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蜻蜓
巨蜻蜓
巨蜻蜓是指體型較之常見蜻蜓體型較大的蜻蜓,有科學家研究在3億年前地球曾出現過翼展達1米的巨蜻蜓,現在澳大利亞存在的翼展可達15cm蜻蜓也被稱作為巨蜻蜓。
恐龍是地球史上最龐大的動物,而在恐龍之前還有許多巨型動物,其中最著名的是寬達近1米的巨蜻蜓。科學家研究認為,是當時大氣中高濃度的氧氣讓它們變成大個頭。
巨蜻蜓
研究者在報告中指出,石炭紀時地球大氣層中氧氣的濃度高達35%,比現在的21%要高得多。許多節肢動物是通過遍布它們肌體中的微型氣管直接吸收氧氣,而不是通過血液間接吸收氧氣,所以高氧氣含量能促使昆蟲向大個頭方向進化。
這些認識來源於對遠古大蜻蜓的飛行機制的研究。科學家們長期認為,那樣巨大的蜻蜓只能滑翔而不可能飛。但現在他們大都相信這種巨型蜻蜓同樣會飛。航空工程師羅伊·貝克邁爾指出:“很明顯,它們是能飛行的。”其中關鍵條件之一是它們的翅膀可以擺動,彎曲和扭轉。在惡劣條件下,這樣做會導致飛機從空中掉下來,但現代蜻蜓就是靠彎曲和扭轉它們的雙翅來上升和前進的。
化石資料表明,古蜻蜓的雙翅上有類似於現代蜻蜓的褶皺結構,現代蜻蜓能扭動外部的翅膀,而古蜻蜓可以緩緩地扭動全部翅膀,所以它們也許不會飛得太快,但還是能飛的。
但是那麼巨大的昆蟲,就算是緩慢的飛行也會因肌肉運動而產生大量的熱量。因此,古代蜻蜓一定得有排出自身熱量的途徑,不然它們會被自己的體溫烤死。這一點是美國拉特格斯大學的昆蟲學家邁克爾·梅最先指出的。現代蜻蜓和其它昆蟲一樣,體內有一種叫血淋巴的體液(即無脊椎動物的血)在它們整個身體中循環流動,當它們太熱的時候,會增加腹部血淋巴的流量,它們的腹部既長且薄,可以通過對流,散去多餘的熱量。這就像汽車的冷卻系統把熱量從發動機處帶走一樣。
腹長75-78毫米;后翅長62-68毫米。頭部黑色,複眼褐色,略帶綠色。前額頂小斑,後頭盾大部分、上唇兩大紋、上齶基部外側均鮮黃色。胸部黑色,翅胸前面有二長斑,側面各有一條黃帶。翅膀透明,外緣黃綠色,翅脈及翅痣黑褐色。足黃色,基節上有赤褐色長毛;中後足兩側有黃條,背部具二黃紋。腹部自第2腹節以下各節中央稍前方各有一條鮮黃色帶。
巨蜻蜓
名稱:澳洲巨蜻蜓
巨蜻蜓
特徵描述:雌性個體偏大,翼展可達15cm。在其一生的大部分時間之中,巨蜻蜓都可以看作是陸生昆蟲。作為一種性的食肉昆蟲,巨蜻蜓會在飛行過程中捕捉昆蟲作為食物。
交尾時節,雄蟲和雌蟲在沼澤地上空盤旋。如果雌蟲拒絕雄蟲,她將腹部彎向下方;如果接受,那麼雄蟲就會緊緊抱住雌蟲,開始它們的飛行交配。在交配之前,雄蟲將精子由第一腹節移動到第二腹節;受精完成之後,雌蜻蜓將卵一顆顆產於沼澤中。
現存狀況:由於濕地的退化,近年來巨蜻蜓也登上了澳大利亞的瀕危物種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