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氣不足

膽氣不足

又稱膽虛,膽虛氣怯。病後膽氣虛弱,臟腑功能失調所致。 ”治宜溫膽安神,氣虛者宜結合補氣。

簡介


● 英文名稱:Insufficiency of Gallbladder Qi
● 又稱:膽虛氣怯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古籍摘選


● 膽氣不足,其氣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嘔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將捕之,嗌中介介,數唾,是為膽氣之虛也,則宜補之。(《諸病源候論》)

名詞解釋


● 膽氣虛弱,決斷不能,易驚多慮,心神不寧的病理變化。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膽氣不足,又稱膽虛氣怯,指膽氣虛弱,易導致驚恐多慮,心志不寧,心神不安,遇事難以決斷,抑鬱太息等症。

膽的生理功能

● 膽居於六腑之首,又為奇恆之腑。膽位於右脅,膽附於肝,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相互屬絡,肝膽互為表裡關係。
● 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儲存、排泄膽汁和主決斷。膽汁由肝之精氣匯聚而成,儲存在膽囊,可排入小腸,參與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膽儲藏和排泄膽汁的功能需要肝氣的疏導、調節。膽主決斷,有對事物進行判斷、做出決定的作用。膽的決斷能力取決於膽氣強弱,勇敢果斷者膽氣強,膽氣弱者則數謀慮而不決。肝膽為表裡,肝主謀慮,膽主決斷,二者相互配合,謀慮定而決斷出。

病機特點

● 膽與三焦共同為少陽經,可流通全身元氣,元氣不足,則膽氣虛。若病後氣虛,肝膽功能失調,亦可致膽氣不足。膽氣不足,遇事失於決斷,則易膽怯,驚惕心悸,睡眠易醒。膽失疏泄,經氣不暢,則可見胸脅悶脹,口苦多疑慮,抑鬱太息。

臨床表現

● 胸脅悶脹疼痛,口苦,心虛膽怯,易驚心悸,睡眠不安,多疑慮,善太息。

證治經驗

● 膽虛氣怯可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用藥有桂枝、炙甘草、龍骨、牡蠣。本方可溫膽氣,益心陽,鎮驚安神,溫膽虛,疏心悸。氣力虛弱者,常加入補氣之品。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4]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