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七連
解放軍第39集團軍機步116師347團7連
“鋼鐵七連”是人民解放軍第39集團軍機步116師347團7連的榮譽稱號。鋼七連是一支有著輝煌戰史的紅軍連隊,以敢打硬仗、惡仗享譽軍內外。1949年9月,該連被軍委授予“鋼鐵英雄連”稱號。1998年,該連又成為科技大練兵的發源地。
命名由來
鋼七連所在的步兵116師,是解放軍最精銳的機械化步兵師。該師從上到下都是紅軍部隊,榮譽稱號和大功部隊是這個師的特點,“紅軍師”----步兵第116師,“紅軍團”----步兵第116師第347團。英模連隊更多:“神槍手四連”----第348團4連,“先鋒連”----第346團1連,“常勝連”----第346團4連,“鋼鐵連”----第347團第7連。
116師戰功卓著,在朝鮮戰場的雲山之戰中戰績顯赫,與美軍、英軍的頭等王牌軍都交過手並都取得了勝利,這在我軍絕無僅有,並相繼解放過朝鮮的兩個首都——平壤和漢城,在建師以來參加的歷次戰役中都是 頭號主力師,在東北四野時就冠蓋全軍並極為好戰,從建師以來每戰必勝,軍隊政治素養極高,戰役戰術質量更是無人能出其右,以戰鬥力論應為中國第一師。
一把小號退敵兵
鋼鐵七連
異常激烈的戰鬥開始了。擔任守衛 釜谷里任務的七連連長 厲風堂帶著兩個排投入戰鬥,迅速打下了學校東側的高地,卡住了敵人撤退的道路。敵人企圖奪路逃跑,並以密集的火力封鎖通往七連的走廊。敵人的火炮猛烈地轟擊著,副連長 王鳳江、指導員 張鼎和排長們,都在天亮前犧牲了。官兵們已經接連打退了敵人的2次衝擊,當敵人第3次衝上來時,連長 厲風堂也倒下了。就在戰鬥極端緊張的時候,連隊失去了指揮員。連隊幹部、班長都犧牲了,只剩下17個士兵。
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有一個人堅定地站了出來,掃視了一下周圍,大聲地說:“同志們,我是咱們這些人里的惟一一名老兵,又是共產黨員,聽我指揮,我們必須像連長在時一樣,保持英雄連隊的本色,守住陣地,打退敵人。”這個人名叫 鄭起,是連隊 司號員。他沒有指揮過作戰,也從未想到連隊的指揮重任會落到自己肩上,這時,他想起連隊幹部教育自己時的話,共產黨員要在最困難的時候挺身而出。這些給了 鄭起無窮的力量。有了指揮員,陣地上立刻恢復了戰鬥力。輕機槍手、共產黨員 李家福第一個用嘶啞的聲音說:“你指揮吧。我們一定堅守住,為犧牲的同志們的報仇!”隆隆的炮聲響成一片,大大小小的彈坑一個挨著一個,很難相信這裡還有生命存在。
經過一個白天激戰,他們打退了敵人幾十次進攻,七連僅剩下 鄭起7個人了。早已疲憊不堪的 7位勇士每支步槍都打開了雪亮的刺刀,只等敵人上來,進行一場慘烈的貼身肉搏。此時的 鄭起多麼希望能有一件迎戰的武器啊。手榴彈沒有了,子彈袋空了,他的手摸到了自己心愛的 軍號。這不是一件迎戰的武器嗎?雖然它不能像子彈、手榴彈和炸藥那樣直接殲滅敵人,但在戰場上,它的用用有時是不可替代的。
就在鄭起手摸軍號之際,陣地上傳來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原來,彈藥手 史洪祥從犧牲的同志那裡找到了兩根爆破筒,捆在一起,在敵人即將爬上陣地的危急關頭,與 楊佔山兩個合力將爆破筒擲下山去,敵人在巨響之中驚呆了。驚魂未定之際,山間突然響起嘹亮的軍號聲。鄭起在殘存的工事里,挺立起半截身子,鼓起全身的力氣吹響了衝鋒號。“嘀嘀嗒,嘀嘀嗒,嘀嘀嗒”號聲在釜谷里盆地上空迴旋著,震蕩著。
奇迹出現了:近在咫尺,眼看爬上山頂的敵人,被這號角聲迷惑了,震懾了。200多名敵人恐慌了,畏縮了,停止了射擊,停止了前進,急忙掉轉頭,向山下沒命的逃竄。
