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形態

社會經濟形態

社會經濟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的總和,即社會經濟結構。唯物史觀的最基本範疇。由於社會經濟結構是社會的經濟基礎,它決定和制約著社會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決定著整個社會的面貌和上層建築,社會經濟形態也指人類歷史上以一定生產關係的總和為基礎的社會,即一定經濟基礎和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統一體。馬克思運用唯物辯證法研究社會生產過程,從一切社會關係中劃分出生產關係,並把生產關係作為決定其它社會關係(政治法律關係和社會意識形式)的基本關係,把生產關係的總和作為社會的經濟結構,從而創立了社會經濟形態這一科學概念。由於這一概念不僅把一切社會關係歸結為生產關係,而且最後把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指明了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它就為區分人類社會的發展階段提供了科學標準,並使歷史學、經濟學以至整個社會科學發生了根本變革,使它們成為真正的科學。

定義


人類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經濟基礎,即一定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範疇之一。“社會經濟形態”一詞,德文?konomische cesellschafts-formation,舊譯經濟的社會形態;俄文是общественно-эκономичесκая Формация,舊譯社會-經濟形態。

概念引入


馬克思
馬克思
資產階級社會學家只講“一般社會”,不懂得具體的社會形態。馬克思批判了主觀社會學的“一般社會”概念,他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劃分出經濟領域,從一切社會關係中劃分出生產關係,並把它當作決定其餘一切關係的基本的原始關係,從而找到了區分不同社會形態的客觀標準,創立了社會經濟形態學說,第一次把社會學置於科學的基礎之上。

經濟形態


馬克思創立了社會經濟形態學說,第一次把社會學置於科學的基礎之上。社會經濟形態範疇的建立,揭示了同一發展階段的各種社會現象的重複性和常規性,展現出歷史發展過程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人類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經濟基礎,即一定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範疇之一。“社會經濟形態”一詞,德文?konomische cesellschafts-formation,舊譯經濟的社會形態;俄文是общественно-эκономичесκая Формация,舊譯社會經濟形態。
它使人們從各個國家和民族的紛繁複雜的社會歷史現象中,發現社會發展的規律性,揭示從一種社會形態向另一種社會形態過渡的規律性,從而使人們有可能科學地預見各個國家的發展趨勢,使人們的認識從偶然和混亂中擺脫出來,用自然科學那樣精確的眼光來具體考察處於一定歷史階段上的社會,把人類歷史看作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馬克思依據這一思想,闡明了人類歷史依次更替的五種社會經濟形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它們由於不同的生產關係而相互區別開來,是各有其獨特的特徵的社會形態。馬克思的社會經濟形態學說,是理解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的鑰匙,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說的理論基石。
在馬克思和列寧的著作中,“社會經濟形態”這一概念,有時除了指社會的經濟結構外,還包括政治的和思想的關係。因此,中國有些理論工作者認為,社會經濟形態是建立在一定發展階段生產力之上的“
社會經濟形態
社會經濟形態
社會經濟形態”範疇的建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也就是社會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