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濁

白濁

白濁,又稱尿精,系指在排尿后或排尿時從尿道口滴出白色濁物,可伴小便澀痛的一種病證。《內經》稱之為白淫。

小便渾濁色白。《諸病源候論·虛勞小便白濁候》:“胞冷腎損,故小便白而濁也。”亦稱便濁、溺濁、尿濁。是溺孔常流白色濁物而小便自清的疾患。又稱精濁。《證治準繩·赤白濁》:“今患濁者,雖便時莖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唯竅端時有穢物如皰膿目眵,淋瀝不斷,初與便溺不相混濫。”

滴白,是慢性前列腺炎徵象之一。因前列腺發炎,前列腺液分泌增多,多則自行溢出,常在早晨起來時發現尿道口有稀薄水樣分泌物滴出,也可出現較黏稠的乳白色黏液,最明顯的是在小便結束后或排大便時,在尿道口排出一、二滴白色物,在中醫學稱為白濁,現代統稱滴白。

簡介


● 英文名稱:White Turbidity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凡男子思慮過度,則水火不交,快欲恣情而精元失守,尿前尿后凝面澄底,故曰濁。(《周慎齋遺書·遺精(白濁、瀝精、遺尿)》)

名詞解釋


● 尿液渾濁不清,色白如泔漿,或初尿不渾,留置稍長,沉澱呈積粉樣的表現。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白濁是指以小便中有色白渾濁之物為主要臨床癥狀的疾患;或尿液排出時並不渾濁,靜置一段時間后,出現白色沉澱物的疾患。

臨床特徵

● 小便渾濁色白;或尿液排出時並不渾濁,靜置一段時間后,出現白色沉澱物。
● 可伴尿頻、尿急、排尿灼熱澀痛,小腹、睾丸、會陰部不適等癥狀。

病因病機

● 本病的病因病機多與酒色無度,敗精瘀阻;或腎精耗損,相火妄動,敗精夾火而出;或濕熱下注精室等因素有關。

現代醫學範疇

● 本病常見於現代醫學淋病、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疾病中,出現下腹部墜脹疼痛,伴有小便渾濁,尿頻、尿急、尿痛等,可參照白濁辨證論治。此外,各種腎實質性病變,導致的管型尿,出現尿沉渣的癥狀,也可以參照本病論治。

病證鑒別

● 膏淋:白濁與膏淋兩病證基本一致,只是白濁更強調尿液變化;膏淋更強調尿道刺激癥狀。

治則治法

● 本病的治療分實證和虛證。實證宜清熱利濕或燥濕化痰,虛證則宜補益腎氣。

預防調護

● 應減少不良的性刺激,避免酒色無度。
● 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久坐、憋尿等行為。
● 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避免受不良情緒影響。
● 應盡量避免感冒、淋雨、受涼、負重、疲勞等疾病誘發因素。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