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元年
貞觀元年
貞觀元年,一指貞觀年號的第一年。在我國,通常情況下,貞觀元年是指唐太宗執政的第一年,即公元627年。二指指西夏崇宗年號,1101年-1113年;三指日本清和天皇年號,859年-877年。
元,為首。
照片
唐朝貞觀元年:627年-628年,也就是貞觀年號的第一年。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於唐太宗能任人為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由於他在位時年號為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一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淵次子李世民在大臣尉遲恭、敬德、段志玄、長孫無忌等人的幫助下,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誅殺了與自己對立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進而迫使其父李淵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數朝臣武將的擁護下即皇帝位,改年號貞觀,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比較開明的皇帝之一。貞觀二年,太宗命兵部尚書大將李靖討伐突厥,大獲全勝。從此消除了西域各族對中原的威脅。與此同時,太宗皇帝啟用賢能人士,由魏徵、高士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為宰相,輔助處理國家政事。在其統治下,通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文教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唐帝國空前繁榮,史稱“貞觀之治”。
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太宗駕崩。第九子李治即位,年號永徽,是為唐高宗。高宗即位后依然執行唐太宗的“治國之道”,故唐永徽年間仍有貞觀遺風。高宗於永徽六年(655年)立武則天為皇后。在此之後武則天開始臨政。
貞觀元年(六二七)正月,唐太宗下制,令今後中書省、門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入閣商議國家大事,都要有諫官跟隨,遇有不當之處,諫官立刻進諫。
貞觀元年(六二七)正月,唐太宗命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等與學士、法官等人重新議定律令。放寬絞刑五十條為砍斷有趾,唐太宗仍嫌這種肉刑太殘酷,蜀王法曹參軍裴弘獻請再改為加役流,徙三千里,居作三年。詔從之。
貞觀元年(六二七)唐天節將軍、燕郡王羅藝據涇州反。先是五年前羅藝發兵幫助太子建成討伐劉黑闥后入朝。在長安,羅藝恃功,對人非常傲慢,秦王世民部下到他的兵營,藝無故毆打他們,高祖大怒,將羅藝關入獄中,不久又將他釋放。太宗即位后,羅藝非常害怕。曹州一巫師李五戒勸羅藝造反。藝假稱接到密敕,令他發兵入朝。藝引兵到豳州(今陝西彬縣),豳州治中趙慈皓出城拜見羅藝,藝遂佔據豳州。太宗令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為行軍總管討伐之。趙慈皓聽說唐兵將至,密與統軍楊岌商量算計羅藝,但被羅藝發覺,藝將慈皓囚禁,楊岌在城外知道不妙,帶兵攻打羅藝,藝兵敗,拋下妻兒,準備亡奔突厥,半途被其左右殺死,將首級送往長安。羅藝的兄弟、利州都督李壽也被誅。
