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歡
中國內地女演員
葉歡,1983年11月14日出生於浙江衢州,1996年考取浙江省藝術學校,目前工作單位為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中國內地女演員。
代表作品《我是特種兵之利刃出鞘》《浪漫愛人》《省委書記》《美麗的中國結》
1996年——1999年 浙江省藝術學校
1999年——2003年 南京藝術學院
2003年——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
話劇《兵心依舊》飾陳遠帆
話劇《地質師》飾曲丹
葉歡[中國內地女演員]
《TV酒吧——都市六人行》飾美琪 單元情景劇
20集《最愛》飾蓮蓮
20集《浪漫愛人》飾陸小麥
20集《霓虹燈下的哨兵》飾林媛媛
33集《井岡山》飾方小鳳
2002年20集《省委書記》飾小李
2004年20集《追日》飾肖玲
2004年21集《水兵俱樂部》飾二丫 情景劇
2004年20集《美麗的中國結》飾陳小麗
2005年20集《上將許世友》飾田普
20集電視劇《浪漫愛人》飾陸小麥
電視連續劇《新安家族》飾演仁慧
2010年32集《利劍》(原名《卧底將軍》)飾演姬亞琪
2012年36集《我是特種兵之利刃出鞘》(我是特種兵2)飾演翠 芬
2013年48集《我是特種兵之火鳳凰》(我是特種兵3)飾話務連連長
數字電影《扶起籬笆就是牆》飾演康娟娟
葉歡
眾所周知,演員在飾演各種角色時,其中一個高難度挑戰便是從少男少女一直演到白髮蒼蒼,年齡跨度幾十年,人物外在氣質與內心情感的把握非常之難。然而,葉歡頂住了壓力,出色地完成了飾演田普的“艱巨任務”。
鹽田兒女劇照
“這些都不算什麼,這部戲最大的難度是角色年齡跨度大。”葉歡說,“我要從19歲一直演到60歲,我的戲份只有3個月。”也就是說,葉歡要在不到100天的時間內,演繹從戰爭年代到解放初期,一直到“文革”前後的40多年歲月。於是,葉歡每天都要學著衰老,動作越來越慢,語氣越來越老,身體越來越彎,眼神越來越黯。另外,漂亮的臉蛋還要天天經受膠布的“蹂躪”,以致於拍完戲后與朋友聚會時,大家都驚詫地看著她,“呀!你怎麼老了這麼多?”
用這樣的話描述一位正值妙齡的少女,的確有些殘忍,但葉歡似乎並不介意。“演戲嘛,這很正常。”葉歡說,“其實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在戲里戲外都學到了很多,這對我的人生以及演戲事業都有不小的幫助。”在飾演田普這個角色時,葉歡了解了傳奇將軍許世友的一生,同時也感受到了田普的偉大。“在那種戰爭年代,作為一個傳奇將軍的夫人,為所愛的人真的是付出了很多很多。”葉歡感慨地說。
三次大選擇 一生愛演藝
葉歡家在衢州市區,雖然不是藝術世家,但家裡的文藝氣氛還是比較濃的,父親喜歡拉二胡,姑姑最愛唱京劇。而葉歡從小就不閑著,唱歌跳舞樣樣都有模有樣,所以不管是小學還是初中,她都被班主任指定擔任班裡的文藝委員。在衢州二中讀完初中后,葉歡面臨人生的第一次選擇:直接升高中還是考浙江藝術學校。葉歡當時不過16歲,一切還是憑家長做主。父母都是比較開明的人,他們不願束縛女兒的將來,所以又把決定權還給了女兒。“那我就考藝術學校啦!”葉歡高興地宣布著自己的決定。看著女兒如此熱衷表演舞台,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父親葉名正心裡高興之餘也不免有點擔心:這麼小就離開家獨立生活,會適應外面的環境嗎?
“其實我的性格里還是有比較‘硬’的一面的,這也是當初《上將許世友》導演選中我飾演田普的一個重要原因。”葉歡對記者說。考上浙藝后,葉歡在表演舞台上有了更廣闊的馳騁天地。經過三年的學習,想進一步深造的她又報考了其他三所知名藝術院校——北京廣播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和南京藝術學院。“當時運氣不錯,三所院校的合格線都過了。”葉歡笑著說,“於是我又面臨著人生的第二次選擇。”葉歡之所以最後選擇南京藝術學院,主要在於學院老師、著名演員陶澤如。當時她在考南京藝術學院時,陶澤如就是三名主考之一,他非常欣賞葉歡的表演才能,建議葉歡留在南京藝術學院深造。能夠師從自己非常喜歡的實力派演員陶澤如,葉歡欣喜萬分,下定決心留在南京。當她還是一名學生時,就有了第一部電視劇的出演機會。2000年,電視劇《最愛》的導演在學校挑選演員,當看到葉歡的照片時,就一眼看中這個眼神里透著那麼股堅定的少女。此後,葉歡的演藝事業一直平穩進展。2003年,葉歡成了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文工團的一名演員。葉歡人生的第三次選擇有些突然。有一天,《上將許世友》導演安瀾見到葉歡,覺得葉歡的外形、眼神和氣質與自己心目中的許將軍夫人田普的形象非常吻合,於是便邀請葉歡出演這個角色。當時,電視劇《花開有聲》也向葉歡發出邀請,要她飾演劇中的女主角,但是葉歡想都沒想,就婉言謝絕了《花開有聲》劇組的邀請,義無返顧地加入《上將許世友》劇組。“首先我是個軍人,對軍事題材有親切感;還有就是這個角色很有難度,我喜歡去挑戰。”
雖然葉歡非常年輕,但在演藝之路上已經擁有了豐富的經驗。她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機會出演可以激發自己所有表演才能與潛力的女一號。“我非常熱愛演藝事業,這值得我用一生去付出!”葉歡最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