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東區

台北東區

台北東區系指台北市東側的新興都市區域,統稱為東區。該區由於擁有眾多的辦公大樓、百貨公司及大型商圈,再加上附近的信義計劃區,因此成為了大台北地區新都心。

簡介


廣義的東區是泛指復興南路以東、內湖南港以西的區域,至於一般所指的東區商圈,則僅包含復興南路以東,介於市民大道和信義路中間的區塊。包含了大安區、信義區松山區等北市東部行政區的大部份區域。目前東區由於擁有眾多的辦公大樓、百貨公司及大型商圈,再加上信義計劃區亦位於此處,因此成為了大台北地區最繁華的新都心。台北市政府、台北市議會、及現今世界第一高樓台北101皆位於此區內。

東區與西區


東區並非一開始就是台北市的鬧區,在清領時期及日據時期時,此處都還是一片荒野。但到了1960年代之後至今,隨著忠孝東路及捷運的陸續興辟,東區才有如麻雀變鳳凰般地,一躍成為台北市商業新興重鎮之一,與早期的站前、西門町等商圈並駕齊驅。相對於西區的“西門町”,東區也曾被稱為“東門町”。此外,對於喜愛在台北東區逛街的人,社會還曾給這個消費族群起了個名號作“東區新人類”。
相對於東區的商業及貿易機能,台北西區作為許多中央政府機關的集中地,以政治機能為主,特別是在舊台北府城、環繞在台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附近一帶的區域,則統稱為博愛特區(首都核心區)。

發展歷程


忠孝東路帶動了台北東區發展,可說是東區最重要的幹道。就台北的發展史來看,東區成為台北市的商業中心,不過是1970年代以後的事情。清代對台北的開發,僅局限於台北府城內(即今中華路、中山南路、愛國西路及忠孝西路中間的區塊)而已。日本領台時,市區的開發雖然向東擴張,但是大致上止於琉公圳。而今天東區一帶,在當時不過是一大片的未開發農地。
不過1940年代之後,事情開始有了轉變。國共內戰結束后,大約200餘萬的軍民跟隨台灣地區政府自中國大陸遷來台灣,其中有許多人落腳台北;此後又由於主要的大專院校皆設於台北市或近郊,造成眾多的中南部民眾開始北上求學、工作,使台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西區因此開始出現飽和或過度擁擠的現象,加上淡水河阻擋了台北市向西的發展,因此大批的新市民或富民開始遷往東區。
西元1967年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當時為配合市政的大幅建設,市政府遂開始進行第一期四年公務建設計劃,開闢通往郊區的基礎交通幹道。忠孝東路即為當時往東區修築的幹道,後來成為省道台5線北基公路的重要路段。1970年代忠孝東路三、四段通車后,帶動了整個東區的發展,延線許多商圈興起,使得東區初步取代了當時相對擁擠的西區,而成為台北新興商業中心。爾後由於信義計劃區的開發及兩條捷運(木柵線及南港線)的完工與通車,更加速了東區蓬勃的發展。

重要景點


備註:下面列出的景點以東區商圈為定義範圍
太平洋SOGO 台北店
共有三處據點,分別為忠孝本館、敦化新館、復興新館(2007年春節前後開幕)
明曜百貨
統領商場
微風廣場
除了位於市民大道和復興北路間的微風廣場本館,還有位於忠孝東路四段上的微風新館
頂好商場
東區地下街
誠品敦南店
誠品書店的第一家店,也是台灣第一間24小時營業的書店;被許多人認為是台北的人文地標
仁愛敦南圓環
位於仁愛路及敦化南路交叉口;為世界第二大的圓環,也常是元宵節時台北市街道燈海布置的中心點
信義計劃區
位於信義計劃區內的台北世貿中心與台北101。信義計劃區劃定的範圍,大約在基隆路一段、信義路五段、松德路、忠孝東路五段這一塊包圍的地方,其發展起於1976年,台北市政府變更國父紀念館以東地區為特定專用區,目標為設新市政中心及次商業中心以引導都市均衡發展,疏解西區(台北車站、西門町一帶商圈)的商業擁擠並增進東區繁榮及居民都市生活之便利,配合住宅發展政策提供良好之居住環境,興建完整之示範性新社區;並在第二次通盤檢討案中,大幅擴增此計劃區內商業投資誘因,以吸引跨國性的金融服務或高科技的資訊產業,因此信義計劃區是台北市唯一有超大完整街廓設計,具備完善都市規畫設計的商業發展區;而商圈最大的特色是完全針對都市人休閑購物的需求設計,加上市府刻意經營規劃相當多的造景,使得進駐的百貨商場和企業大樓也都別具特色。除了商業發展之外,身為台北行政中樞的台北市政府與台北市議會,也分別於1994年與1990年由舊市區搬遷至東區。
現在的信義計劃區幾乎已開發完成,交通流量也日益擁擠,除了計劃區北側現有的台北捷運南港線之外,在計劃區南側興建中的台北捷運信義線,預定2012年12月通車。此外,另有民間企業提出在信義計劃區內興建聯外輕軌系統(信義輕軌)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