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張秉彝的結果 展開

張秉彝

山西趙城放射科專家

張秉彝(1909-1968),放射診斷學專家。山西趙城(今屬洪洞)人。1931年畢業於山西省立醫學專門學校。曾任中央大學醫學院教授。1947年入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任研究員,1949年回國。歷任第四軍醫大學附屬醫院放射科主任、教授,總後勤部衛生部醫學科技委員會委員。是我國較早研究放射治療學的專家之一。四十年代開展X線治療皮膚癌、乳腺癌、血管瘤等。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在野戰條件下改革了X光異物定位法,創建了異物大小測定法,立大功。1979年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革命烈士。著有《X光機之使用與保養》、《X光異物定位法》等。

經歷


張秉彝(1909~1968)山西趙城(今屬洪洞)人。幼年喪母,少年喪父,由當店員的兄長供養他到中學
畢業,又以半工半讀方式在山西省立醫學專門學校攻讀醫學。1931年醫專畢業,開始在山西臨汾醫院
行醫,五年後考入北平協和醫院放射專業,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全民抗日戰爭興起,張毅然放
棄學業,冒險離開北平,先到廣州,后又輾轉長沙、漢口,參加了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負責指導
遍布各抗日戰場上的20多個醫療隊的工作。期間,他說服同行,衝破阻力,帶領醫療隊由長沙奔赴晉
東北八路軍一一五師駐地,為八路軍傷病員療傷醫病;他還隻身越過日軍封鎖線到延安,為八路軍培
養醫務人員。1943年,張由中國紅十字會X光隊調入重慶中央大學醫學院,先任放射科主治醫師,
后升任放射科教授,從事教學和醫療、科研工作。

回國做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后,張隨學校回遷南京,任中大醫學
院放射科主任。1947年被派往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任放射系研究員,重點從事放射治療學的學習
與研究,是中國最早出國學習放射治療學的學者之一。在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性勝利的消息鼓
舞下,張決定回國迎接新中國的誕生。他的導師和同行一再挽留,都被他婉言謝絕,於1949年春天回
到祖國的懷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張以極大熱情投入新中國的醫學建設。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張積極要
求到前方救死扶傷。經組織批准,他擔任了東北軍區後勤部衛生部技術研究指導委員會委員,全身心
投入對送回後方的傷病員的救治。由於醫療設備簡陋,加上有限的設備又沒有充分發揮作用,不少醫
生在施行“異物摘除”手術時,常常定位不準,一刀下去拿不出彈片,又得進行二次,甚至三次手術。
為減少傷員痛苦,張決心進行技術革新。幾經周折,改革了X光異物定位法,創造了異物大小測定法,
使檢測體內異物位置的準確性達到百分之百,解決了異物摘除定位的難題,提高了戰場救護水平。與
此同時,他建議並主持舉辦了X光軍醫訓練班和X光技術訓練班,改變了人民軍隊放射專業人員短缺,
本來就不多的放射器材難以發揮應有作用的狀況。這對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戰傷醫治工作和以後建設正
規化陸軍醫院的工作,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為東北軍區各陸軍醫院放射科的創建奠定了基礎。為
了表彰張的功績,中國人民志願軍衛生部為他記大功一次、二等功一次。

成就


張不僅在醫療上成績卓著,而且在科研上碩果累累。他將臨床上遇到的問題列為科研課題,將科
研取得的成果應用於臨床診斷與治療,達到科研與臨床互相促進。早在20世紀40年代,張就對臨床遇
到的呼吸系統和骨骼系統的X線診斷問題進行研究,寫出了《自發性氣胸》《肺結核在解剖部位上的
分佈》《中國兒童咳血病》和《多發性骨性外生骨瘤》等論文,其中有些成果在當時居國內領先地位。
期間,他在中央大學醫學院開展的用X線治療皮膚癌、乳腺癌、血管瘤等良性或惡性腫瘤的研究,也
取得了重要成果,使他主持的中大醫學院放射科,成為當時南京唯一一家能進行X線腫瘤治療的醫療
單位。此後,他一直沒有放棄對腫瘤這一人類殺手的治療研究。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他調任第四軍
醫大學附屬醫院教授、放射科主任,創建了西北地區第一個鈷-60治療室,用已經取得的科研成果,
進行多種腫瘤的放射治療,對有些惡性腫瘤的療效已達到或超過當時國內外的最好水平,受到蘇聯等
國專家的稱讚。

優秀品質


張一生勤勤懇懇地工作,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即使在他心臟病發作不得不住院治療期間,仍撰
寫出了人民解放軍第一部《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的部分章節。這樣一位全國著名的醫學教育家、
放射診斷治療學家、人民解放軍和西北地區放射治療學的奠基人之一,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迫害
致死。1978年,第四軍醫大學召開大會,為他平反昭雪,授予他革命烈士稱號。根據他生前的願望,
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張生前還是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臨床放射學專題委員會委員,解
放軍總後勤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陝西省衛生廳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放射科學委員會
委員,中華醫學會陝西分會放射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