隋末戰亂以來,各種勢力並起,帶兵割據一方,唐朝建立以後,紛紛投降唐朝。唐朝為了寵待他們,授給他們各種地方官職,因此唐初州縣的數量比開皇、大業年間增加了一倍。太宗看到官多民少帶來許多弊端,因此於貞觀元年(六二七)二月,並省全國的州縣,將全國分為十道,即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廢郡為州,故每道各轄若干州。
長樂王李幼良任涼州都督,性情粗暴,他身邊親信一百多人都是無賴子弟,經常侵掠當地百姓,並且私自與羌、胡互市。有人報告太宗幼良有不軌之心,太宗派中書令宇文士及前去調查。幼良左右的人非常害怕,策謀將幼良劫往突厥,又想將宇文士及殺死,割據河西之地。后又有人報告這些策謀。貞觀元年(六二七)四月,太宗賜長樂王幼良自盡。
武德六年(六二三),高滿政率馬邑降唐,苑君璋逃奔突厥,后帶領突厥兵馬大攻馬邑,高滿政被殺,苑君璋率兵退保恆安(今山西大同市)。苑君璋部下兵將都是中原人,許多人投降唐朝。苑君璋鑒於這種情況,也投降了唐朝,他向唐高祖表示為了贖罪,還請求鎮守北邊。不久,頡利可汗又派人招降苑君璋,有人說突厥仍然強大,不如再投奔突厥,免得受唐限制,苑君璋便扣押唐官,送往突厥,並多次與突厥進寇唐朝。直到貞觀元年(六二七)五月,他看到頡利政局不穩,又來投降唐朝,唐太宗拜苑君璋為隰州都督,進爵芮國公。
當初,突厥不設各種制度,頡利可汗得到漢人趙德言,對他大加重用,趙德言對突厥舊俗大加變更,政令苛刻繁瑣,突厥百姓開始有怨言。頡利可汗信重胡人而疏遠突厥人,年年發動軍事進攻;又趕上天降大雪,牲畜死亡極多,突厥百姓也遭受凍餓之苦。頡利財用不足,貞觀元年(六二七)正月初一,改元貞觀。只得加重盤剝,因此突厥國內怨聲載道,各部紛紛叛離突厥,頡利兵勢漸漸削弱。貞觀元年(六二七)七月,有人請求趁勢出擊突厥,蕭瑀贊成這種主張,長孫無忌以唐先進攻突厥為不義而反對之,唐太宗採納長孫無忌的意見。
王君廓在幽州驕橫,做事多有不法,貞觀元年(六二七)九月,唐太宗征他入朝。王君廓懷疑長史李玄道告他不法,君廓便策謀逃跑,半途還殺死驛吏,但將要逃到突厥時,途中還是被人殺死。
嶺南酋長馮盎與談殿等人連年攻戰,久未入朝。諸州多次奏稱馮盎謀反。太宗命將軍藺暮等發江、嶺數十州兵前去討伐。魏徵認為馮盎並無反狀,勸太宗派使臣先去安撫,太宗於是罷兵。貞觀元年(六二七)十月,特派員外散騎侍郎李公掩持節前往慰諭。馮盎派子智戴隨使者入朝。太宗非常高興,稱:「魏徵令我發一介之使,而嶺表遂安,勝十萬之師。」賞賜魏徵五百匹絹。
隋朝時選舉官員,從十一月集中,到第二年春天結束,人皆患其期促。貞觀元年(六二七)末,吏部侍郎劉林甫奏請以後四時聽選,隨闕注擬,人以為便。唐初,因為戰亂,士大夫不願做官,所以官員不足。當時尚書省下符到各州命人參選,州府以及奉詔使者多用赤牒補官。至此也廢除這做法,命參選者到尚書省參選,貞觀元年參選的人有七千多,劉林甫隨才授官,各得其所。又因為當時關中缺糧,太宗詔命一部分人到洛州參選。太宗說「官在得人,不在員多。」命房玄齡並省中央官員,只留下文武官額六百四十三人。
