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遲

五遲

五遲是指立遲、行遲、發遲、齒遲和語遲,為小兒生長發育遲緩的疾病。《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小兒五遲之證,多因父母氣血虛弱,先天有虧,致兒生下筋骨軟弱,行步艱難,齒不速長,坐不能穩,要皆腎氣不足之故。”《張氏醫通》指出其病因“胎弱也,由父母精血不足,腎氣虛弱,不能榮養而然”。

簡介


● 英文名稱:Five Retardations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兒科

古籍摘選


● 五遲者,立遲、行遲、齒遲、發遲、語遲是也。(《張氏醫通·嬰兒門上》)

名詞解釋


● 以小兒立遲、行遲、齒遲、發遲、語遲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五遲患兒筋骨痿弱,頭髮稀少,發育遲滯,坐起、站立、行走、乳牙萌出及語言能力等均明顯遲於正常同齡小兒。

臨床表現

● 立遲、行遲:一般而言,小兒應當在10個月時可扶走,12個月能獨走,18個月可跑步和倒退行走,24個月時可雙足並跳。若小兒2~3歲還不能站立、行走為立遲、行遲。
● 發遲:初生無發或少發,隨年齡增長,仍稀疏難長為發遲。
● 齒遲:出生后4~10個月乳牙開始萌出,12個月後仍未萌出者,屬於齒遲。
● 語遲:一般而言,小兒1歲以後能說日常生活用語;15個月能說出自己名字;18個月能講單句,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如1~2歲還不會說話為語遲。

疾病特點

● 病史:可有孕期調護失宜、藥物損害、產傷史,或有家族史。
● 表現:五遲不一定悉具,但見一二症者可做出診斷。
● 預后:本病若證候較輕,早期治療,療效較好;若證候複雜,病程較長,屬先天稟賦不足引起者,往往成為痼疾。

現代醫學範疇

● 五遲多見於現代醫學中腦發育不全、腦性癱瘓、智能低下等病症。

病因病機

● 五遲病因包括先天因素及後天因素。病位主要在脾腎,可累及心肝。病機包括正虛和邪實兩方面,正虛即五臟不足,氣血虛弱,精髓虧虛;邪實為痰瘀阻滯心經腦絡,心腦神明失主。

五遲與五軟

● 五遲指立遲、行遲、齒遲、發遲、語遲;五軟指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二者均源於先天稟賦不足,古代歸屬於“胎弱”、“胎怯”,五遲、五軟諸症既可單獨出現,也可同時存在。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馬融。中醫兒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