這時增援部隊及時趕了上來,把陣地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由於 鄭起的特殊貢獻,志願軍總部授予他“二級英雄”稱號並記特等功一次。朝鮮民主共和國授予他一級戰鬥榮譽勳章一枚。
軍報報道此戰役
解放軍報 2000年09月08日 第6版報道:
鋼鐵七連誕生於陝北的英雄連隊,經歷了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湧現了許多戰鬥英雄,留下了數不盡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每茬兵都以自己是鋼鐵七連人而自豪。
這是個距離南朝鮮首都漢城僅30公里的小鎮,是通往漢城公路上的一個重要的三岔口。中國第三十九軍—一六師三四七團奉命迅速佔領這個地人;全團立即分四路以強行軍的速度前進,催促其前進速度的傳令兵一個接一個地到達。三四七團有的士兵在極度的奔跑中昏倒,實在跑不動的傷員就躺在公路邊,等待收容隊。短暫的“原地休息”的命令一下,士兵們就躺在雪地上,胡亂地抓幾把雪寒進嘴裡。在接近釜谷里的一個高地上,團長李剛召集營長們開會:“這是一場艱苦激烈的戰鬥,但我們必須把敵人卡在這裡等待主力的到來!”
此時,連團長李剛在內,三四七團並不知道,已守在釜谷里的軍隊不是南朝鮮軍。3日黎明,三四七團到達釜谷里。根據當地的一個老百姓的報告,這裡的敵人是一個聯隊……三四七團因為認為這裡只有南朝鮮軍隊,所以把“一個聯隊”聽成了“一個連隊”。在經過初步的研究之後,一營副營長 傅學君帶領三連沖了上去。激烈戰鬥的時候,傅學君覺得仗打得不對勁兒,沒過多久他明白了:這裡並非僅有“一個連隊”,而是整整的一個團;和中國軍隊交戰的不是南朝鮮偽軍,而是英國人!三四七團遭遇的是英軍第二十九旅的皇家來複槍團。第二十九旅是英軍中的精銳部隊,是著名的 蒙哥馬利將軍的部隊,參加過諾 曼底登陸戰役。皇家來複槍團以善於打陣地戰聞名,其官兵的軍服上都佩帶著這個團的標記:一隻綠色的老虎。
傅學君立即從陣地上撤下來向團指揮部跑。天色已亮。英國人發現了他,並向他射擊。他的胳膊中彈,他跑進一個空展子中簡單地包紮了一下,繼續向團指揮所跑。英國人的火力繼續追著他,他的腿也中彈了。等他堅持跑進團指揮所的時候,已渾身全是血。他向團長李剛報告了真實的敵情。
這時,二連已經佔領了一個小學校,殲滅了一個連的敵人,並且抓了300多名英國士兵,這些俘虜被關在小學校里。現在二連正和英軍對峙著。又有消息傳到團指揮所:在前邊的七連副連長 王鳳江犧牲!就是那個在渡大冰河的時候站在齊胸深的冰水中,把他的士兵一個個托上冰層的 王鳳江。
在和英軍交戰的前沿,王鳳江看見團副參謀長上來了,大喊一聲:“五號!你下去!這裡太危險!”話音還沒落,一發炮彈幾乎是在他的身邊爆炸了,一塊彈片削進了他的頭部。王鳳江,中國東北地區的農民,參軍后在第三十九軍所歷經的多次殘酷的戰役中,他成為立戰功最多的人。王鳳江犧牲后,他的戰友在這個中國軍隊著名的英雄身上只找到兩件東西:別在上衣兜上的一支用舊零件湊起來的自來水筆和口袋裡的幾粒充饑的板栗。
三四七團面臨的局面十分嚴峻。釜谷里是個窪地,三面是山,控制著山議政府通往漢城的公路和一條鐵路。英軍二十九旅的這個“綠老虎團”已佔據著這裡的有利地形,準備一旦戰局有變掩護其主力向南撤退。
天上的飛機來了,地上的坦克出動了,英軍開始向三四七團的陣地反擊。三四七團的幾個連隊傷亡巨大,眼看著要頂不住了。—一六師全師公認的又年輕又有文化的參謀長,28歲的 薛劍強,他一直跟隨著三四七團打到釜谷里。他在前沿與師長 汪洋通電話的時候,聲音很焦急:“抓了三百多俘虜,是英軍二十九旅的!都在小學校里憋著呢!快讓三四八團上來!”
