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寶璽

二十五寶璽

二十五寶璽是乾隆皇帝根據周朝是歷史上皇帝綿延代數最多的朝代,共綿延25代,乾隆皇帝也想讓自己的王朝能像周朝那樣長久輝煌下去,於是下令內務府大臣到大內庫房中挑選上等的印璽二十五方加以重刻,將清二十五寶璽 俸放於交泰殿內。

含義


二十五寶璽為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國家政權的二十五方御用國寶的總稱。
乾隆皇帝將清二十五寶璽 俸放於交泰殿內。交泰殿成為至寶之殿。
出於保護文物的考量,展品一般均為仿製品。故宮博物院授權百工坊仿製的25方寶璽可以和大眾零距離對話交流。其中一套由澳門實業家何鴻燊先生收藏並陳列在澳門老葡京大酒店西樓L層。

簡介


梁海燕裝置藝術 寶璽
梁海燕裝置藝術 寶璽
梁海燕裝置藝術 寶璽
梁海燕裝置藝術 寶璽
其實清朝早期印璽的運用很是混亂,一般不管什麼文件上都亂苓印,沒有固定的章法,乾隆皇帝有鑒如此,於是下令內務府大臣到大內庫房中挑選上等的印璽二十五方加以重刻,就是我們今天熟悉的二十五寶(有關二十五之數的確定有好幾種說法,但以上的說法是最常見的)。

歷史由來


乾隆以前,御寶一般沒有規定確切的數目。乾隆初年,可稱為國家御寶之印璽已達二十九種三十九方之多,且因有關文獻的記載失實,用途不明,認識錯誤甚多,造成混亂狀況。針對這種情況,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對前代皇帝御寶重新考證排次,將其總數定為二十五方,並詳細規定了各自的使用範圍。這二十五方御寶分別為: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皇帝之寶二方、天子之寶、皇帝尊親之寶、皇帝親親之寶、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天子行寶、天子信寶、敬天勤民之寶、制誥之寶、敕命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欽文之璽、表章經史之寶、巡狩天下之寶、討罪安民之寶、制馭六師之寶、敕正萬邦之寶、敕正萬民之寶、廣運之寶。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寶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了皇帝行使國家最高權力的各個方面。
乾隆十一年釐定之御寶的寶文,除青玉“皇帝之寶”為滿文篆書外,其餘全部為滿文本字和漢文篆書兩種文字。乾隆十三年,創製滿文篆法。為使御寶上的滿漢文字書體協調,乾隆皇帝特頒旨:除“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青玉“皇帝之寶”四寶因在清入關以前就已使用,“不宜輕易”外,餘二十一寶一律改鐫,將其中的滿文本字全部改用篆書,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二十五寶。
二十五寶璽平時密藏於紫禁城交泰殿的寶盝中,一寶一盝。寶盝為兩重,皆木質,製作精美。寶盝置木几上,外罩綉龍紋的黃緞罩,分列於御座左右。
二十五寶璽質地有金、玉、栴檀木,印紐有交龍、盤龍、蹲龍型制,雕制精美,同時也是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典章文物。

相關信息


(1)大清受命之寶;白玉質;面14厘米見方,通高12厘米,紐高8.2厘米;以章皇序之用
(2)皇帝奉天之寶;碧玉質;面14厘米見方,通高15.2厘米,紐高11.5厘米;以章奉若之用
(3)大清嗣天子寶;鎏金質;面7.9厘米見方,通高7.6厘米,紐高5厘米;以章繼繩之用
(4)皇帝之寶 青玉質;面12.5厘米見方,通高9.5厘米,紐高6.3厘米;以布詔赦之用
(5)皇帝之寶;栴檀香木質;面15.5厘米見方,通高16.6厘米,紐高11厘米;以肅法駕之用
(6)天子之寶 白玉質;面7.8厘米見方,通高6.4厘米,紐高4.2厘米;祭祀百神之用
(7)皇帝尊親之寶;白玉質;面6.8厘米見方,通高6.1厘米,紐高4.3厘米;以章奉若之用
(8)皇帝親親之寶;白玉質;面7.2厘米見方,通高7.7厘米,紐高4.2厘米;以展宗盟之用
(9)皇帝行寶 碧玉質;面15.6厘米見方,通高13厘米,紐高7厘米;以頒錫齎之用
(10)皇帝信寶;白玉質;面10.5厘米見方,通高6.5厘米,紐高5厘米;以征戎伍之用
(11)天子行寶;碧玉質;面15.5厘米見方,通高13.8厘米,紐高7.8厘米;以冊外蠻之用
(12)天子信寶;青玉質;面12.1厘米見方,通高8.5厘米,紐高4.5厘米;以命殊方之用
(13)敬天勤民之寶 白玉質;面10厘米見方,通高9.8厘米,紐高5.3厘米;以飭覲吏之用
(14)制誥之寶 青玉質;面13厘米見方,通高14.7厘米,紐高8.5厘米;以諭臣僚之用
(15 ;敕命之寶 碧玉質;面11.3厘米見方,通高9厘米,紐高5.5厘米 於誥敕諭旨上鈐用
(16)垂訓之寶 碧玉質;面13厘米見方,通高10.5厘米,紐高5.9厘米;以揚國憲之用用
(17)命德之寶 青玉質;面13厘米見方,通高10.4厘米,紐高6.2厘米 獎勵忠良之用
(18)欽文之寶 墨玉質;面11.7厘米見方,通高9.8厘米,紐高5.5厘米;專鈐於有關文教之諭旨
(19)表章經史之寶;碧玉質 面15.3厘米見方,通高13.2厘米,紐高7厘米;以崇古訓之用
(20)巡狩天下之寶 青玉質;面15.3厘米見方,通高13.3厘米,紐高7.3厘米;以從省方之用
(21)討罪安民之寶 青玉質;面15.3厘米見方,通高13.9厘米,紐高7.5厘米;以張戎伐之用
(22)制馭六師之寶 墨玉質 面17厘米見方,通高10.8厘米,紐高6.6厘米;以整戎行之用
(23)敕正萬邦之寶 青玉質 面13厘米見方,通高10.7厘米,紐高6.3厘米;以誥外國之用
(24)敕正萬民之寶 青玉質 面12.6厘米見方,通高10.4厘米,紐高6.2厘米;以誥四方之用
(25)廣運之寶;墨玉質 面19厘米見方,通高15.6厘米,紐高9厘米;以謹封識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