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獸

民間神話傳說中的惡獸

年獸又稱"夕"。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惡獸。相傳古時候每到年末的午夜,年獸就會進攻村子,凡被年獸佔領的村子都遭受到殘酷的屠殺,頭上的犄角就是武器。人們利用年獸的三大弱點,放爆竹(會嚇壞年獸),貼春聯,驅趕年獸的進攻。為了防止年獸的再次騷擾,放爆竹、貼春聯漸漸成為節日習俗,春節由此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

角色來源


傳說一

很久以前,有種怪獸叫“夕”,它在每年的年關都要出來傷人,連保護老百姓的灶王爺也拿它沒辦法,於是灶王爺上天請來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強,用紅綢和放在火中燒得劈啪作響的竹竿消滅了夕獸,這一天正好是臘月的最後一天,老百姓為了感謝和紀念年在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農曆每年的最後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過年,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紅綢和鞭炮,於是紅綢和放在火中燒的竹竿逐漸演變成了家家戶戶過年時都有的紅對聯、紅鞭炮,這個關於年的傳說可說條理清晰、有章可循。
夕

傳說二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尖牙利齒;目露凶光,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就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夕

傳說三

據說年獸頭大身小,身長十數尺,眼若銅鈴,來去如風;嗷叫時發出“年~”的聲音,故名年獸。時日一久,人們漸漸發現年獸害怕三樣東西,即紅色、火光和巨大的響聲;於是後來的人們在除夕年獸將要到來的時候就會聚到一起,貼紅紙(後來逐漸改為貼桃符或貼紅對聯),掛紅燈籠,放鞭炮等等,目的就是為了趕走年獸。當年獸被趕走以後,人們總是會高興地互道:“又熬過一個年了。”慢慢的就有了過年的說法,也由此出現過年的習俗了。

傳說四

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恐怖,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365天(或366天,也就是一年)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思;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饑。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
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里。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后,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夕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君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年”就被人們降服,成了鎮宅保平安的益獸。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感謝紫微星君下界帶來的平安。