就武器裝備來講,英軍占絕對的優勢,因此與英軍對峙,戰鬥空前慘烈。而且三四七團是夜晚打進釜谷里的,天亮后才發現,幾個重要的制高點沒有及時佔領,它們對中國士兵構成了巨大威脅。戰鬥到中午,三四七團與師指揮部的電話和電台聯繫也斷了。下午,軍電台轉來一封電報,說三四七團傷亡很大。師長汪洋和政治部主任急了,帶上參謀上了前沿,他們直接上到了三四七團的陣地,汪洋師長剛上陣地,就看見擔架抬著 薛劍強下來了,薛劍強的警衛員在哭。—一六師年輕的師參謀長已經犧牲。
必須把英軍阻擊在這裡,不管付出多麼大的代價。
團長李剛決定把 七連派上去,把卡在公路上的一個制高點拿下來並且守住。控制了這個制高點,英軍就等於被關在了這釜谷里的窪地里。七連連長 厲風堂和指導員 張鼎和帶領部隊首先控制了公路邊上的那個小學校。他們倆爬上學校的牆頭往公路上打,公路上黑壓壓的一大片汽車。厲鳳堂知道,汽車是敵人的命,逃跑全靠這玩意兒,守住公路和守住汽車,敵人就絕對跑不了。於是,他帶領戰士迅速搶佔公路邊的小高地,剛剛把這個高地佔領,還沒喘口氣,英軍就攻上來了。
七連,這支由中國工農紅軍發展至今的連隊,它的生死攸關的時刻到了。因為對於英軍來講,這個高地也關係到他們的生死。英軍的炮火極其猛烈,高地上的一尺多厚的雪立即變成發燙的泥水。沒有辦法修築工事和掩體,中國士兵們就在泥水中抗擊著英軍士兵的一次次的進攻。彈藥很快打完了,指揮所派出的送彈藥的士兵全部死在路上,英軍密集的火力把高地通往團指揮所的路嚴密封鎖了。很快,指導員 張鼎和犧牲,接著,排長們也全部犧牲。當重機槍被打壞時,連長 厲鳳堂負重傷倒下。陣地上沒有幹部了,厲鳳堂在血泊中看著給他包紮的司號員 鄭起已說不出話來,但鄭起明白連長的眼神,連長在對他說:去指揮戰鬥。
鄭起對奄奄一息的連長說:“放心,陣地由我負責,堅決守住!”鄭起最崇拜的人就是副連長 王鳳江,突破臨津江的前一天,在隱蔽洞里他和他崇拜的人聊了很長時間。從他知道玉鳳江犧牲的消息起,他便覺得他永遠地失去了什麼,心口一直在疼。
鄭起集合了陣地上的人,一共還有十三人能堅持戰頭,其中有六名中國共產黨黨員。鄭起把十三個人分成幾個戰鬥小組。有的人建議指揮員的位置要靠後,鄭起不同意,他知道連長就是靠前指揮戰鬥的,他也要在最前面、井且指定了在他犧牲後接付他指揮的人。
英軍在數門迫擊炮的轟擊之後又開始進攻了。公路上的坦克把炮口對準這個高地進行瞄準射擊,英軍士兵成散兵隊形一排排地向高地上爬來。鄭起在陣地上奔跑:“打!打!打勝了明天過漢城!”在打退英軍的幾次進攻之後,鄭起發現陣地上沒有子彈了。他決定去敵人的屍體中搜集子彈。鄭起在英軍士兵的屍體上爬來爬去。英軍的機槍幾乎是跟著他的身影來回射擊。他不斷地跳進彈坑躲避,最後他用樹枝把自己的軍帽挑起來亂晃,帽子被子彈打得碎片亂飛。他從敵人的屍體中背回來十幾條子彈袋和一堆手榴彈。在他分這些彈藥的時候,發現又有六個人犧牲了。