東突厥強大時,敕勒(或作鐵勒)各部散在漠北,有薛延陀、回紇、都播、骨利干、多濫葛、同羅、仆固、拔野古、思結、渾、斛薛、結、阿跌、契苾、白霄等十五部,各部風俗大體上與突厥相同。西突厥曷薩那可汗勢力強大,敕勒各部臣屬於他。曷薩那對他們徵稅無度,各部怨聲四起。曷薩那殺死各部渠帥一百多,敕勒各部先後叛走,推舉契苾哥愣為易勿真莫賀可汗,居住在貪于山北。又推薛延陀乙失缽為也至小可汗,居住在燕末山北。西突厥射匱可汗兵勢再強大時,二部又去掉可汗稱號向他稱臣。而居住在郁督軍山的回紇等六部本隸屬於東突厥頡利可汗,西突厥統葉護可汗時,力量削弱,乙失缽的孫子又帥部落七萬多家向東臣服頡利可汗。不久,頡利政治混亂,薛延陀與回紇、拔野古等部相繼叛離。頡利派他哥哥的兒子欲谷設帶十萬騎兵前去征討,回紇酋長菩薩帶五千騎兵與欲谷設戰於馬鬣山,回紇大敗欲谷設,菩薩追擊欲谷設到天山,俘獲了欲谷設的大部分兵馬,回紇的勢力因此大振。薛延陀也攻破頡利的四設。頡利的勢力更衰弱,天又降幾尺深的大雪,百姓飢餓,頡利可汗害怕唐朝乘機進攻,帶兵潛居朔州。貞觀二年(六二八)初,從突厥出使回來的鴻臚卿鄭元壽請求出兵攻突厥,各大臣也表贊成,太宗以新與突厥結盟,攻之不義,乃罷。
貞觀元年(六二七)末,西突厥統葉護可汗派真珠統俟斤隨唐使李道立來唐迎娶公主,並獻上萬釘寶鈿金帶和五千匹馬。東突厥頡利可汗不欲兩國和親,屢次興兵入寇,又派人威脅統葉護,聲稱「迎娶唐公主必須要從東突厥境內過」。統葉護很擔心,未能成婚。
宗宴群臣,奏《秦王破陣樂》。
《唐會要》卷33《破陣樂》:
貞觀元年正月三日。宴群臣。奏秦王破陳樂之曲。太宗謂侍臣曰。朕昔在藩邸。屢有征伐。世間遂有此歌。豈意今日登於雅樂。然其發揚蹈厲。雖異文容。功業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於樂章。示不忘本也。尚書右僕射封德彝進曰。陛下以聖武戡難。立極安民。功成化定。陳樂象德。實宏濟之盛烈。為將來之壯觀。文容習儀。豈得為比。太宗曰。朕雖武功定天下。終當以文德綏海內。文武之道。各隨其時。公謂文容不如蹈厲。斯為過矣。七年正月七日。上制破陳樂舞圖。左圓右方。先偏後伍。魚麗鵝鸛。箕張翼舒。交錯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戰陳之形。起居郎呂才。依圖教樂工一百二十人。被甲執戟而習之。凡為三變。每變為四陳。有來往疾徐擊刺之象。以應歌節。數日而就。其後令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葯。改制歌詞。更名七德之舞。十五日。奏之於庭。觀者睹其抑揚蹈厲。莫不扼腕踴躍。懍然震悚。武臣烈將。咸上壽雲。此舞皆陛下百戰百勝之形容。於是皆稱萬歲。
永徽二年十一月二日。上祀南郊。黃門侍郎宇文節奏言。依舊儀。明日朝群臣。除樂懸。請奏九部樂。上因曰。破陳樂舞者。情不忍觀。所司更不宜設。言訖。慘愴久之。至顯慶元年正月十五日。詔改破陳樂舞為神功破陳樂。至儀鳳三年七月八日。上在九成宮咸亨殿。宴韓王元嘉。霍王元軌。及南北軍將軍等。樂作。太常少卿韋萬石奏。言破陳樂舞者。是皇祚發跡所由。宣揚祖宗盛烈。傳之於後。永永無窮。自太皇臨御四海。寢而不作。既緣聖情感愴。群臣不敢開言。臣忝職樂司。廢缺是懼。依禮。祭之日。天子親總干戚。以舞先祖之樂。與天下同樂也。今破陳樂久廢。群下無所稱述。將何以發孝思之情。臣望每大宴會。先奏此舞。以光祖宗之功烈。上瞿然改容。俯遂所請。樂闋。上歔欷久之。顧謂韓王等曰。不見此樂。垂三十年。乍此觀聽。實深哀感。追思往日。王業艱難。朕今嗣守洪業。豈可忘武功也。古人云。富貴不與驕奢為期。而驕奢自至。朕謂時見此舞以自誡。冀無盈滿之過。非謂歡樂陳奏之耳。侍臣咸稱萬歲。先是。每奏神功破陳樂。及功成慶善樂二舞。上皆立對。至永淳元年二月。太常博士裴守貞議曰。竊惟二舞肇興。謳吟攸屬。義均韶夏。用兼賓祭。皆祖宗盛德。而子孫享之。詳覽傳記。未有皇王立觀之禮。況升中大事。華夷畢集。九服仰垂拱之安。百蠻懷率舞之慶。甄陶化育。莫非神化。豈於樂舞。別申嚴敬。臣等詳議。每奏二舞時。天皇不合起立。詔從之。
