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海螺

金色的海螺

《金色的海螺》是根據阮章競的童話詩改編,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63年製作的剪紙動畫片。短片由萬古蟾擔任導演,包蕾任編劇。

該片講述了漁家青年在出海時打到一個由海神娘娘的女兒海螺姑娘變化而成的海螺,海螺姑娘在漁家青年家中幫助他做飯、幹活,和漁家青年成為了好朋友;海神娘娘得知後進行阻撓,而漁家青年在通過海神娘娘重重的考驗后和海螺姑娘終於生活在了一起的故事。

劇情簡介


從前,海邊住著一個勤勞的青年,他每天出海打魚。有一天,他從早到晚一條魚也沒打著,只打到一隻金色的海螺,少年把海螺帶回家,輕輕放進水缸里。原來,這隻海螺是藍海仙女海螺姑娘變的,她在珊瑚島上天天看到青年搖船、打漁、唱歌,心裡很羨慕,於是她有意讓青年把她打撈上來,帶到人間,變成一個美麗的姑娘,天天幫助青年煮飯、縫衣,二人結為知心朋友,一起勞動,一起唱歌。三年過去了,海螺的母親--海神娘娘終於發現女兒的行蹤,她不相信女兒在人間和一個窮打漁的一起會比在珊瑚島上生活得幸福。因此,她要海螺天亮之前必須回到仙島,否則就叫人間遭水淹。青年得知這一消息后,不顧生命危險,冒著狂風巨浪,三闖仙島與海神娘娘說理,無論海神娘娘如何威脅、利誘他,他始終不為所動。海神娘娘終於被青年的忠誠和勇敢所感動,同意女兒永遠和青年生活在一起。
漁家青年與海螺姑娘
漁家青年與海螺姑娘

角色介紹


金色的海螺
金色的海螺
海螺姑娘
演員 ---
配音 ---
海神娘娘的女兒,勤勞善良,喜歡上了打漁的海邊青年。
金色的海螺
金色的海螺
漁家青年
演員 ---
配音 ---
海邊靠打漁為生漁家青年。勇敢、勤勞,在通過重重考驗后終於和海螺姑娘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主創人員


演員表

角色備註
海螺姑娘海神娘娘的女兒,勤勞善良
漁家青年海邊依靠打魚為生的漁家青年
海神娘娘大海中的女神

職員表

原著阮章競
導演萬古蟾
副導演(助理)錢運達
編劇包蕾
攝影王世榮
配樂上海電影樂團
造型設計胡進慶
布景師劉鳳展
發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宣傳照
宣傳照

音樂原聲


相守的執念
相守的執念
動畫音樂
作曲段時俊
指揮陳傳熙
伴奏上影樂團

獲獎記錄


印尼亞非電影節
▪ 1964 第三屆 盧蒙巴獎(獲獎)

製作發行


相愛·相守
相愛·相守
播放信息
播放時間播放欄目播放平台
2009年童心回放央視少兒頻道
2010年童心回放央視少兒頻道
2011年童心回放央視少兒頻道

影片評價


影片像一首動人的抒情詩。它採用中國民間雕鏤刻剪的傳統工藝,使人物造型生動細膩;人物動作吸收了傳統戲曲的表演程式,並借鑒動畫片、皮影木偶戲的特長,摸索出一套剪紙影片的表現技法,使靜止的剪刻形象栩栩如生地在銀幕上活動起來。
動畫片《金色的海螺》運用了精鍊情節、豐富細節、巧妙地轉場等手法,是對原作優秀的藝術改編。

幕後製作


《金色的海螺》是著名詩人、劇作家阮章競(1919-1999)為少年兒童寫的童話詩,原載1955年《人民文學》第11期,並獲得了第二次全國少年文藝創作評獎一等獎。
1963年,導演萬古蟾,編劇苞蕾將其拍成片長35分鐘的同名剪紙動畫片。動畫片為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堅貞的優秀品格,讚美了不怕犧牲、與自然抗爭的鬥爭精神,就繼承了《金色的海螺》一詩中的優點,故事情節、角色以及主題。
參考資料
金色的海螺
金色的海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