相關記載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年”字,甲骨文的“年”上禾下人,本意指穀物成熟。於省吾所著《甲骨文字釋林》中指出:“年乃就一切穀類全年的成熟而言。”
《穀梁傳·桓公三年》:“有年,五穀皆熟為有年也。”由於五穀成熟需要一個周期,於是“年”逐漸演變成為時間單位,可見《詩經·豳風》,“自我不見,於今三年。”
《爾雅·釋天》也有記載:“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郭璞對此做出解釋:“歲,取歲星行一次;祀,取四時一終;年,取禾一熟;載,取物終更始”。這裡詳細的解讀了年的演變。古籍中明確記載了年的由來,卻和“獸”沒有絲毫關係。
據祝淳翔考證最早提及“年獸”的文獻出現在1933年《滬壖話舊錄·歲時風俗之回憶》里的一篇,“其有懸紫微星畫軸者,畫家每繪一石柱,柱上鎖一似狗非狗之獸,或雲是獸即天狗星,或雲是獸名年,常欲食人,紫微星故鎖系之,不令至下界肆惡,而使人不逢年患,故過年時懸此最宜。”
夕
1959年《新民晚報》上曾刊載一個故事《“年”的故事》詳細描述了年獸的外貌:“年”長著兩個頭,四隻耳朵,八條腿,專門吃人過活。但是‘年’很懶惰,一年四季它都在昏沉沉地睡覺,一直到除夕的夜晚,才從陰暗的山洞裡爬出,尋找它的犧牲品。‘年’害怕日光,不喜歡紅色,尤其討厭喧鬧的聲音。”由此可以看出,所謂的年獸並非古代就有,而只是近現的民俗演繹。
即便是傳說,也得有其原型吧。不過,根據現有的描述,現實中還真的找不到與年獸吻合的動物。那麼,年獸可能是人們所畏懼的多種動物的合成體。
豺狼成分
各個版本對於年獸的描述幾乎都包含“食肉,且危害人畜”,足見年獸必然有猛獸的成分。
能夠威脅人畜的猛獸,多數是狼和豺。中國境內存在的大型猛獸中,老虎雖然兇猛,不過數量稀少,對人類的實際傷害少。而狼和豺分佈廣泛,對於早期人們的威脅比較大。尤其是冬季,食物短缺,進入村莊獵殺家畜的可能性極大。即便是現在,新疆,青海等地也多有關於狼襲擊牧民牲畜的報道,更何況是古代。
有關狼和豺的成語,如聲名狼藉、狼狽為奸、引狼入室……沒有一個褒義詞。如果說年獸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動物,那其中必然包含豺狼的成分。
靈長動物的影子
靈長類動物基本上都是雜食性和葉食性,對於人類的危害有限,不過對於人類的襲擾,卻經常發生。靈長類動物身體靈活,搶劫后就逃走,令人苦不堪言。再加上一些靈長類動物,長相怪異,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諸如藏酋猴,很容易被人妖魔化。
野外靈長類動物體內缺少鹽分,它們有食土的習性,可以從土壤獲取所需的鹽分。如果是距離農戶比較近,它們盜取食鹽是完全有可能的。章炳麟在《噀傖文》說得更清楚:“毋作山魈,鼠竊狗偷。”這裡的山魈不是非洲的山魈,而是國內的某一種靈長類動物,“鼠竊狗偷”也符合靈長類動物的習性。
藏獒的痕迹
民間關於年獸的典籍少之又少,可是關於年獸的畫像卻屢見不鮮。年獸多出現在紫微星畫里。
紫微星就是北極星,畫上除了紫微星君外,還有一隻被鎖在石柱上的猛獸,這猛獸便是年獸,其類似於獅子和狗的結合體。祝淳翔考證年畫可能是從羅聘《胡人異獸圖》、明代佚名《西旅貢獒圖》等畫中演化而來,所不同的是畫中的漢人取代了胡人。
此外,畫的主題和杜甫的《天狗賦》不無關係。《天狗賦》:“夫何天狗嶙峋兮,氣獨神秀。色似狻猊,小如猿狖。忽不樂雖萬夫不敢前兮,非胡人焉能知其去就。向若鐵柱攲而金鎖斷兮,事未可救。”賦中包含天狗,鐵柱,胡人,和畫中的信息吻合。據此信息,畫中的年獸很有可能是天狗,而天狗就是西北獒犬的原型。
夕
超自然力量化身
根據年獸的描述,很難找到動物界的準確原型。年獸也可能並不是動物,而是人們對自然災害的恐懼被高度抽象化。
中國曆來是農業大國,威脅農業的自然災害以及其他瘟疫,在當時被視為無法抗拒的超自然力量。百姓無法抗拒,於是將其轉化為年獸怪物,這和龍的產生如出一轍。通過過年趕跑年獸,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考據質疑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谷孰也。爾雅曰。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年者,取禾一孰也。從禾。千聲。奴顚切。古音在十二部。春秋傳曰。大有年。宣十六年經文。穀梁傳曰。五穀皆孰為有年。五穀皆大孰為大有年。
可見,年本義為豐收時節,與怪獸毫不相干。年獸又稱年這一說,毫無根據和道理。“過年”,這一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習俗,從最初的誕生的本意來說就是慶祝、喜悅。而絕不是什麼“吃人”、“打怪獸”、“消除恐懼”。
關於爆竹習俗,目前可考據的最早明文記載於南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爆竹”卻有事天地鬼神之意。但此處絕無有關驅趕怪獸的記載。不知何時,爆竹被杜撰成了驅趕“年獸”這一怪物的武器。
春聯習俗,起源於桃符。《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宋史·蜀世家》載:后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春聯的起源也有敬鬼神之意。但跟怪獸也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