《舊唐書》卷28《音樂志》1:
貞觀元年,宴羣臣,始奏秦王破陣之曲。太宗謂侍臣曰:“朕昔在藩,屢有徵討,世間遂有此樂,豈意今日登於雅樂。然其發揚蹈厲,雖異文容,功業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於樂章,示不忘於本也。”尚書右僕射封德彝進曰:“陛下以聖武戡難,立極安人,功成化定,陳樂象德,實弘濟之盛烈,為將來之壯觀。文容習儀,豈得為比。”太宗曰:“朕雖以武功定天下,終當以文德綏海內。文武之道,各隨其時,公謂文容不如蹈厲,斯為過矣。”德彝頓首曰:“臣不敏,不足以知之。”其後令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葯改制歌辭,更名七德之舞,增舞者至百二十人,被甲執戟,以象戰陣之法焉。
《舊唐書》卷29《音樂志》2《立部伎》:
破陣樂,太宗所造也。太宗為秦王之時,征伐四方,人間歌謠秦王破陣樂之曲。及即位,使呂才協音律,李百葯、虞世南、褚亮、魏徵等制歌辭。百二十人披甲持戟,甲以銀飾之。發揚蹈厲,聲韻慷慨,享宴奏之,天子避位,坐宴者皆興。
《新唐書》卷21《禮樂志》11:
七德舞者,本名秦王破陣樂。太宗為秦王,破劉武周,軍中相與作秦王破陣樂曲。及即位,宴會必奏之,謂侍臣曰:“雖發揚蹈厲,異乎文容,然功業由之,被於樂章,示不忘本也。”右僕射封德彝曰:“陛下以聖武戡難,陳樂象德,文容豈足道也!”帝矍然曰:“朕雖以武功興,終以文德綏海內,謂文容不如蹈厲,斯過矣。”乃制舞圖,左圓右方,先偏後伍,交錯屈伸,以象魚麗、鵝鸛。命呂才以圖教樂工百二十八人,被銀甲執戟而舞,凡三變,每變為四陣,象擊刺往來,歌者和曰:“秦王破陣樂”。後令魏徵與員外散騎常侍褚亮、員外散騎常侍虞世南、太子右庶子李百葯更制歌辭,名曰七德舞。舞初成,觀者皆扼腕踴躍,諸將上壽,羣臣稱萬歲,蠻夷在庭者請相率以舞。太常卿蕭瑀曰:“樂所以美盛德形容,而有所未盡,陛下破劉武周、薛舉、竇建德、王世充,願圖其狀以識。”帝曰:“方四海未定,攻伐以平禍亂,制樂陳其梗而已。若備寫禽獲,今將相有嘗為其臣者,觀之有所不忍,我不為也。”自是元日、冬至朝會慶賀,與九功舞同奏。舞人更以進賢冠,虎文袴,螣蛇帶,烏皮鞾,二人執旌居前。其後更號神功破陣樂。
《新唐書》卷216下《吐蕃傳》下:
臧河之北川,贊普之夏牙也。周以槍纍,率十步植百長槊,中剚大幟為三門,相距皆百步。甲士持門,巫祝鳥冠虎帶擊鼓,凡入者搜索乃進。中有高台,環以寶楯,贊普坐帳中,以黃金飾蛟螭虎豹,身被素褐,結朝霞冒首,佩金鏤劍。缽掣逋立於右,宰相列台下。唐使者始至,給事中論悉答熱來議盟,大享於牙右,飯舉酒行,與華制略等,樂奏秦王破陣曲,又奏涼州、胡渭、錄要、雜曲,百伎皆中國人。
二月
分疆域為十道。
《通鑒》卷192:
初,隋末喪亂,豪傑並起,擁眾據地,自相雄長;唐興,相帥來歸,上皇為之割置州縣以寵祿之,由是州縣之數,倍於開皇、大業之間。上以民少吏多,思革其弊;二月,命大加並省,因山川形便,分為十道。
《舊唐書》卷38《地理志》1《序言》:
自隋季喪亂,羣盜初附,權置州郡,倍於開皇、大業之間。貞觀元年,悉令並省。始於山河形便,分為十道:一曰關內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東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隴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劍南道,十曰嶺南道。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百五十一。
