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勝

杜正勝

杜正勝,1944年6月10日生出生,台灣省高雄縣人,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英國倫敦大學政經學院研究。曾任台灣地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人類學組主任、“院士”,台灣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台灣當局“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顧問室顧問、“部長”,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訪問學人、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等。

人物簡介


杜正勝
杜正勝
杜正勝(1944年6月10日—)出生於台灣省高雄縣永安鄉,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同時也是知名的中國上古史學者,曾任台灣當局“教育部”“部長”。杜正勝雖然是最富爭議的官員之一,但歷任三屆“內閣”而不倒,這在走馬燈式“換血”的民進黨當局“尤屬難得”。有台灣媒體認為,杜正勝之所以能成為“政壇不倒翁”,在於屢屢出手迎合陳水扁當局的“台獨”動作,如修改島內教科書、策動“中正紀念堂”“正名”等等。杜正勝已婚,育有1子1女。

祖籍概況


杜正勝
杜正勝
台灣高雄縣永安鄉位於台灣高雄縣西北沿海,北臨茄萣鄉,東鄰岡山鎮,東北連路竹鄉,西濱台灣海峽,南接彌陀鄉,鄉境內有台電興達火力發電廠及中油天然氣接收站,是南台灣重要的能源接收及發送中心。本鄉屬於平原地形,東邊地勢略高,海岸線上有潟湖景觀,且有紅樹林,氣候上則屬熱帶季風氣候。鄉內設有永安工業區,故居民產業以製造業為主,但養殖漁業也頗為發達。永安鄉舊名“烏林樹”,系因早期此地海岸充滿紅樹林而得名,此外也有“竹仔港”的稱呼。1920年台灣地方改制,將此地劃歸高雄州岡山郡彌陀庄管轄。戰後初期仍為高雄縣彌陀鄉的一部分,直到1950年才從彌陀鄉分出,以鄉內有“舊永安塭”、“新永安塭”,並取永保鄉境平安之義,定名為永安鄉至今。

學術背景


杜正勝畢業於台灣大學歷史系、所,並曾赴英國倫敦大學政經學院等學府研究。
杜正勝專長為中國先秦時期的社會史、文化史及醫療史,但有些評論認為他將中國視為外國。
杜正勝
杜正勝
杜正勝的1976年起步入學界,起初在台灣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擔任講師、隨後升等為副教授,之後再轉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擔任研究員、人類學組主任,1986年則又至台灣清華大學擔任歷史研究所所長,並於1992年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95年至2000年擔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杜正勝1944年6月10日生於台灣高雄縣永安鄉,1966年畢業於位於台灣台南市的台南師範學校(現台南大學),1970年從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1974年取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並轉往英國倫敦大學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ciences)研究2年,1976年回台後在台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擔任講師,升任副教授後於1980年轉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1983年到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做訪問學人,1984年回台後升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1985年3月至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做明耀訪問學人,1986年2月出任台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1987年轉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四組(人類學組)主任,1993年卸任,期間曾主編《大陸雜誌》、《新史學》2份刊物,並於1989到1992年間兼任台灣當局“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1992年,他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第19屆院士,並由台灣當局“台灣地區行政機構“國家科學委員會”資助到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做1年訪問學人,1992年由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古代社會與國家》讓他回台後得到台灣地區行政機構新聞局1993年的金鼎獎,1994年到1995年他兼任台灣當局“教育部”顧問室的顧問,1995年4月起,他出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直到2000年5月19日他接任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前1天為止,他擔任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期間還繼續兼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研究員,直到2004年5月20日出任台灣當局“教育部”“部長”時才辭去。

個人成績


杜正勝
杜正勝
杜正勝擔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這段期間,於1995到1998年間兼任台灣當局“國立編譯館”(當時負責編印台灣地區的中小學教科書)“國民中學認識台灣(社會篇)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負責主編和總訂正“認識台灣(社會篇)”課程的教科書,部分人士對這本教科書的某些觀點不贊同,引起不小的風波,先前1997年,他擔任“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時,提出以“同心圓”理論編寫中學歷史教科書的主張。

主要作品


1979年的《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0年的《編戶齊民》(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8年的《景印解說番社採風圖》(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雜文散論結集
《歷史的再生》(台北,社會大學出版社,1989)
《古典與現實之間》(台北,三民書局,1996)
《台灣心 台灣魂》(高雄,河畔出版社,1998)
《人間神國》(台北,太平洋文化基金會,1999)
《走過關鍵十年》(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
《中國文化史》(王健文、李孝悌、劉靜貞、邱仲麟、陳弱水著,台北,三民書局,1995)等。