高地出現了令人不安的寂靜。向公路上看,英軍的汽車還在那裡,汽車上坐滿了英軍士兵。由於這個高地在中國人手裡的緣故,英軍仍然無法逃跑。鄭起把乾糧袋中的最後一點乾糧給大家分了,然後等待著最後時刻的到來。英軍發起了最後一次進攻,六輛坦克參加了向高地上的衝擊,而步兵人數是前面數次進攻的幾倍。等到已經能把英國人的鋼盔看得很清楚了的時候,鄭起發出了開火的命令。
陣地上僅剩的七名中國士兵幾乎是同時站起來開槍了,並扔出手榴彈。鄭起一邊打一邊喊:“陣地是同志們用血換來的!不能讓敵人奪去!”英軍士兵已經擁上陣地,所有的中國士兵都端起了刺刀。
突然,鄭起跑向陣地上最高的地方,站在那裡,舉起了自己的小鋼號。他拼儘力氣,把這把軍號的最大音量吹了出來。突然出現的號聲令英國士兵疑惑了一下,然後他們立即轉身向後跑。正準備迎接死亡的中國士兵感到奇怪:就快佔領高地的敵人,聽見號聲,突然停止了射擊,大禍臨頭似地向下狂奔!在三四七團指揮所一直緊張地觀察這個高地動向的人也迷惑不解:這軍號聲是什麼意思?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鄭起一遍一遍地吹,吹得嘴唇出血,一直把敵人吹到公路上。公路上已經起了大火,英軍的汽車在三四七團主力的打擊下開始燃燒。
七連,以 幾乎全部傷亡的代價,在這個高地上守了整整一天一夜,終於等到了主力部隊,把英軍二十九旅的“皇家來複槍團”的一個營殲滅在這裡。
1951年冬天,鄭起榮立特等功。不久,志願軍總部又授予他“二級戰鬥英雄”稱號。他那把曾在陣前嚇退英國王牌軍的軍號,現被 軍事博物館收藏。如今鄭起老人已72歲,離休后在遼寧鞍山安度晚年。
維和先鋒
新華網馬里加奧11月13日電(記者張曼)2006年軍旅電視劇《士兵突擊》風靡全國,主人公許三多所在的“鋼七連”也為大眾所熟知,“不拋棄,不放棄”的連隊精神一時間成為最響亮的口號。記者日前在中國駐馬里加奧維和警衛分隊採訪時,發現分隊一中隊的官兵們就是來自傳說中的“鋼七連”。
據一中隊指導員 聶萬鵬介紹,他所在的“鋼七連”建於1933年,目前編製100人,其中28人5月隨第3批赴馬里維和警衛分隊來到加奧,為聯合國馬里多層面綜合穩定特派團(馬里穩定團)執行安全和保衛任務,包括保衛東戰區司令部和二級醫院的安全。
走入一中隊的一間6人宿舍,30平方米板房裡,最醒目的裝飾就是牆壁上“鋼鐵七連,維和先鋒”的紅色錦旗。“《士兵突擊》裡面的‘鋼七連’說的就是你們連嗎?”記者問道。
“對,‘ 鏖兵八旬鍛鋼鐵,英烈三千鑄連魂”就是我們七連,我們入連儀式時宣誓都是‘第3001名戰士’,《士兵突擊》里說的就是我們連。”
“‘不拋棄,不放棄’就是我們連的口號。連里測試5公里,我們是以最後一名連隊士兵的成績為全連成績,即便有掉隊的同志,我們抬也會把他抬到終點。”
“我們七連立功可多了,即便打到連隊剩最後1個人,也不會放棄……抗美援朝時我們擊敗過英國女王的綠老虎團‘來複槍團’,你知道嗎?”
