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天津大學二級學院
2001年12月17日,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正式成立,學院下設三個系:環境科學系、環境工程系和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系(其中環境科學是新開設的專業);設有近海海洋環境研究所、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所、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研究所、資源環境生態社會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資源環境研究所等五個研究、開發機構。學院現有教職工124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54人,雙聘院士3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5人,北洋學者3人,北洋青年骨幹教師28人,科技部領軍人才1人,天津市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天津市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
學院規模
學院共有本科生569人,研究生396人,博士生108人。學院狠抓學生的學風建設,同時抓好專業教育。學院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在校級大型活動中表現突出,在社會實踐、跳繩比賽、歌詠比賽、運動會等多項大型活動中,均取得優異的成績,取得了"天津市社會實踐先進示範隊"、運動會團體總分第二名等優異成績。為了提高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積極性,學院舉行了首屆"環境杯"學生課外科技立項活動,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與創新能力。2005年8月,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楊筱靜同學一舉奪得“人環獎”第一名,“人環獎”是我國人工環境工程界唯一的國家級獎學金。
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提供環境
凝鍊學科方向、搭建科研實驗平台,環境學院學科建設碩果累累。環境學院學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內涵豐富。建院以來,環境學院黨政領導班子在全院範圍內實施“凝聚力工程”,充分相信和依靠全院教師的智慧,加強學術梯隊建設、學術條件的建設,以學科的建設和完善促進學院整體科學研究工作,按照發展需要制定了一系列科學合理的學術管理制度。環境學院成立教授會,集中高端人才與智慧,制定學科建設規劃、凝練學科方向,發動全院教工為學院發展獻計獻策,在不斷完善和充實原有傳統學科優勢的基礎上,加強引導,努力爭取和實現學院科研實力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建設先進的學科平台;堅持貫徹以人為本的發展原則,構建精良的學術梯隊,促成了環境學院學科建設的累累碩果。
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強勢學科
學院找准了學科建設的切入點——新興交叉學科,通過進一步科學合理的凝練學科方向,形成了十個強勢學科:水和廢水處理的理論與技術、環境系統最優化與數學模擬、固體廢物和氣體污染物凈化理論與技術、資源、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生物技術與環境生態污染修復、近岸海域環境污染模擬與預報、暖通燃氣空調製冷系統與設備優化及節能、建築熱濕環境理論與自動控制、室內空氣品質評價與控制系統動力學研究、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與相關環保技術。
建設先進的科研實驗平台,奠定了學科建設基礎。通過整合原系級實驗室,建立院級中心實驗室,多渠道籌集資金700餘萬元,並成立了專門的儀器設備購置小組,統一購置設備,35歲以下青年教師參加中心實驗室建設和完善,建成初具規模的中心實驗室,其中:建成實驗平台6個,新購置大型儀器15台套,購置儀器設備總費用240萬元。
近四年來學院多次邀請國外專家來院訪問交流,他們先後為學院師生做了多場高水平的學術報告,學院師生從中可以獲取到國外先進的領先技術,開闊了視野。學院還準備與歐盟合作,共同培養人才,每年選派一至二名學生出國深造。
發展目標
培育高素質人才,建設“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環境學院是全院師生的共同目標。環境學院將在努力構建和諧校園的前提下,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積極投身學院的發展建設,在基礎競爭力得到強化和提高之後,將學院發展重點轉移到核心競爭力的提高上,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多方面融資,籌措資金,實施精品戰略,在標誌性成果(學術、發明和技術系列)和精品課程、重點學科、傑出人才方面出精品、出成果。集中優勢學科力量,力求通過學科交叉,在一些世界性難題和新興研究方向上取得關鍵性的突破,併產生以此為核心的集成技術。實現環境學院啟動、調整、打基礎——充實、提高——大發展的完整過渡,把環境學院建設成為國內一流,進而邁向國際一流學院。
建設目標
學院定位建設目標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按照"高起點、新機制、辦特色、創一流、持續發展"的建院方針,不斷招攬國內外高級優秀人才,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開發、應用推廣(成果轉化)等方面協調發展,快速實現重點突破。
新增博士點
2003年新增三個二級學科博士點:供熱供燃氣通風與空調工程、市政工程、環境科學;2003年設立了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05年取得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博士點。截至目前,學院五個學科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市政工程、熱能工程和供熱、供燃氣通風與空調工程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全院所有博士碩士點與流動站運行良好,為學校和社會各界培養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人才。
環境學院
環境學院一貫注重人才引進與人才培養。在學院發展和學科建設中,人是最能動、最積極的因素。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有了人就有了學科,失去人就失去學科。環境學院歷來按照學科發展需要引進人才,在隊伍建設中做好人才引進、原有教師的培養等方面的工作,堅持情感留人、制度留人、事業留人。截止到2005年8月,學院共引進博士學位教師13人。聘請名譽教授1人,教育部春暉計劃2人,特邀教授3人,兼職教授10人。同時,注重對原有教師的培養。共有5名教師取得了博士學位,13名教師先後到國外或境外訪問學習,原有教師的科研經費和論文數量明顯增加。
2002年6月,學院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建設部專家的評估,名列全國前茅。環境工程專業被列為重點建設專業,又有四門課程被列為重點建設課程。學院申報的教改立項中,有兩項被列為天津市教改項目。學院科研實力雄厚。環境學院經過近四年的發展,集聚了雄厚的科研實力。近幾年人均科研經費名列全校前茅;學院教師與研究生共承擔了150多項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已達3600多萬元,年均經費1200萬元。其中“膜生物反應器(MBR)技術”、“污水處理與回用技術”、“生物柴油技術”等經國家鑒定,被評價為具有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另外,我院主持的1項、參與2項國家“863”重大攻關項目,國家“973”前期計劃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1項、面上基金13項,歐盟、日本資助的國際合作項目5項,天津市科委項目15項等一大批科研進展順利。其中8項科研獲獎,共計獲得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尤其2003年,科研總經費達到1270萬元,超額完成了學校下達給學院的兩年的任務,同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人均位於全校前列;此外學院的論文總數由2001年的21篇上升到2004年的132篇,三大檢索論文數量也從原來的1篇上升到2004年的36篇。學院還在全院範圍內啟動創新性項目,培育具有前瞻性、創新性的發明和發現,激活學院的科研和創新氣氛。
2002年10月學院成功地舉辦了"海峽兩岸沿海區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術研討會",來自台灣各大學的專家學者,與國內高校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沿海區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增強了與台灣學者的交流;2004年5月環境學院成功舉辦“BUEE”國際會議,美、日、德、英、法等國際國內建築設備領域頂尖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共同展示科研成果,交流學術心得,促進了國際建築設備學科領域的發展;2004年8月承辦了全國高等學校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教學研討會,全國開設本專業的高等院校均出席,共同探討和制定建築環境與設備專業培養方案、課程改革等事宜。天津大學環境學院在加強自身綜合發展的過程中,正在穩步的邁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