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螂目

海螂目

海螂目(Myoida),軟體動物門的一目,屬雙殼綱、異齒亞綱,是著名高檔經濟貝類。可鑽木材,常生活於木船底部,以浮游生物和徠木材為食,繁殖能力極強、生長速度快,一隻船蛆每年可產卵1億以上,對船隻威脅極大。

簡介


砂海螂(Mya arenaria)
砂海螂(Mya arenaria)
海螂目(Myoida)殼薄;兩殼相等或不相等,前後由略不等邊到極度不等邊;殼體全由霰石所構成;無珍珠殼層;小月面與楯紋面不發育或發育不佳;殼頂不突出;內韌帶位於一個匙狀的著帶板上狀(稱之“內韌托”);閉殼肌為等柱型或異柱型;無齒型,或者在兩殼各有一個類似主齒的瘤狀突起(與異齒型鉸齒的主齒不同源);現生行掘穴生活類別的水管很發達。高雅海神蛤(Panopea abrupta)俗稱象拔蚌、皇蛤,原產於美國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亞北部的沿海,穴居於海底,其紅管肥碩多肉,是著名高檔經濟貝類。船蛆(teredo navalis)體呈蠕蟲狀,前端有左右相對稱的兩個石灰質的貝殼,可鑽木材,常生活於木船底部,以浮游生物和木材為食,繁殖能力極強、生長速度快,一隻船蛆每年可產卵1億以上,對船隻威脅極大。

下屬科屬


全海筍(Barnea candida)
全海筍(Barnea candida)
1、海螂科(Myidae),貝殼呈卵圓形或橫的長卵圓形,兩殼通常不能完全閉合,有開口‘殼表被有黃褐色的殼皮,並有同心生長紋或有細的放射線。內韌帶,鉸合部無齒,左殼鉸合部有1強大的著帶板。前肌痕細長,后肌痕圓形,外套竇有或無。種類較少,大多生活在潮間帶至數十米水深的沙、泥沙或軟泥質的淺海。
2、籃蛤科(Corbulidae)貝殼小而堅硬,兩殼不等,通常右殼大於左殼,前緣圓,后緣有稜角或喙狀突起及石灰質板,有粗細不等的同心生長紋。右殼2主齒間有韌帶槽,左殼有韌帶突;閉殼肌痕明顯,外套竇淺。主要分佈於西太平洋海區,多棲息於淺海或有淡水注入的河口區,喜群居。中國約有4屬16種,全國各海區均有發現。
3、海筍科(Pholadidae)貝殼結構獨特而複雜,除主殼外,在背、腹面和後端還有各種形狀的副殼。通常殼質薄脆,前、後端開口。殼面白色,有放射肋、小棘和生長紋等;鉸合部無韌帶和齒。外套緣除足孔和水管外,全部癒合,水管發達。分佈廣泛,世界各大洋都有其蹤跡;常穴居於泥沙灘,鑽孔於風化的岩石、石炭岩或木材中,幼蟲時鑽入穴內,終生不再移動。中國南北沿海均有分佈,約20種。
4、船蛆科(Teredinidae)由於鑿木穴居,船蛆的形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貝殼小,略呈球形,左、右兩殼相等,前、後端開口。殼表顯明地分為前、中、后三區。鉸合部無齒,在鉸合部兩殼均有胼胝相接。貝殼腹面也有一個交接結節。殼頂內面向下有一個片狀的殼內柱。身體極長,呈蠕蟲形,僅前端小部分為貝殼包被,而後面大部分是由一個薄石灰質管包被。足小,柱狀,前端呈截形。兩水管極長,基部癒合,末端分離,其兩側各有一個石灰質的鎧。鎧的基部為一長柄,末端為鎧片。鎧片由一個或多個石灰質的杯狀體構成,這是一種特殊的保護裝置。船蛆從幼蟲變態后即鑽入木材,以後隨著身體的增長逐漸深入木材,終生不再出。它鑽入木材后靠兩個水管與木材外面相通。活動時兩個水管自木材表面的洞口伸出,所需要的食料和新鮮海水從鰓水管流入體內,體內的廢水和排泄物從肛門水管排出體外。當它受到驚擾或外界條件不適宜時,即將水管急速收回,同時伸出鎧,完全堵塞與外界相通的小孔。世界性分佈,中國有10餘種。船蛆是有名的海洋穿孔動物,不僅能穿鑿海中的木質建築、木船、竹筏、竹架等,也能穿鑿海濱的紅樹樹榦和根部。繁殖力強,生長迅速。1930年荷蘭的堤岸遭到船蛆的嚴重破壞。1933年有人提出用雜酚油防治船蛆的方法。我國沿海漁民常用廢鍋鐵釘在船底防止船蛆侵入,或者以火烤船底來消滅船蛆。近年來我國提出“56防除法”,已推廣應用,效果較好。
5、縫棲蛤科(Hiatellidae),海神蛤屬(Panopea)的高雅海神蛤(Panopea abrupta)俗稱象拔蚌、皇蛤、管蛤,原產於美國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亞北部的沿海,穴居於海底,其紅管肥碩多肉,是著名高檔經濟貝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