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判
小判
小判金是日本江戶時期通用金幣之一種。薄圓形。為標準金幣,一枚為一兩。戰國時期尤其是安土桃山時期雖有鑄造但並未流通。改變貨幣的成色、形狀、數量,鑄造新幣。江戶時代從慶長至萬延年間(1596—1860年)達11次之多。
江戶初期全國流通貨幣為慶長金銀,后因金銀產量下降,致使通貨不足,遂策劃增加貨幣數量,調整物價;並企圖通過降低貨幣質量來挽救幕府財政困難。
元祿八年(1695年)首次改鑄,小判成色由原來的85.7%降到56.4%;丁銀成色由80%降到64%。造成金價跌落,幣制混亂。
寶永年間(1704—1710年)雖恢復乾字金成色,但重量減半;四寶銀成色降到20%。
正德、享保期間(1711—1735)的改鑄,企圖恢復慶長古制,但以不徹底而告終。
元文(1736—1740年)以後,財政困窘,鑄造量減少、成色降低,重量也減輕。
明和至安永年間(1764—1780年)鑄南鐐二銖銀,提高成色,穩定了貨幣。後有文政二分金等八種金幣和安政二銖銀等均不及前。
開國后因金幣外流,遂於萬延元年(1860年)又改鑄萬延小判,成色減半,重量不抵以前的三分之一,幕府財政危機加劇,統治動搖。
德川家康原為織田信長的臣下,秀吉統一國家后,家康從秀吉那裡得到了以江戶為中心的關東地區作為領地。在秀吉許可下領地內可使用小判金。家康請求製作大判金的后藤將其子遷來江戶為其製作小判金,后藤卻派來了二頭橋本,賜他后藤的姓氏並改名光次。
在德川時代,光次以製作小判金為業,后藤本家卻專門製作大判金。
經過江戶時代,小判金的數量急劇膨脹,與大判金成了犬猿之友。秀吉也儲備了大量的黃金,數量之多從修建京都方眾寺大佛和支付豐臣、德川氏的戰爭費用就足以證明,而德川氏從豐臣那裡掠奪的黃金就不那麼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