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動脈狹窄

椎動脈狹窄

椎動脈狹窄是一種多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心血管內科疾病。椎動脈狹窄多是由於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等因素導致椎動脈管腔的狹窄甚至閉塞,引起相應區域的腦組織供血不足,從而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椎動脈狹窄主要表現為大腦枕葉、小腦和腦幹缺血癥狀,可有共濟失調,表現為步態不穩、眩暈、眼震、噁心、嘔吐等。確診椎動脈狹窄主要依靠超聲及多種血管造影技術,包括彩色血流多普勒超聲、CT血管造影、MR血管造影、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等。目前臨床治療癥狀性椎動脈狹窄輕者採取降脂、降糖、降壓等藥物治療,狹窄嚴重者可行介入或手術治療。及時干預和手術治療可有效改善癥狀,但有再發生狹窄的可能。積極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原發病;控制體重,避免肥胖;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有助於預防發生椎動脈狹窄。

就診科室


● 心血管內科、血管外科、神經外科、骨科

病因


● 椎動脈狹窄多因動脈粥樣硬化所致,其他病因包括多發性大動脈炎、放射性損傷、椎動脈型頸椎病等。

動脈粥樣硬化

● 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中、老年患者椎動脈狹窄最常見的病因。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煙等其他易導致心腦血管損害的危險因素。
● 動脈粥樣硬化是由於脂質物質在血管壁上堆積,而血管壁內的巨噬細胞吞噬脂質物質形成脂質池,同時伴有脂質池表面纖維帽的形成,脂質核心與纖維帽構成動脈壁粥樣硬化斑塊的主要組成成分。斑塊逐漸增大使管腔逐漸狹窄,或是斑塊不穩定,發生破潰,斑塊內脂質成分裸露在血管腔內,導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均可導致腦缺血事件的發生。

與發育、炎症或自身免疫有關的血管病變

● 其它一些病變,與發育、血管炎症及自身免疫相關,也可以導致椎動脈狹窄,但所佔比例極小。如大動脈炎、纖維肌發育不良、煙霧病等。在這部分患者中,年輕患者所佔比例較大。

癥狀


● 椎動脈狹窄主要表現為大腦枕葉、小腦和腦幹缺血癥狀,可有共濟失調,表現為步態不穩、眩暈、眼震、噁心、嘔吐等;也可出現運動障礙,偏癱、四肢癱瘓;或有構音困難;視覺障礙,可表現為雙目失明、偏盲、復視等。

典型癥狀腦缺血癥狀

● 椎動脈狹窄主要表現為大腦枕葉、小腦和腦幹缺血癥狀。
● 可有共濟失調,表現為步態不穩、眩暈、眼震、噁心、嘔吐等。

其他癥狀

● 運動障礙,偏癱、四肢癱瘓。
● 構音困難。
● 視覺障礙,可表現為雙目失明、偏盲、復視等。

檢查


● 確診椎動脈狹窄主要依靠超聲及多種血管造影技術,包括彩色血流多普勒超聲、CT血管造影、MR血管造影、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等。

血管影像學檢查方法

● 目前主要應用於椎動脈的血管影像學檢查方法主要包括:椎動脈超聲、經顱彩色多普勒、CT血管成像(CT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其中,DSA為檢查的“金標準”。

腦組織影像學檢查

● 由椎動脈狹窄導致的腦組織缺血性改變,目前主要應用於臨床的腦組織檢查為計算機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MRI)平掃及彌散加權成像(DWI)。
● 除此以外,目前已有基於核磁共振的應用於臨床的斑塊性質學檢查方法,主要是指多序列核磁顯像,利用不同掃描序列核磁共振對於不同組織的敏感性,檢測斑塊的主要成分特點。但在臨床上尚未普及。

診斷


● 椎動脈狹窄的診斷主要依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體格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來確定。目前主要應用於臨床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主要包括對血管的形態學檢查以及對腦組織的檢查兩個方面;而對於斑塊的性質以及血液流變學的影像學研究則為未來的研究方向。
● 對不明原因的頭痛、眩暈、噁心、嘔吐和耳鳴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可以診斷雙側椎動脈有無狹窄或閉塞。
● 目前主要應用於椎動脈的血管影像學檢查方法主要包括:頸動脈超聲、經顱彩色多普勒、CT血管成像(CT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其中,DSA為檢查的“金標準”。
● 由椎動脈狹窄導致的腦組織缺血性改變,目前主要應用於臨床的腦組織檢查為計算機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MRI)平掃及彌散加權成像(DWI)。
● 除此以外,目前已有基於核磁共振的應用於臨床的斑塊性質學檢查方法,主要是指多序列核磁顯像,利用不同掃描序列核磁共振對於不同組織的敏感性,檢測斑塊的主要成分特點。但在臨床上尚未普及。

鑒別診斷


● 對於頸動脈狹窄的鑒別診斷,主要包括癥狀上的鑒別以及部位上的鑒別。病種上主要需與頸椎退變、滑脫、腫瘤壓迫椎動脈進行鑒別。
● 癥狀上主要與其他腦內病變如顱內佔位、癲癇發作以及其他腦血管病等鑒別。
● 部位上的鑒別則主要指合併其他血管狹窄性疾病時需要判斷頸動脈狹窄是否為導致腦組織缺血的“責任血管”。

治療


● 目前臨床治療癥狀性椎動脈狹窄輕者採取降脂、降糖、降壓等藥物治療,狹窄嚴重者可行介入或手術治療,重度狹窄主要方式為支架治療。

藥物治療

● 對於存在椎動脈狹窄甚至閉塞、有卒中危險的患者,及時予以降糖、降脂、降壓等藥物進行治療。
● 同時為預防血栓形成,予以抗血小板藥物治療。

手術治療

● 椎動脈狹窄超過50%,又合併有腦缺血癥狀者,及時行手術治療。
● 可採取椎動脈重建術和椎動脈腔內支架治療。

危害


● 椎動脈狹窄的危害表現在出現多種椎動脈供血不足癥狀,影響日常生活,同時,后循環缺血性卒中多由椎動脈狹窄引起,由此嚴重影響發病患者生活質量。

出現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癥狀

● 偏頭痛:以顳部為劇,多呈跳痛或刺痛。
● 迷路癥狀:主要為耳鳴、聽力減退及耳聾等癥狀。
● 前庭癥狀:主要表現為眩暈。
● 記憶力減退。
● 視力障礙:出現視力減退、視物模糊、復視、幻視及短暫的失明等。
● 精神癥狀:以神經衰弱為主要表現,多伴有近事健忘、失眠及多夢現象。
● 發音障礙:主要表現為發音不清、嘶啞及口唇麻木感等,嚴重者可出現發音困難,甚至影響吞咽。
● 猝倒:即當患者在某一體位頭頸轉動時,突感頭昏、頭痛,患者立即抱頭,雙下肢似失控狀發軟無力,隨即跌(坐)倒在地。

自主神經癥狀

● 臨床上以胃腸、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癥狀為多。
● 個別病例可出現瞳孔縮小、眼瞼下垂及眼球內陷等。

引起后循環缺血性卒中

● 后循環缺血性卒中很多是由椎動脈狹窄引起。
● 椎動脈狹窄可引起相應區域的腦組織供血不足,出現暫短性腦缺血發作,甚至出現腦卒中等。

預后


● 及時干預和手術治療可有效改善癥狀,但有再發生狹窄的可能。癥狀性椎動脈狹窄的預后至今未明。

預防


● 積極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原發病。
● 控制體重,避免肥胖。
● 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 改變久坐少動、油膩飲食、熬夜晚睡等不良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