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慮
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著小品文集
《身份的焦慮》是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著小品文集。該書主要講述了德波頓藉助於哲學、藝術、宗教的力量審視了對於身份焦慮的根源,教人們如何巧妙地去克服這種焦慮感。
在《身份的焦慮》中,德波頓援引藝術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觀點與作品,抽絲剝繭般地剖析身份焦慮的根源並從哲學、藝術、政治、宗教等各個角度探索舒緩和釋放這種焦慮的途徑。一枝生花妙筆,伴以廣博的學識和獨特的視角,澄清種種心性的困惑和社會的壁障,讓你不經意間峰迴路轉,解開心結,感悟人生更加豐盈適意的含義。
界定 | |
第一部分 焦慮起因 | 第二部分 解決方法 |
第一章 渴求身份 | 第一章 哲學 |
第二章 勢利傾向 | 第二章 藝術 |
第三章 過度期望 | 第三章 政治 |
第四章 精英崇拜 | 第四章 基督教 |
第五章 制約因素 | 第五章 波希米亞 |
書的結構很清晰,主體只有兩部分:焦慮起因;解決方法。在“焦慮起因”部分,德波頓援引藝術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觀點與作品探索身份焦慮的根源。他告訴讀者,身份焦慮的本質是一種擔憂:擔憂我們無法與社會設定的成功典範保持一致,擔憂我們失去身份與地位而被奪去尊嚴與尊重。
根據威廉·詹姆斯的公式,自尊等於實際的成就與對自己期待的對比值,也就是說,我們對自己的期待往上高一級,我們感受羞辱的可能性就會增加一分,
我們的“幸福指數”就會降一分。詹姆斯的公式比較符合盧梭的觀點:財富並不等於佔有多少, 而是擁有多少我們渴望得到的東西。而公式本身也隱含了兩種提升自尊的策略:取得更多成就;降低對自己的期望。
德波頓沒有把化解的希望寄托在把大家都塑造成“阿Q”上, 而是期待用多側面的認識,澄清種種心性的困惑和社會的壁障。在“解決辦法”部分, 德波頓從哲學、藝術、政治、宗教等方面探究舒緩釋放身份焦慮的途徑, 更以特殊的“波希米亞人”作為“標本”,介紹這個外表看來出格、怪異的群體, 如何追求獨立、持久的“亞文化”價值,由此探討在與主流文化相抵觸的獨立生活方式中維持信心的能力,有多少來自小環境中起作用的價值體系,多少來自閱讀的書籍、聽到的話和所交往的人。
通過這樣的認識與分析,也許可以避免讓自己活在別人的眼神當中, 輕易被他人的敵意或者忽視所傷害,終結“自虐的過程”。而徜徉在藝術的殿堂里也可以幫助人們糾正一些勢利的觀念,避免隨波逐流,建構自身獨立的價值觀念。
狹隘的政治爭鬥會令人們焦慮與暴躁,但德波頓眼裡的政治恰恰相反:通過政治鬥爭,不同的群體都試圖擺脫在既有體系中利益既得者的統治, 為自己獲得尊嚴。或許, 政治參與本身便是在“試圖改變”中釋放焦慮的過程。
比起這些對焦慮積極地安撫,宗教走的則是另外一條路徑———告訴我們世間一切事務最終都將變得非常糟糕,然後通過認識到自己的渺小與微不足道,逾越自身能力與龐大抱負共同構築的心靈苦痛。
德波頓認為,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一些人無法或不願溫順地服從關於上層身份的主流觀念,但他們有資格擁有更好的稱呼,而不是殘酷地被人稱為失敗者或者小角色。他提供了很多富有說服力和撫慰能力的事例來提醒我們,世界上並不是只有一種方式才能證明生活的成功。
《身份的焦慮》2004年於英國出版后即風靡英美,已被翻譯為二十多種文字。
《身份的焦慮》是融哲學智慧於日常生活的又一部力作,根據該書改編的同名紀錄片在英國播出后好評如潮。繼而,受TED邀請,德波頓將該書的精華思想提煉為一篇題為《一種更寬容、更溫和的成功哲學》的演講,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並報以熱烈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