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育之

著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

龔育之(1929年12月26日~2007年6月12日),出生於湖南湘潭,原籍湖南長沙,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著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教育家,中國科學技術哲學和相關學科的奠基人之一。

曾任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教授,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常務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名譽理事長、中國軟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共黨史學會會長。

是中共十五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委。曾參與《毛澤東選集》和《鄧小平文選》的編輯工作,參與黨的“十一大”至“十五大”文件的起草工作。

2007年6月12日上午9時,龔育之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龔育之
龔育之
1948年9月,龔育之考入清華大學化學系。同年11月加入黨領導的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聯盟,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后,他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積極參加政治活動,曾擔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黨支部委員和副書記。
1952年9月至1966年6月,龔育之同志在中共中央宣傳部科學處工作,主要研究黨的科技政策及其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論,調查研究科技和教育工作的實際情況。他是我國著名的自然辯證法專家。
1956年起,他參與組建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自然辯證法組,先後兼任學術秘書、副組長,參與制定自然辯證法十二年研究規劃草案,參與創辦和編輯《自然辯證法研究通訊》雜誌。他撰寫了若干有分量的學術文章,出版了國內第一部自然辯證法研究文集《關於自然科學發展規律的幾個問題》,產生了很大影響。60年代初,他作為導師之一,開始在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招收和指導自然辯證法專業研究生。他為我國自然辯證法學科和自然辯證法事業作出了開拓性貢獻。他參與起草了作為我國科學技術工作政策調整重要文件的“科學十四條”和聶榮臻同志給黨中央的請示報告,隨後參與修改了作為我國教育政策調整和文藝政策調整重要文件的“高教六十條”、“文藝八條”。
“文化大革命”中,龔育之同志受到錯誤批判和衝擊,被下放到寧夏賀蘭縣中宣部“五七”幹校勞動。他依然堅定革命信念,刻苦研讀馬克思主義著作。
1973年10月至1976年10月,龔育之同志在國務院科教組、教育部工作。
1975年,被借調到國務院政治研究室,參加毛澤東選集材料組的工作。他積極擁護鄧小平同志領導的全面整頓,參加修改整頓科技工作的重要文件《科學院工作彙報提綱》。粉碎“四人幫”后,他被調到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工作。龔育之同志政治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理論創新和政策制定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1980年1月起,龔育之同志先後擔任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委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主要從事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著作和黨的文獻編輯研究工作。他熱愛黨的文獻工作,對黨的文獻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參與主持編輯出版了《毛澤東著作選讀》、《毛澤東書信選集》、《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共13冊)、《毛澤東早期文稿》等。這些著作對於宣傳毛澤東思想,研究毛澤東生平和思想,具有重大作用,在廣大幹部中和思想理論界產生了廣泛影響。特別是他參與主持編輯出版的第一部鄧小平著作選集《鄧小平文選(1975―1982)》,對於將全黨思想統一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上來,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他參與編輯的《周恩來選集》、《劉少奇選集》,為研究這兩位黨的領袖人物生平和思想,為研究中共黨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他還先後參與起草關於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黨的十二大報告、1982年憲法修改草案、1984年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1985年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86年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黨的十三大報告等許多中央重要文件和中央領導同志的一些重要講話稿,與此同時,發表了一系列有影響的相關著述。
1988年3月至1991年9月,龔育之同志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分管理論工作。按照中央要求,參與主持召開了全國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十周年理論研討會,參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研究小組工作。其間,繼續參與毛澤東、鄧小平著作的編輯工作,參加胡繩同志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撰寫工作。
1991年9月起,龔育之同志集中精力系統研究鄧小平同志改革開放以來的全部論述特別是有關市場經濟的論述,寫出長篇力作《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旗幟下——讀鄧小平著作的筆記》,在鄧小平視察南方談話之後公開發表,引起廣泛反響。
1992年,他參與起草了黨的十四大報告。
1993年,他參與主持《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編輯工作,竭盡全力投入到這一工作之中。后又寫了一些很有影響的宣傳研究文章。
1994年3月至1999年3月,龔育之同志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分管理論工作,兼任中央黨校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和黨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為推進鄧小平理論的研究、學習和宣傳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深入研究毛澤東思想和黨的歷史,為黨校的教學改革和教學新布局的建立、新教材的建設、科研工作的規劃和實施以及黨校的學科建設,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1995年6月至1999年3月,龔育之同志兼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常務副主任,他傾注心血推進中共黨史的研究、宣傳、教育和資料徵集工作,著重抓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卷稿的編寫和上卷的修改、中央黨史研究室領導班子建設、圖書資料和辦公大樓的修建三件大事。其間,參與起草十四屆四中全會《關於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要問題的決定》、十四屆六中全會《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黨的十五大報告等工作。
1999年從行政領導崗位退下來之後,龔育之同志繼續承擔了中央交付的許多重要工作,繼續深入研究、宣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以來黨中央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他參與了黨的十六大報告,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文件的起草。作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及其基本經驗”課題組首席專家,他認真履行職責,對於送給他徵求意見的文件、講話、書籍、文章,他一絲不苟,認真審讀,提出許多重要意見。他一如既往地研究理論和黨史問題,筆耕不輟,撰寫了大量文章和著作,他發表的系列黨史札記受到多方面讀者關注和好評。
2007年6月12日上午9時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

主要作品


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科學思想、馬克思主義科學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當前中國社會主義實踐與政策的研究。在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的主要著作有:《關於自然科學發展規律的幾個問題》(1961年第一版、1978年增訂版)、《科學·哲學·社會》(1987年)、《自然辯證法在中國》(1996年)、《龔育之文存》(三卷,2000年)、《科學的力量》(2001年,合著)。

家族情況


父親:龔飲冰,中央統戰部原副部長。
兒子:龔克,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天津大學校長、南開大學校長。

人物逝世


2007年6月12日,龔育之同志在北京病逝,享年78歲。 2007年6月21日上午9時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告別室舉行送別儀式。
龔育之病重期間和逝世后,胡錦濤、江澤民、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吳官正、李長春、羅干、王兆國、回良玉、劉雲山、吳儀、張立昌、張德江、賀國強、曹剛川、曾培炎、王剛、萬里、喬石、朱鎔基、李瑞環、宋平、劉華清、尉健行、李嵐清、何勇、丁石孫、盛華仁、路甬祥、韓啟德、唐家璇、華建敏、陳至立、劉延東、徐匡迪和張勁夫、丁關根、王漢斌、彭佩雲、周光召、陳錦華、鄧力群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