《新唐書》卷37《地理志》1《序言》:
唐興,高祖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然天下初定,權置州郡頗多。太宗元年,始命並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一曰關內,二曰河南,三曰河東,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隴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劍南,十曰嶺南。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百五十一。
三月
太宗與羣臣賦詩,杜淹作《詠寒食鬬雞》。(賈晉華《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羣研究》第22頁)
《大唐新語》卷8《文章》第18:
杜淹為天策府兵曹,楊文干之亂,流越巂。太宗戡內難,以為御史大夫,因詠雞以致意焉。其詩曰:“寒食東郊道,陽溝競草籠。花冠偏照日,芥羽正生風。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長翹頻掃陣,利距屢通中。飛毛遍綠野,灑血漬方叢。雖雲百戰勝,會自不論功。”
春
法琳居龍田寺,與慧凈有詩唱和。(《唐五代文學編年史 初盛唐卷》)
《續高僧傳》卷24《護法篇》下《唐終南山龍田寺釋法琳傳》4:
貞觀初年帝於南山大和宮舊宅。置龍田寺。琳性欣幽靜。就而住之。眾所推美舉知寺任。從容山服詠歌林野。至十三年冬。
《續高僧傳》卷3《譯經篇》3《唐京師紀國寺沙門釋慧凈傳》4:
每以一分之功游心文史。贊引成務兼濟其神。而性慕風流。情寄仁厚。泛愛為心忘己接物。舒寫言晤終日無疲。故使遠近聞風參請填委。皆應變接敘。神悅而歸。或筆賦緣情觸興斯舉。留連旬日動成文會。和琳法師初春法集之作曰。鷲嶺光前選。祇園表昔恭。哲人崇踵武。弘道會群龍。高座登蓮葉。塵尾振霜松。塵飛揚雅梵。風度引疏鍾。靜言澄義海。發論上詞鋒。心虛道易合。跡廣席難重。和風動淑氣。麗日啟時雍。高才掞雅什。顧己濫朋從。因茲仰積善。靈華庶可逢。又與英才言聚。賦得升天行。詩曰。馭風過閬苑。控鶴下瀛洲。欲采三芝秀。先從千仞游。駕鳳吟虛管。乘槎泛淺流。頹齡一已駐。方驗大椿秋。
《全唐詩》卷808載慧凈詩。
六月
辛巳(7月18日)
右僕射密明公封德彝薨。(通鑒192.6036)
德彝名倫,以字行。觀州蓨人。祖北齊太子太保,父隋通州刺史,舅盧思道。隋開皇十三年營仁壽宮,德彝為土木監。(舊書23.6395)大業元年三月,德彜與宇文愷等營東都顯仁宮。(通鑒180.5618)
長孫皇後為長孫無忌的妹妹,李承乾的母親,長孫皇后13歲嫁給李世民,頗有文才。更另人側目的是,這位皇后也是個很乾練的政治家。李世民征戰在外,長孫皇后在後方極力為其營造一個好的環境。在玄武門之變時候,為激勵軍心,皇后親自餞行,“后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也就是這一段的時間,長孫皇后贏得了天策府上下的心,使其成為李世民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當上皇后后,猜測李世民可能是由於慣性,仍然是希望長孫皇后參贊國事,這位皇后很明智的選擇了避而不談,李世民卻往往咄咄逼人,以致長孫后說出了“牝雞司晨,惟家之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