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鴴

鳥綱扇尾亞綱的動物

石鴴(學名:Burhinus oedicnemus),是石鴴科、石鴴屬的中型涉禽,體長40-45cm。嘴粗厚、尖端黑色,基部黃色。腳長而粗、黃色,3趾,后趾缺失。上體淡沙灰褐色具黑褐色縱紋,前額和眼先白色。眼特別大、黃色,其外有一窄的黑圈,再外又圍有更寬的白色並向後延伸,形成一道顯著的白眉,在上下緣的黑色帶斑襯托下極為醒目。在背的兩側靠近翅處,有一白色和黑褐色縱帶。下體污白色,前頸和胸綴有皮黃灰色亦具黑紋,飛翔時黑色初級飛羽上有白斑,翅下白色。

石鴴主要棲息於多石的低山荒漠及大的河流和湖泊岸邊,夜行性,主要在晚上、清晨和黃昏活動,性機警而膽小,主要以甲殼類、軟體動物、昆蟲、小型爬行類和兩棲類動物為食,有時也吃鳥卵。

石鴴分佈於南歐、北非、中東、中亞等地區。

形態特徵


石鴴
石鴴
石鴴前額白色,頭頂、背、肩灰褐色或沙褐色、具黑褐色縱紋。眼先白色,有時自嘴基至眼有一黑褐色線位於眼先,頭兩側黑色,眼特大、黃色,其外有一窄的黑圈,眉紋寬而顯著、白色,前端分岔,沿眼上下包圍眼,有的前端並與額部白色相連,此白眉將頭側黑色分割成眼上下兩道。頰和喉白色,鶚紋黑色,像黑色八字髯位於口角。飛羽黑色,外側3枚初級飛羽具一寬的白色橫帶,其次3枚初級飛羽全黑色,內側初級飛羽白色具一寬的黑色帶斑,次級飛羽黑色,基部白色。翅上小覆羽灰褐色、黑褐色和白色,形成翅上黑色和白色兩道帶斑,中覆羽和大覆羽灰色,翅下面白色,但飛羽尖端黑色。初級飛羽基部橫跨一黑帶。下體白色,前頸和胸綴有皮黃灰色具黑褐色條紋。
石鴴幼鳥和成鳥相似,但上體具皮黃色羽緣和斑點。
石鴴虹膜黃色,眼非常大,嘴黑色,基部黃色,腳黃色或綠灰色。
大小量度:體重520-740g;體長400-450mm;嘴峰34-47mm;翅203-247mm;尾112-124mm;跗蹠74-94mm。

棲息環境


石鴴主要棲息於多石的低山荒漠及大的河流和湖泊岸邊,也出現於海濱沙灘和潮澗帶,有時也到距水域不遠的草地、乾涸的沙石河床和多石的荒野和半荒漠地區。

生活習性


石鴴常單獨或小群活動。石鴴善走,夜行性,主要在晚上、清晨和黃昏活動,偶爾白天也活動。性機警而膽小,當有聲響時,首先隱蔽起來,當人迫近則走開或飛走,飛行快而有力,卧伏地面時頭平伸。主要以蟹、蝦、螺等甲殼類、軟體動物、昆蟲、小型爬行類和兩棲類動物為食,有時也吃鳥卵。

分佈範圍


世界分佈: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白俄羅斯、波黑、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埃西亞、塞普勒斯、捷克共和國、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衣索比亞、法國、喬治亞、直布羅陀、希臘、匈牙利、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約旦、哈薩克、肯亞、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利比亞、立陶宛、馬其頓、馬里、茅利塔尼亞、摩爾多瓦、黑山、摩洛哥、尼日、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斯洛伐克、索馬利亞、西班牙、蘇丹、敘利亞、塔吉克、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烏干達、烏克蘭、阿聯酋、英國、烏茲別克、西撒哈拉、葉門。
旅鳥:比利時、剛果、丹麥、愛沙尼亞、芬蘭、冰島、愛爾蘭、盧森堡、荷蘭、奈及利亞、挪威、獅子山、瑞典。
分佈
分佈
中國分佈:新疆。

繁殖方式


石鴴的繁殖期為1-8月。一雌一雄制。營巢於沙石河邊或河邊沙地以及沙與岩石混雜的地上。巢實際上為裸露沙石地上的凹坑,並不真正營巢。每窩產卵2枚,卵的大小為46.6-51.2mm×35-38mm。雌雄輪流孵卵。

亞種分化


拉丁學名中文名命名者及年代
Burhinus oedicnemus distinctus石鴴大西洋亞種Bannerman, 1914
Burhinus oedicnemus harterti石鴴普通亞種Vaurie, 1963
Burhinus oedicnemus insularum石鴴加那利群島亞種Sassi, 1908
Burhinus oedicnemus oedicnemus石鴴指名亞種Linnaeus, 1758
Burhinus oedicnemus saharae石鴴摩洛哥亞種Reichenow, 1894
(以上內容來自:)

種群現狀


石鴴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km²,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因此被評價為無危物種。
區域性滅絕:斯洛維尼亞。

保護級別


石鴴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