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嗔怒的結果 展開
- 嗔怒
- 漢語詞語
嗔怒
嗔怒
嗔徠怒,漢語辭彙,拼音是chēn nù,意思是惱怒或憤怒的樣子。假怒,表示對方做得不錯,只是給別人看。出自北齊·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失教之家,閽寺無禮。或以主君寢食嗔怒,拒客未通,江南深以為恥。”
惱怒。
1、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治家》:“齊吏部侍郎房文烈,未嘗嗔怒。”
2、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失教之家,閽寺無禮。或以主君寢食嗔怒,拒客未通,江南深以為恥”。
3、《西遊記》第十五回:“行者 聞得這話,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濟!不濟!’”
4、巴金 《家》十四:“淑英露出嗔怒的樣子,要擰覺新的膀子。”
5、明 羅貫中 《三國演義》第四十回:若入見主公,主公必生嗔怒,病將轉增,非孝也。
6、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人或謗詈,無嗔怒心。”
化嗔怒為寬容(鄭石岩)
摘自《禪·生命的微笑》
嗔怒是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通常在自尊或自我受到威脅或損害時最容易出現。大部分的人在受到別人的侮辱、冷落、毀謗和攻訐時,會即刻嗔怒,遇事挫折、失敗可不如已意時也會嗔怒。嗔怒是一種攻擊行為。它具有爆發性,讓人緊張、心跳加快、情緒衝動,一時失去冷靜思考和自我控制。所發出的攻擊行為包括語言、姿態、表情和直接的暴力行為。
嗔怒的人緊張且好爭好鬥,所以很容易墮入阿修羅道。嗔怒者常因小事惱羞成怒,爭執不休,以致干擾或破壞了平靜的心情,造成生活上嚴重的苦惱。唐朝的拾德說:“無嗔即是戒,心凈即出家。”
無嗔確實是生活上很重要的格律,只有把嗔毒放下,才可能讓自心凈化,清醒地待人接物。有一位很負責的父親,跟他的孩子解釋功課上的難題之後,便心平氣和地安慰孩子說“你不笨。”孩子便說“我覺得我笨。”父子兩人一個說“你不笨”,一個說“我笨”。最後,父親勃然大怒的說“你不笨!笨蛋!”
嗔怒確實使人失去冷靜思考,不能自我控制。因此,禪家非常重視治嗔毒。古代有兩位禪師,一個叫坦山,一個叫雲升。坦山放浪不拘小節,煙酒不戒;雲升為人莊重,不苟方笑,有一天,坦山正在喝酒,雲升從坦山的房門經過。坦山便邀雲升一起喝酒,被婉拒了。坦山說:“連酒都不喝,真不像人!”
雲升聽后大怒反問說:“你敢罵人!”
坦山疑惑地說:“我並沒有罵你!”
雲升說:“你說我不會喝酒就不像人,這不是明明在罵我嗎?”
這時坦山緩慢的說:“你的確不像人。”
徠雲升更生氣的說:“好!你罵我,我不像人像什麼?你說,你說!”
坦山說:“你像佛。”
雲升聽后,啞然不知如何。
這個故事很明顯地道盡了嗔怒發生和消失的原因。禪者相信,真正避免發生嗔怒的方法是寬容,當一個人能忍受別人的批評和攻訐時,他就會免除嗔怒。另一方面,要避免傷害到別人,就必須注意維護人的自尊(布施)、善巧的語言(愛語)、給別人一些方便(利行)、為別人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同事)。如果注意以上四事,就不容易引發別人的嗔怒。
當你自己嗔怒時,提醒自己,給自己三分鐘時間不說話,然後想著:“嗔怒的結果使情況更糟,要忍一下,忍過去我就多了一分忍功,這是成佛的資糧。”其次,人貴在了解,彼此相互溝通,增進了解,也可以化除嗔怒。一個懂得欣賞別人優點,能一眼看出別人優點的人,他不容易犯嗔怒。反之,老是挑剔別人的人,處處看不慣別人,自然容易犯嗔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