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實驗外科雜誌

1984年中華醫學會主辦的月刊

《中華實驗外科雜誌》於1984年創刊,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華醫學會主辦的中國國內外科學類核心期刊。

截至2015年7月,《中華實驗外科雜誌》第七屆編委會有顧問5人、總編輯1人、副總編輯10人、編輯委員99人。

據2020年2月1日中國知網顯示,《中華實驗外科雜誌》共出版文獻5923篇、總被下載455097次、總被引45521次,(2019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534、(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474 。據2020年2月1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華實驗外科雜誌》共載文15878篇、基金論文量為8767篇、被引量為64003次、下載量為1161195次,2017年影響因子為0.7 。

歷史沿革


1984年,《中華實驗外科雜誌》創刊。
2014年12月,《中華實驗外科雜誌》入選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2015年6月,《中華實驗外科雜誌》發布投稿指南;7月9日,《中華實驗外科雜誌》發布第七屆編輯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

欄目介紹


欄目方向
報道內容
《中華實驗外科雜誌》報道實驗外科新的科技成果等內容。
主要欄目
《中華實驗外科雜誌》主要欄目有論壇、述評、實驗研究、臨床研究、新技術與新方法、動物模型、簡報、綜述等。

人員編製


截至2015年7月,《中華實驗外科雜誌》第七屆編委會有顧問5人、總編輯1人、副總編輯10人、編輯委員99人。
《中華實驗外科雜誌》第七屆編委會 
職務姓名
顧問吳在德、趙玉沛、冷希聖、馬廉亭、洪光祥
編輯委員蔡世榮、曹傑、曹曉建、陳平、陳春美、陳克能、陳立波、陳凌武、陳謙學、陳孝平、程帆、丁強、董家鴻、法憲恩、樊嘉、方馳華、馮茂輝、馮世慶、付小兵、龔建平、郭俊超、郭曉東、何松青、何曉順、侯建全、胡祥、胡俊波、姜冠潮、姜可偉、蔣米爾、孔垂澤、雷霆、黎瑋、李明意、李青峰、李昇平、李偉華、李宇奇、李玉民、李宗芳、梁貴友、劉斌、劉強、劉勇、劉繼紅、劉景豐、劉俊峰、劉志蘇、盧綺萍、盧秀波、孟凡剛、閔軍、彭志、錢建民、秦仁義、秦新裕、沈世強、施寶民、舒曉剛、宋詠堂、陶凱雄、汪謙、王磊、王杉、王國斌、王海波、王紅陽、王深明、王喜艷、王義生、衛小春、夏家紅、徐鈞、徐迎新、徐志雲、許林、楊樺、楊鎮、楊尹默、姚詠明、葉章群、張傑、張煒、張旭、張焱、張宏偉、張連陽、張水軍、張雅敏、趙松、趙青川、趙宗茂、趙作偉、鄭駿年、鄭民華、鍾惟德、周總光、朱朝輝、鄒小明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中華實驗外科雜誌》第七屆編委會領導 
職務姓名
總編輯楊鎮
副總編輯王紅陽、王杉、王深明、王國斌、付小兵、李宗芳、宋詠堂、龔建平、彭志海、樊嘉 

主要成果


出版發行
據2020年2月1日中國知網顯示,《中華實驗外科雜誌》共出版文獻5923篇。
據2020年2月1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華實驗外科雜誌》共載文15878篇、基金論文量為8767篇。
收錄情況
《中華實驗外科雜誌》是C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2019-2020年度)(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被CA 化學文摘(美)(2014)、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日)(2018)、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等收錄。
影響
據2020年2月1日中國知網顯示,《中華實驗外科雜誌》總被下載455097次、總被引45521次,(2019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534、(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474 。
據2020年2月1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華實驗外科雜誌》被引量為64003次、下載量為1161195次;據2017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中華實驗外科雜誌》影響因子為0.7,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670種)中排第2395名。