說起“鋼七連”,官兵們無不情緒激昂,爭相向新華社記者介紹這支紅軍連隊的光輝歷史。
目前在馬里加奧維和的“七連兵”中,年紀最大的是30歲的老班長 周連軍。當兵12年,帶了10年新兵,現在七連9個作戰班裡8個班的班長都是他帶出來的兵。在“七連兵”眼裡,周連軍是像劇中 史今班長一樣的軍中之母。
今年3月,周連軍在山東老家休假籌辦婚禮,突然接到連長電話問他是否願意去維和,如果願意需要馬上歸隊。接電話時,周連軍正和已領完證的愛人拍婚紗照,剛拍完第一組,此前因為要執行任務,他已3次推遲婚期。
聶萬鵬說:“連隊當時考慮到這次任務特殊,官兵維和思想壓力大,周連軍在連隊威信高,還會做思想工作,他能去再適合不過。”
接到電話第二天,周連軍就歸隊集訓了。“我是老班長,如果我去,新兵熱情會高,不少新兵給我打電話,說我去他們就跟著去”。對年輕的士兵來說,有老大哥同去是顆定心丸。“當時覺得有人領著就去,反正有老大哥我就放心,”90后士兵 梁東笑著說。
帶領士兵們來維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溫是下飛機後面臨的第一項挑戰。“我以為非洲是大草原和動物世界呢,一下飛機熱浪都快把我撲倒了,”20歲的 於曉斌說,加奧的荒漠和高溫顯然和他對非洲的設想有些出入。
一中隊負責營地1號哨位,緊鄰N8公路,每人一天兩班崗,每班崗1小時10分鐘,六七月最熱時,地表溫度達六七十攝氏度,“把生雞蛋埋在沙里,四五分鐘后就悶熟了”。站崗時需要在防彈衣裡面加上冰袋服、繫上冰圍脖。
除卻高溫,在加奧維和還需要面對恐怖襲擊威脅、沙塵暴天氣、蚊蟲肆虐、不太合胃口的伙食、封閉的環境和對萬里之外家人的思念。老班長說話絮叨,講起帶兵的故事總是停不下來。“我不啰嗦怎麼行啊,這幫兵來維和,年紀小,離家遠,有時心裡有事,啰嗦才能做好思想工作啊”。
在老班長的啰嗦中,“七連兵”們總能得到安慰,保持良好情緒,全身投入工作。
“哨位前面,每一棟建築、每一塊磚什麼樣子,我都記得……市民禱告時間我們記得可准了,每次快到禱告,我們數1、2、3,禱告聲就響起來,一次都沒錯過,”丁永明笑著告訴記者。
7月,一中隊哨位前發現大量摩托車聚集,而且數量還在逐漸增加。值班的 丁永明馬上上報,接到指揮部指令,官兵迅速穿戴戰鬥裝具、領取武器彈藥,不到1分鐘就全員進入預定戰鬥位置。馬里穩定團東戰區安全官 伊德瑞薩現場感慨道:“中國警衛反應很迅速、分工很明確,情況處置也很專業,有你們的守衛,我們感到很放心。”
“鋼鐵連隊在抗美援朝第一次走出國門時就創造了戰爭史上的神話,作為後來人,我們的願望就是在連隊第二次走出國門時能把鋼鐵般過硬的作風展現給世界,”聶萬鵬說起七連時,情緒總會有點激動。
遠離祖國,遠離家人,在西非大漠里日復一日地站崗,“七連兵”們並沒有覺得單調。他們告訴記者:“用許三多的話說,我們在做有意義的事。站在哨位下,就能讓馬里人民、馬里穩定團安心,不愧對胳膊上的中國國旗和聯合國旗,這就夠了。”
明年5月,老班長 周連軍和他帶出來的“七連兵”們將完成維和任務回國歸隊,在家裡等待他的除了妻子,還將有一個4個月大的孩子,而他將作為一名四級軍士長繼續留在“鋼七連”,直到“被淘汰,不能再待了”。
中國赴馬里維和部隊傳遞中秋節寄語
圖1
圖1
圖2
圖2
圖3
9月18日,在馬里加奧,中國第三批赴馬里維和部隊警衛分隊上士張磊展示寫給父母的祝福語。中秋佳節之際,中國第三批赴馬里維和部隊警衛分隊官兵通過畫祝福漫畫、寫祝福話語、發祝福簡訊等方式,向國內的親人送去最誠摯的節日祝福。新華社發(韓立建攝)編輯
軍營“E時代”,傳統之樹這樣開新花
紅色連隊如何踏“浪”而行——瀋陽軍區某紅軍團“鋼鐵七連”運用網路弘揚優良傳統紀實
提起電視劇《士兵突擊》,大家一定對許三多所在的鋼七連印象深刻。作為一支戰功卓著、歷史厚重的英雄連隊,鋼七連的傳統和血性讓無數觀眾為之傾倒
作為電視劇中鋼七連的原型,瀋陽軍區某紅軍團“鋼鐵七連”同樣遠近聞名:戰爭年代,他們曾創造“一把小號退敵”的神話;和平時期,他們率先點燃全軍科技大練兵的星星之火;如今,七連官兵又遠赴西非,到馬里執行維和任務,踐行中國藍盔的神聖使命。
探訪七連,亮點很多。可記者發現,最吸引人的,還是他們巧用信息網路弘揚優良傳統的一個個新鮮故事。這些故事生動地回答了一個時代課題:在軍營踏入“E時代”的今天,作為一支傳統厚重的紅軍連隊,應該如何順應網路浪潮,讓優良傳統代代相傳?
