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年齡

心理年齡

人的年齡分為生理年齡、智力年齡和心理年齡。生理年齡有時間刻度;智力年齡有較完整的測量指標,心理年齡是指一個人在某一年齡階段所顯示出來的心理狀況或水平,可由於生命歷程的不同而出現較大的差異。人的一生共經歷8個心理時期,即胎兒期、乳兒期、幼兒期、學齡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每個心理年齡期都有不同的心理特點。心裡年齡本身並不是一個病理名詞,而只是一個心理發展的時間參數。心理年齡只不過是一種象徵的說法,因為心理年齡並不具備智力那樣的穩定性,隨著人的不斷努力,它可以得到調整和優化。人的年齡分為生理年齡、智力年齡和心理年齡。生理年齡有時間刻度;智力年齡有較完整的測量指標,心理年齡是指一個人在某一年齡階段所顯示出來的心理狀況或水平,可由於生命歷程的不同而出現較大的差異。人的一生共經歷8個心理時期,即胎兒期、乳兒期、幼兒期、學齡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每個心理年齡期都有不同的心理特點。心裡年齡本身並不是一個病理名詞,而只是一個心理發展的時間參數。心理年齡只不過是一種象徵的說法,因為心理年齡並不具備智力那樣的穩定性,隨著人的不斷努力,它可以得到調整和優化。

分類


● 人的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應成大致對應的關係,心理年齡的高低各有利弊,並不是絕對的好和壞可以區分的。
● 1.心理年齡與實際年齡一致
● 心理狀況與實際年齡基本符合,即該年齡應當顯示出如此的心理水平。兩者一致者,其心理健康水平一致。
● 2.心理年齡高於實際年齡
● 全世界極少有人的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是完全一致的,而心理年齡高於生理年齡,常被稱為“未老先衰”、“老氣橫秋”等,處於這種情況的人,其心理健康水平較差。但這也屬於正常現象,即使相差很多,也並非病態。
● 3.心理年齡低於實際年齡
● 處於此種情況的人,其心理健康水平較高,但這種低的程度在一定範圍內才是好的。如果過低,並非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影響因素


● 心理年齡的高低,和一個人的遺傳、性格、經歷、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甚至受到近期的心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


● 1.青春期(12~20歲)
● 抽象思維越來越普遍,使用形式邏輯來考慮抽象問題。語文、數學和空間技能有所提高。發展出自我中心主義,尋求自主獨立,對權威(如父母老師)充滿了批評精神,很難接受批評,很容易指出別人行為中的錯誤。
● 2.成年早期(20~40歲)
● 隨著生活經驗的增加,熟練解決各種問題,思維變得更靈活和主觀。智力被應用在涉及事業、家庭和社交的長期目標上。建立親密關係,婚姻家庭帶來發展的變化,並充滿壓力。
● 3.成年中期(40~60歲)
● 默寫認知功能開始喪失,總的認知能力保持穩定,可以使用生活經驗和有效的策略進行彌補。回顧過去評價自己取得的成就,會遇到中年危機,但心情平靜和滿意,個體人格特質保持穩定。把職業看做一種內在滿意感。
● 4.成年晚期(65歲至死亡)
● 在80歲之前,認知能力下降是微小的,可通過訓練和練習來保持。退休時成年晚期的主要時間,導致個體對自我概念和自尊進行調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仍然活躍在感興趣的領域可以帶來滿意感。

測量


● 心理年齡是按照記憶、理解、反應、對新鮮事物的敏感程度等計算的年齡。與生理年齡相似,也要根據心理測驗而取得不同年齡群體的心理常模,然後與某人的心理檢測結果相對照,從而得出其心理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