仕途之路


杜正勝1989年開始兼任台灣當局“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1994至1995年擔任台灣當局“教育部”顧問室顧問,2000年民進黨執政后,杜正勝以其台灣主體意識(他是李登輝相當倚重的文膽,為李登輝起草許多重要的文告和講稿,就如江春男之於陳水扁一樣)背景出掌象徵中國文化藝術法統的台北故宮博物院,曾經引起當時社會諸多討論;2004年陳水扁二度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後,杜正勝以其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小學及大學教員,並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資歷獲得任命為台灣當局“教育部”“部長”。

言行語錄


枯藤老樹(2004年12月)
像“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等古詞,文章雖美,但跟台灣卻沒有什麼關係。
典型苑在(2006年2月)
致贈已故教授沈謙輓聯,題詞“典型苑在”,為“典型宛在”之誤。
罄竹難書(2006年5月)
陳水扁以成語“罄竹難書”來形容義工奉獻,被“立委”質疑,杜正勝為其解釋,說“罄竹難書”原意為“用進竹子都寫不完”,不一定是負面用詞。他舉唐朝皮日休《移元征君書》里“罄南山之竹,不足以書足下之功”為例,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漢語大詞典》解釋罄竹難書︰“極言事實之多,難以盡載。常指罪惡,后偶亦形容好人好事。”罄竹難書在古書中的用法正負互見。最早見於《呂氏春秋》:“此皆亂國之所生也,不能勝數,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采負面義;而同時期的《孫臏兵法》中有“形勝,以楚越之竹書之而不足。”則單純指方法很多難以勝數,為正面用法。雖然罄竹難書最初系一中性形容,但後世多采其負面意義。教育部所頒《電子辭典》釋其義曰:“……后遂用罄竹難書比喻罪狀之多,難以寫盡。”因此陳水扁的引用,以及杜正勝的解釋才會引起社會各界的質疑和討論。
三隻小豬(2007年1月)
台灣當局“教育部”的網路版成語典,將“三隻小豬”等西方童話及“羅生門”等電影片名編入附錄的“專題成語”,引起輿論批評。台灣當局“教育部”成語典編輯召集人李鍌表示“三隻小豬”絕非成語,只是“參考語料”,放在成語典附錄純供參考,被誤為成語他認錯道歉。杜正勝對此表示:成語應與時俱進,“三隻小豬”作為成語並無不當。杜正勝在另一場合又說:“我是胡適的信徒,向來反對用成語典故,且成語使人思想懶惰。成語與現代生活無關,使用成語也是國文教育失敗。”他的發言引發更多爭論。
國王的新衣(2007年1月)
為台灣當局“教育部”“成語典”再提出解釋,指成語應使用大家熟悉的典故,“如果我說你不要再穿國王的新衣,大家都了解。”

杜正勝效應


杜正勝
杜正勝
台灣當局“教育部長”杜正勝在綠營出現兩極反應,民進黨三寶“立委”全力相挺,部分淺綠“立委”一聽到“杜正勝”就緊張地說“不要害我”。民進黨“立委”鄭運鵬說,杜正勝不是名模,不必正襟危坐,但杜正勝討人厭,卻會破壞民進黨選情。許多民進黨“立委”擔心媒體太放大“杜正勝效應”,可能影響綠營選情。但有官員透露,杜正勝在前線擋子彈,長官可以省去很多麻煩,部分政策在台灣地區立法機構”可以低空闖關,杜現在的位子是“不動如山”,選前不可能異動。綠營“立委”對杜正勝有意見,但多半只敢私下抱怨,不然隔天辦公室的電話,可能就會被挺杜的深綠選民給灌爆。民進黨“大寶”“立委”林重謨還透露杜正勝的“深綠實力”,他說,雖然謝長廷和蘇貞昌在台灣地區行政機構負任內都對杜有意見,有人早就想叫杜下台,但“獨派”力挺杜正勝,不然杜早就下台了;選前若撤換杜將更麻煩。鄭運鵬表示,媒體多少有污名化杜正勝,不管是打瞌睡或挖鼻孔,都和教育本業並沒有關係,雖然無關於適不適任教育部長的問題,但杜的EQ沒進步,卻會給長官困擾;杜正勝的兒子還發生享特權的新聞,民眾會因為討厭杜正勝,而怪到民進黨頭上。

評價


杜正勝雖然是最富爭議的官員之一,但歷任三屆“內閣”而不倒,這在走馬燈式“換血”的原民進黨當局尤屬難得。有台灣媒體認為,杜正勝之所以能成為“政壇不倒翁”,在於屢屢出手迎合原民進黨陳水扁政府的“台獨”動作,如修改島內教科書、策動中正紀念堂“正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