BorkJiri

職員表

製作人索爾·扎恩茲、Bertil Ohlsson、Paul Zaentz
導演菲利普·考夫曼
副導演(助理)Eric Bartonio、Simon Brook、Robert Kechichian、Charles Paviot
編劇米蘭·昆德拉、讓-克勞德·卡瑞爾、菲利普·考夫曼
攝影斯文·尼科維斯特
配樂Mark Adler
剪輯Vivien Hillgrove Gilliam、Michael Magill、沃爾特·默奇、B.J. Sears
藝術指導Pierre Guffroy
服裝設計安·羅斯

角色介紹


  • 托馬斯

    托馬斯

    演員丹尼爾·戴-劉易斯

    特麗莎的丈夫,腦外科醫生,年輕有為、風流成性。他可以和不同的女人做愛,但是從不在任何女人那裡過夜。在沒有碰到特麗莎之前,他可以遊走在不同的女人之間。但特麗莎用真誠的愛情感化了托馬斯。於是托馬斯改變了固有的生活觀念,決定與特麗莎結婚。

  • 特麗莎

    特麗莎

    演員朱麗葉·比諾什

    托馬斯的妻子,年輕漂亮。她在一家小咖啡館里邂逅了腦外科醫生托馬斯。在布拉格,她與托馬斯開始了同居生活。然而,托馬斯的風流成性卻導致她與托馬斯之間分分合合。後來,她與托馬斯隱居於鄉下,並且過上了平靜的生活。

  • 莎賓娜

    莎賓娜

    演員莉娜·奧琳

    托馬斯的紅顏知己,畫家。她視托馬斯為知己,也向托馬斯表達過愛意。作為一名藝術家,她完全能夠接受託馬斯的生活方式。在“布拉格之春”時期,她去了美國。

  • 弗蘭茨

    弗蘭茨

    演員德雷克·德·林特

    法國政治家、大學教授。在瑞士日內瓦舉行一次集會上,他結識了流亡到瑞士的莎賓娜。於是,兩個孤獨的流亡者彼此之間互相安慰。

幕後製作


影片花絮
片中莎賓娜在生命最後一段時間裡住在美國的一所房子里,實際上這個房子的主人是該片的剪輯師沃爾特·馬秋。該片在“布拉格之春”那段使用了捷克導演詹·尼梅克的資料鏡頭,此外,影片還使用了曼·雷和比爾·布蘭蒂的攝影素材。該片原計劃在南斯拉夫拍外景,但是由於軍方不願意在南斯拉夫拍攝坦克入侵的鏡頭;於是,劇組改在法國里昂及日內瓦等城市拍攝外景。為了使3位主角在展現自己的肉體時沒有負擔,導演特意起用了沒有好萊塢背景的歐洲演員。朱麗葉·比諾什在片中飾演特麗莎,她是導演菲利普·考夫曼從上百位候選者中挑選出來的。
穿幫鏡頭
片中出現的DX-數碼電影是20世紀80年代才發明的,這與影片所處的時代不符合。
特麗莎在酒吧里被一個年輕人挑釁時,酒吧里的那瓶橘子汁時而消失,時而出現。
特麗莎在給薩賓娜拍照時,有時可以看見電影攝影機在照相機鏡頭上反光的影子。
在影徠片中,特麗莎在普瑞格那裡拍照時手上戴著結婚戒指,然而此時她還沒有和托馬斯結婚。
在影片中,喝醉的年輕人在酒吧里把換來的硬幣灑了一地,但是在他退場后的鏡頭中,地面上卻沒有硬幣。
托馬斯在第一次旅行中使用的汽車是Skoda 100/110,而這種汽車要到1969年才被製造出來。

獲得榮譽


時間獎項簡稱獎項全稱獲獎人所獲獎項結果
1989年奧斯卡獎第61屆奧斯卡金像獎讓-克勞德·卡瑞爾、菲利普·考夫曼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斯文·尼科維斯特最佳攝影
金球獎第46屆美國金球獎《布拉格之戀》劇情類最佳影片提名
莉娜·奧琳最佳女配角
藝術學院獎第42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讓-克勞德·卡瑞爾最佳劇本改編獲獎
菲利普·考夫曼最佳劇本改編
協會獎美國影評人協會獎《布拉格之戀》最佳影片獲獎 
莉娜·奧琳最佳女配角提名 
編劇工會美國編劇工會讓-克勞德·卡瑞爾、菲利普·考夫曼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獨立精神獎獨立精神獎斯文·尼科維斯特最佳攝影獲獎

播出信息


製作公司

製作公司1.美國奧里馬影片公司
發行公司
1.華納家庭視頻公司(美國)
2.Orion Pictures Corporation(美國)
3.標準收藏(美國)
4.Aquarius TV(希臘)
5.Tobis Filmkunst(德國)

發行上映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時間
美國1988年2月5日
法國1988年3月2日
義大利1988年3月17日
瑞典1988年4月1日
芬蘭1988年4月1日
西德1988年4月7日
英國1988年4月15日
丹麥1988年4月22日
葡萄牙1988年5月5日
荷蘭1988年6月2日
澳大利亞1988年8月4日
阿根廷1988年9月8日
比利時1988年9月15日
日本1988年10月1日
土耳其1989年11月
匈牙利 1999年10月14日

作品評價


劇照
劇照
《布拉格之戀》是一部藝術精品,導演菲 利浦·考夫曼用電影的方式給觀眾展示了靈與肉的對立與統一以及輕與重的換位與迷失。該片是一部展現原著主題比較成功的作品。它不僅把握住了小說的精髓,還以電影的方式將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主題闡述的很到位。但在細節處理及表現深度方面,《布拉格之戀》與小說相比還是有明顯的差距。(《影視工業》評)
情人是輕,是離經叛道與絕對自由;妻子是重,代表世俗的選擇。民族歷史、個人生命只有一次,選擇變得毫無意義。我們不選擇媚俗,又能選擇什麼呢?安知抗擊媚俗的決心和勇氣不是更大的媚俗?托馬斯在輕與重的兩極之間遊走,在被虛無吞噬之前頓悟出輕之不能承受。我們都是托馬斯:無可選擇又必須選擇。(《豆瓣》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