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電影
商業電影
商業電影專指以獲利為主要或唯一的創作目的的電影類型。電影誕生之初,由於它為觀眾帶來了一種新奇的娛樂方式,因而只被電影商人當作牟利的工具。此後,電影的藝術地位漸漸確立,但電影生產的企業化制度也日趨成熟,因而有相當一部分製片人和投資者,以低成本、短周期的方式來攝製迎合大眾口味的模式化的影片,從而獲取“利市三倍”的商業經營效益。早期好萊塢生產的大量類型電影均屬此範疇。
商業電影
商業電影《赤壁》
好萊塢從來就是商業電影的風向標,以商業為母體,用票房成績來衡量電影質量。《金剛》的成功,可以說是為後來的懷舊題材電影樹立了一個標準。
國產電影商業化程度遠不如好萊塢高,處於商業化完善階段,很多影片的定位不明確,獨立創作的影片還很多,懷舊跟風題材不多見。陳凱歌的《梅蘭芳》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懷舊,而是同類題材上的懷舊,通過倒敘的手法,用時間的線索勾畫主人公在各個時代的表現,通過對時間脈絡的把握來還原歷史,進而透過歷史的折射表現不同時代的風風雨雨。這種表現方式在陳凱歌巔峰時期的代表作《霸王別姬》里就曾出現過,時隔多年,《梅蘭芳》又會有怎樣的創新和發展現在還不得而知。雖然《梅蘭芳》沒有參加2008年戛納電影節的角逐,但是陳凱歌依然帶領《梅蘭芳》劇組主要演員前去造勢,足可見其懷舊心情。
韓國十大商業電影《老男孩》
“中國電影的後備力量不足!”石川表示,如果張藝謀、馮小剛這一代具有商業號召力的電影人老了,有誰來接班,“這個問題現在不是很明顯,但幾年之後呢?”
在石川看來,包括“第五代”、“第六代”在內的中國電影導演,在電影藝術的探索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國內外各大電影節捧回的諸多重要獎項便是有力的佐證。但在影片商業屬性的道路上,中國年輕一代的電影人還剛剛起步,他們的作品甚至會出現“牆外開花牆內不香”的狀況,在票房上的成績不佳。而這一現象的出現,部分原因在於我國電影的社會投資渠道還太小,年輕電影人得不到資金上的資助,拍攝投資較大製作的機會也相對較小。
中國商業電影的發展策略,一是要站在中國電影製作、資本運行和發行推廣的實際操作層面步步探索更有效率和健康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就是要擺脫目前過於注重營銷手段來發展電影的觀念,樹立核心發展的戰略理念,走品牌化經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