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竹梅

石竹科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石竹梅(拉丁學名Dianthus chinensis.)是石竹科下的多年生草本,對生。聚傘花序,大形,頂生而呈傘房狀;常作二年生花卉栽培。莖光滑多分枝。喜陽、耐寒,耐乾旱,忌澇,喜排水良好、肥沃沙質壤土。原產地為南歐,分佈於中國華南較熱地區,幾乎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形態特徵


石竹梅
石竹梅
葉長披針形,對生。聚傘花序,大形,頂生而呈傘房狀;花美麗,有紅、紫、白、粉紅等顏色,並常呈複色,花瓣邊緣有細鋸齒,單瓣或重瓣,芳香。花期4月-10月,集中於4月-5月。蒴果長橢圓形,頂端4~5齒裂。種子扁圓形,黑褐色。

栽培技術


繁殖方式

5月間播種於冷床或木箱。種子每克1200粒,發芽率65%。根據氣候情況,於第5天或更長一些時間出苗,經移植一次,於8月間定植於露地。

栽培管理

石竹梅是叢生性的多年生草本,一般作為二年生花卉栽培,性喜光,要求栽在陽光充足、土壤肥沃濕潤地方。石竹梅的耐寒力很強,在寒冷地略行復蓋也能安全越冬,但須注意防止田鼠噬食其根株。次年在6~7月開花最盛,開過一年花以後,殘株便失去保留價值。染色體數是2n=30。應注意的是石竹梅栽在排水不良地點時,易發生白絹病立枯病

主要價值


經濟用途
石竹屬植物,除作花卉栽培外,很多種均可入葯。常入葯的有石竹(D.chinensis L.)、瞿麥(D.supe-rbus L.)、東北石竹(D.amurensis Jacg.)、東方石竹(D.orientalis Adams)、線葉瞿麥(D.amtifolia Fisch)等。有利尿、降低血壓和抑制某些細菌的作用。

植物文化


石竹在中國栽培歷史悠久,唐代司空曙在《雲陽寺石竹花》寫道:“一自幽山別,相逢此寺中。高低俱出葉,深淺不分叢。野蝶難爭白,庭榴暗讓紅。誰憐芳最久,春露到秋風。”作者以悠閑的心情描繪出石竹的形態,以蝶、榴顯示出石竹的重視。宋代王安石愛慕石竹之美,又憐惜它不被人們所賞識,寫下《石竹花二首》,其中之一“春歸幽谷始成叢,地面芬敷淺淺紅。車馬不臨誰見賞,可憐亦解度春風”。明《花史》載“石竹花須每年起根分種則茂。”扼要地總紹了石竹宜經常分栽的特徵,清《花鏡》也提到“枝葉如苕,纖細而青翠。”石竹花雖不是名貴花卉,但五彩繽紛,變化萬端,性強勁,耐寒,從暮春季節可開至仲秋。園林中可用於花壇、花境、花台或盆栽。

種子特徵


蒴果長橢圓形,頂端4~5裂,種子尖卵圓形,扁平,黑色,長2.3~3.0毫米,寬1.7~2.1毫米。在立體解剖鏡下放大觀察,種子上端廣圓形,下端鈍圓有尖突(胚根),背部中央有一隴脊呈肋條狀,在正中處略有彎曲,周邊有時略為微凹。種子腹面邊緣較寬翻卷,中間略凹陷平坦(黑色或深褐色)呈魚盤形,胚根從下端1/4處突出,直至種緣之外邊,中部略凹,先端突尖。種子表面為波紋狀皺褶排列結構。在背部是由邊緣向隴脊集中;在腹面邊緣排列整齊向兩端集中,中間略凹平坦處則有10~12條縱向排列的波紋狀皺褶,由上端向下端胚根先端密集,集中極明顯可見。千粒重0.83克,每1克約有1200粒,發芽率65%,果熟期6~7月。種子壽命3~5年。

生長環境


喜陽光,耐寒,耐旱,不耐酷暑,忌潮濕、水澇。喜高燥通風、涼爽 的環境,擇土不嚴,以排水良好、含石灰質的肥沃土壤上生長為好。在肥沃的粘質土壤中亦能生長。

分佈範圍


原產南歐。分佈於中國華南較熱地區,幾乎全國各地均有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