銘記連隊歷史有了新方式——“指尖連史”每天開播
“連隊於1945年11月在錦州改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3師10旅29團3營10連……”如今,遠在馬里執行維和任務的七連官兵,每天都會收到這樣一條微信,這些微信來自他們建立的“指尖連史”微信群。從參加維和任務以來,“指尖連史”每天都發送兩到三條連史微信,引來維和官兵紛紛點贊轉載。
連史是連隊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學連史是弘揚連隊傳統的必修課。指導員郭彪告訴記者:“學習連隊厚重歷史,既是七連新兵入營的第一課,也是七連官兵的終身必修課。以往官兵大都靠翻書學習,現在大家愛好用微信。”
“隨著90后官兵成為連隊主體,熱衷上網閱讀的他們已經不願意通過坐在課堂里、鑽進榮譽室等傳統方式學習連史。”連黨支部認真調研后感到:官兵認知習慣變了,學習連史的方式也要跟著改變。他們決定通過微信、網頁等新方式傳播連史,讓大家學得進、記得住。就這樣,“指尖連史”微信群應運而生。
“1933年11月8日,我連在甘肅合水縣正式組建,番號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42師3團2連;1948年攻克義縣外圍堅固據點─吳家小廟,師授予我連“鋼鐵連隊”錦旗一面,王鳳江等八名同志榮記三大功……”記者翻閱“指尖連史”微信群的播發記錄發現,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到抗日戰爭時期,再到解放戰爭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連隊的大事要事都赫然在列。每一條連史播發后,都引來官兵在群里點贊、討論……
“這樣學習連史,既輕鬆又好記,深得官兵喜愛!”郭指導員告訴記者,為深化微信學連史的效果,他們還定期組織“憶紅軍歷史,做紅軍傳人”連史搶答活動、“我愛背連史”競賽活動等,在寓教於樂之中激發官兵學習熱情,鞏固學習成果。
培育鋼鐵傳人有了新途徑——網上建成“典型群像”
寫事迹、談體會、拍照片……前不久,剛剛奪得五公里越野第一名的下士王超忙得笑不攏嘴。他被連隊評為“旋風虎”,個人的事迹、照片和視頻將掛上連隊政工網“身邊小典型”專欄,全團甚至軍區官兵都能看到。
一幅幅生龍活虎的照片,一段段令人敬佩的事迹……記者登錄“身邊小典型”專欄看到,今年以來,七連在全團創破紀錄、崗位練兵質量排序等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的11名官兵,都被掛到網上進入專欄,構成了“典型群像”。
“在網上建立‘典型群像’,是我們對網路時代培育鋼鐵傳人深入思考後作出的決定。”見記者看得津津有味,團政治處主任賈哲介紹說:培育鋼鐵戰士是七連的特色,多年來連隊始終開展“龍虎榜”等活動,湧現出了一大批鋼鐵傳人。可今年初他們卻發現,相比進入“龍虎榜”,上網長大的青年官兵更看重自己是否在網上有人氣有名氣。
這讓連隊萌發了新想法:運用典型示範的方法培育英雄傳人,是連隊弘揚傳統的“育人篇”,為何不將優秀官兵掛到網上“火”起來“紅”起來,引領官兵比學趕超?在團黨委指導下,七連在政工網上建立“身邊小典型”專欄,定期發布符合鋼鐵傳人標準的官兵事迹、照片和視頻,激勵大家爭當鋼鐵傳人。開展“站排頭、爭第一”活動,評選周訓練之星、月小老虎士兵、季度猛虎班排,並將評選結果和個人事迹公布在網上;設立網上龍虎榜,配上人物簡介、彩色照片和訓練心得,讓龍虎榜在網上活起來動起來……郭指導員介紹說,一系列舉措有效激發官兵向“典型群像”看齊,練兵動力倍增。
