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香葉

陰香葉

陰香葉,中藥名。為樟科植物陰香Cinnamomum burmanni(Nees et T.Nees) Blume的葉。分佈於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具有祛風化濕,止瀉,止血之功效。常用於皮膚痒疹,風濕痹痛,泄瀉、痢疾腹痛,寒結腫毒及外傷出血。

入葯部位


葉。

性味


味辛、微甘,性溫。

歸經


歸肝、胃經。

功效


祛風化濕,止瀉,止血。

主治


皮膚痒疹,風濕痹痛,泄瀉、痢疾腹痛,寒結腫毒及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治創傷出血:(陰香)葉研末,敷患處。(《廣西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研末敷或煎水洗。

採集加工


秋季採收葉,曬乾。

形態特徵


陰香,又名野玉桂樹、大葉樟、阿尼茶。常綠喬木,高達20m。樹皮光滑,灰褐色或黑褐色,內皮紅色,味似肉桂,枝條無毛。葉互生或近對生;葉柄長0.5-1.2cm,近無毛;葉片革質,卵圓形、長圓形或披針形,長5.5-10.5cm,寬2-5cm,先端短漸尖,基部寬楔形,全緣,上面綠色,光亮,下麵粉綠色,兩面無毛,離基三出脈,中脈和側脈在葉上面明顯,下面凸起,網脈兩面微凸起。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長2-6cm,密被灰白色微柔毛,少花,疏散,最末花序軸有3朵花作聚傘狀排列;花兩性,長約5mm,綠白色,花梗長4-6mm,被灰白色微柔毛;花被筒倒錐形,長約2mm;花被裂片6,長圓狀卵形,長約2mm,先端銳尖;能育雄蕊9,花藥背面及花絲被微柔毛,第1、2輪雄蕊長2.5mm,花藥長圓形,4室,內向瓣裂,花絲稍長於花藥,無腺體,第3輪雄蕊長2.7mm,花藥長圓形,4室,外向瓣裂,花絲稍長於花藥,中部有1對圓形腺體;退化雄蕊3,箭頭形,長約1mm,柄長約0.7mm,被柔毛,位於最內一輪;子房近球形,長約1.5mm,略被微柔毛,花柱長2mm,略被微柔毛,柱頭盤狀。果實卵形,長約8mm,寬約5mm;果托長4mm,先端具齒裂。花期9-12月,果期11月至翌年3月。

生長環境


生於疏林、密林、灌木叢中或溪邊路旁。分佈於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

相關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能發散。”
2、《嶺南採藥錄》:“煎服,治心痛,凡氣痛必止。”
3、《福建藥物志》:“散結消腫。治寒結腫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