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善寺

溥善寺

溥善寺又稱前寺,建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位於承德市街東的武烈河東岸。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佔地面積是1.1公頃。

簡介


建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位於溥仁寺東北側,寺廟布局 採用漢式寺廟建築的傳統作法,寺內中軸線上分佈有山門、天王 殿、大雄寶殿、後殿,兩側有鐘樓、鼓樓、配殿、廊房等附屬建 築。溥善寺寬87米,長129米,佔地11223平方米。東西內、外分兩層圍牆,內院前後分四進院落。山門面南,是面闊三間單檐歇山布瓦頂建築,門楣上嵌有康 熙親題"溥善寺"石刻匾額。山門內東西兩側為兩尊護法金剛。山門內為第一進院落,左右有幢竿和鍾、鼓樓。

組成


天王殿:山門以北為天王殿,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是單檐歇山布瓦頂式建築。殿內正中為大肚彌勒,兩側分立四大天王,大肚彌勒像背後,立有 身著甲胄的韋陀神像。
配 殿:天王殿兩側各有配殿五間。天王殿以北是第二進院落,迎面是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大雄寶殿。殿正中檐下懸掛有康熙御書"溥善寺"雲龍陡匾。殿內供奉迥葉、釋迦牟尼、彌勒三世佛,兩側為十八羅漢像,殿內牆 壁上懸掛佛畫像十軸。
后照殿:大雄寶殿往北為第三進院落,正中為後照殿,面闊七間,殿內供有一佛二菩薩和喇嘛祖師佛共五尊,無量佛九尊以及大小佛像50餘尊。在此大殿兩側,有東、西配殿各五間。內供奉蒙古各部落王公為康熙皇帝祝萬壽敬獻的銅鎏金無量壽佛。
后照殿以北,是一座七間佛樓,樓內設有寶座、佛像及各種陳設物品,這裡是喇嘛講經之所。佛樓東西兩側各有配殿五間。
溥善寺在咸豐年間就已坍塌滲漏以至殘破不堪。至1937年,此寺僅存有鐘樓、后照殿及東西配殿,其它殿堂均已不存。至1950年時,此寺僅存鐘樓一座,1964年將糟朽不堪的鐘樓拆除。至此,溥善寺全部殿堂均無存。這樣,康熙年間在承德修建的溥仁寺、溥善寺,現只存溥仁寺了。因此又稱溥仁寺為前寺,溥善寺為後寺。與溥仁寺同期建成,形制、布局基本相同。但溥仁寺的後殿是佛樓。早年已荒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