記者在網上看到,截至目前,七連在網上發布周訓練之星347人次、月小老虎士兵76人次、季度猛虎班排9個次,極大激發了官兵訓練熱情。近年來,先後有17人在師團比武中創破記錄,15人被軍、師、團各級評為訓練標兵。
發揚軍事民主有了新平台——“小諸葛會”搬上論壇
足不出戶,就能和兄弟單位的訓練尖子一起探討訓練難題。
前不久,七連戰士黎世光在訓練中遇到難題:在強光條件下,機槍射擊總有虛光。他登陸團政工網“實戰前沿”論壇發布一條求助貼后,很快引來了一場網上討論攻關,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紛紛獻計。不到3天,兄弟連隊“神槍手四連”的3名戰友就想出了“安裝黑色的缺口虛光護罩”的主意,讓黎世光滿意而歸,留下了一段長長的笑臉符號。
“軍事民主是我們七連的光榮傳統,戰爭年代為連隊贏得‘智勇雙全’的錦旗。新時期如何將這一傳統發揚光大?”連長孫廣宇告訴記者,他們將“小諸葛會”搬上論壇,讓官兵通過網路集智攻關訓練難題,使軍事民主有了新平台。
網路的快捷便利、覆蓋面廣,將每名官兵連接到一起,使大家人人都有發言權、個個能出好主意。孫連長介紹說,眾人拾柴火焰高,通過網路召開“小諸葛會”,能夠彙集更多智慧力量,破解軍事訓練難題,同時也更好地發揚軍事民主。
“打靶成績提高緩慢,訓練進入瓶頸期,怎樣才能進一步提高射擊精度?”今年7月,創破紀錄活動中,下士丁錄智在論壇求助,很快引起官兵關注。經過反覆討論,一名老班長建議研製“步機槍射擊一練習縮小靶”,通過改善訓練器材提高訓練成績。按照這一建議,丁錄智研製出縮小靶,不僅提高了射擊精度,還奪得了步兵射擊課目第一名。
該連將“小諸葛會”搬上論壇,有效發揚軍事民主,集官兵之智破解了10餘個訓練難題,研製出20餘件訓練器材:冬季山地作戰中出現的戰術動作脫節、戰術通信不暢等問題,裝甲車夜間行軍指示燈、步機槍固定架……看到琳琅滿目的成果,記者不禁感嘆:“網上‘小諸葛’真多真厲害!”
以連隊為原型拍攝的電視劇《士兵突擊》
《士兵突擊》30集電視劇《士兵突擊》,改編自蘭曉龍小說《士兵突擊》,由著名導演康紅雷執導、蘭曉龍編劇,王寶強、陳思成、段奕宏、張譯、邢佳棟、張國強、李晨等主演,八一電影製片廠、北京華誼兄弟影視投資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本劇以軍事動作、青春勵志為題材,講述了一個農村出身的普通士兵許三多的成長曆程,不拋棄、不放棄,最終成為一名出色的偵察兵。該劇上映后引起熱烈反響,獲得第27屆飛天獎、第24屆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獎等多個獎項。2013年,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決定向全國青少年推薦100種優秀圖書、100部優秀影視片,《士兵突擊》等23部電視劇榜上有名。
新聞特寫:鋼鐵七連的入連儀式
圖1
鋼鐵七連
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