疰夏
疰夏
疰夏,中醫病證名,又名夏季熱、注夏。指因暑濕之氣外侵,困阻脾胃,或暑熱耗傷正氣,脾失健運所致。以夏季倦怠嗜卧、低熱、納差為主要表現的時行熱性病。
疰夏又被叫做苦夏,夏季的常見病,一般夏季過後,病情可自行改善,部分患者可呈現出逢暑必發的周期性特點。疰夏亦為中暑的先兆,若進一步發展可致中暑。
● 英文名稱:Summer Non-acclimatizatio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兒科
● 疰夏者,每逢春夏之交,日長暴暖,忽然眩暈、頭疼、身倦、腳軟,體熱食少,頻欲呵欠,心煩自汗是也。(《時病論·夏傷於暑大意》)
● 以夏季倦怠嗜卧,低熱,納差為主要表現的暑病。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疰,因不能適應氣候或環境而得的病。疰夏又稱苦夏,是夏季因不適應氣候而得的小兒常見病。
● 常表現為乏力,疲倦,頭暈,倦怠嗜卧,心中煩悶,胸悶氣短,低熱,精神不振,自汗,食欲不振等。
● 暑濕困遏,導致脾胃氣機不利。
● 亦或是暑濕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脾胃健運失司所致。
● 治宜益氣養陰,清暑化濕。
● 厭食:厭食和疰夏都有食欲不振的表現,但厭食以較長時期厭惡進食、食量減少為特徵。疰夏的食欲不振為季節性,有“春夏劇,秋冬瘥”的發病特點,臨床表現不僅有食欲不振,還可見精神倦怠、大便不調、發熱等症,秋涼后可自行恢復正常。
● 夏季熱:又稱暑熱症,和疰夏都是在暑天發生的特有的季節性疾病。疰夏可為夏季熱的先兆,夏季熱臨床以長期發熱、口渴、多飲、多尿、少汗或汗閉為特徵。
● 在夏季,因為氣溫過高,體質和抵抗力都偏低的小兒容易受到影響,應該注意改善小兒的居住條件,注意室內通風,保持涼爽,有條件的家庭使用室內空調或易地避暑。
● 在平時,小兒應當加強體格鍛煉,提高體質。
● 夏季的飲食宜清淡,注意營養物質的補充,可用西瓜汁、金銀花露等代茶引用。
● 小兒出現高熱癥狀時可適當採用物理降溫。常洗溫水浴,可幫助發汗降溫。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馬融。中醫兒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