獲得榮譽


《中華實驗外科雜誌》創刊28年來,本刊是外科學類核心期刊,國家科學技術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生物醫學核心期刊,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兩本會刊之一,立足外科前沿,評論醫學資訊,報道實驗外科最新科技成果,內容新穎,信息量大,雜誌被引頻次與影響因子逐年增加,已成為我國中高級外科醫師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

文化傳統


辦刊宗旨
《中華實驗外科雜誌》以探討理論,更新知識,指導科研,服務臨床為辦刊宗旨。
投稿指南
1.文稿應具創新性、科學性、導向性、實用性。
2.來稿文字務求準確、精鍊、通順、重點突出。要求資料真實、數據可靠、論點明確、結構嚴謹、文字通順。論著類稿件一般不超過5000字(包括摘要及圖、表和參考文獻),並附4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包括英文題名、工作單位和漢語拼音書寫的作者姓名);論著摘要、簡報等一般不超過1800字(包括圖表和參考文獻)。綜述、會議紀要文稿字數可視情況而定。
3.中國國家標準或行業規範,具體要求可參照《中華醫學會系列雜誌編排規範》。
3.1 醫學名詞:應使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名詞。尚未通過審定的學科名詞,可選用新版《醫學主題詞表(MeSH)》《醫學主題詞註釋字順表》《中醫藥主題詞表》中的主題詞。對沒有通用譯名的名詞術語於文內第1次出現時應註明原詞。中醫名詞術語按GB/T 16751.1/2/3-1997《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疾病部分/證候部分/治法部分》和GB/T 20348-2006《中醫基礎理論術語》執行,腧穴名稱與部位名詞術語按GB/T 12346-2006《腧穴名稱與定位》和GB/T 13734-2008《耳穴名稱與定位》執行。中西藥名以最新版本《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和《中國藥品通用名稱》(均由中國藥典委員會編寫)為準。確需使用商品名時應先註明其通用名稱。中藥應採用正名,藥典未收錄者應附註拉丁文名稱。
3.2 統計學符號:按GB 3358.1-2009《統計學辭彙及符號》的有關規定,一律採用斜體排印。
3.3 計量單位:執行GB 3100/3101/3102-1993《國際單位制及其應用/有關量、單位和符號的一般原則/(所有部分)量和單位》的有關規定,具體執行可參照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編寫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第3版(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年出版)。
3.4 文字: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2000-10-31)》和原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2010年12月24日發布的《關於進一步規範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以及1992年新聞出版署、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的《出版物漢字使用管理規定》,以1986年10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重新發布的《簡化字總表》和1988年3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發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為準。
3.5 數字用法:執行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數字用法》。
3.6 數字出版信息:標註數字對象標誌符(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DOI可標註於論文首頁地腳,以“DOI”作為標誌。除轉載和消息類稿件外,其他文章均需標註DOI,DOI標註於每篇文章首頁腳註的第1項。由中華醫學會雜誌社各期刊編輯部為決定刊載的論文標註DOI,對於優先數字出版文獻,在期刊印刷版該文首頁地腳部位應註明其數字出版日期和數字出版網址。
3.7 參考文獻著錄格式:執行GB/T 7714-2005《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採用順序編碼制著錄,依照其在文中出現的先後順序用阿拉伯數字標出,並將序號置於方括弧中,排列於文後。內部刊物、未發表資料(不包括已被接受的待發表資料)、個人通信等請勿作為文獻引用,確需引用時,可將其在正文相應處註明。日文漢字請按日文規定書寫,勿與中國漢字及簡化字混淆。同一文獻作者不超過3人全部著錄;超過3人可以只著錄前3人,后依文種加表示“等”的文字。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後,外國人的名字採用首字母縮寫形式,縮寫名后不加縮寫點;不同作者姓名之間用“,”隔開,不用“和”、“and”等連詞。題名后請標註文獻類型標誌。文獻類型和電子文獻載體標誌代碼參照GB 3469-1983《文獻類型與文獻載體代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