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失調

氣血失調

氣血失調指氣與血失去互相協調作用的病機。生理上,氣血是相依相附的,氣以生血,血以養氣,氣為血帥,血為氣母。人若有病,氣病可以影響血病,血病可以影響氣病。如氣滯可致血滯,血滯亦可致氣滯,出現疼痛、血瘀等症;氣逆可致血逆而上溢,出現吐血、咯血、衄血等症;氣虛不能統攝血液,可使血不循經而見便血、尿血、月經不調、崩漏、皮下出血等症。臨床上凡是久痛、厥逆、月經不調、慢性出血等病症,多與氣血失調有關。

目錄

正文


氣血是人體臟腑、經絡等一切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而氣血的生成與運行又有依賴於臟腑生理機能的正常。因此,臟腑發病必然會影響到全身的氣血,而氣血的病變也必然影響到臟腑。氣血病理變化總是通過臟腑生理機能的異常而反映出來。因此,氣與血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在病理情況下,氣病必及血,血病亦及氣,其中尤以氣病及血為多見。氣血失調,不僅是臟腑、經絡等各種病變機理的基礎,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種疾病機理的基礎。
-----------------------------------------------------------------------------------------
氣血失調,是指氣或血的虧損和各自的生理功能異常,以及氣血之間互根互用的關係失調等病理變化。
氣的失常主要包括氣的生化不足、耗損過多或氣的某些功能減退所導致的,及氣的運動失常,即,形成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或氣脫等病理狀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為血的生化不足或耗傷太過,或血的濡養功能減退,從而形成血虛的病理狀態。二為血的運行失常,或為血行遲緩,或為血行逆亂,從而導致血瘀、血熱,以及出血等病理變化。
氣屬於陽,血屬於陰,氣與血之間具有陰陽相隨、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係。一旦,臨床主要表現為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氣血失和和不榮經脈等幾方面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