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奎鎬
閔奎鎬
同治十三年(1874年,高宗十一年)十一月,閔升鎬一家被炸彈炸死,閔妃打算將閔台鎬的獨子閔泳翊過繼給閔升鎬為後嗣。最終,高宗國王採納了閔奎鎬等人的主張,於光緒二年(1876年,高宗十三年)二月二日與日本簽訂《江華條約》,從此打開了朝鮮的國門。閔奎鎬獲得重用,於光緒四年(1878年,高宗十五年)拜相,被任命為議政府右議政。
目錄
閔奎鎬(朝鮮語:민규호,1836年—1878年),朝鮮王朝後期的外戚權臣。字景園,號黃史,賜號芝堂。本貫驪興,出生於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是閔致五之子。
閔奎鎬的家族驪興閔氏原本是朝鮮的名門望族,但到他這一代的時候家道已經中落了,因此他“少時家甚貧,常啜豆粥”。閔奎鎬於咸豐九年(1859年,朝鮮哲宗十年)參加科舉考試,獲增廣文科及第。他做了一些小官,到了同治五年(1866年,朝鮮高宗三年)家族中出了一位王妃——閔妃(明成皇后)以後,作為閔妃同族堂兄的閔奎鎬也隨之陞官,被破格擢升為吏曹參議,三年後又升為刑曹參判。
同治十二年(1873年,高宗十年),閔妃發動宮廷政變,逐出攝政者興宣大院君(高宗李熙的生父),從此驪興閔氏開始掌握政權。但因為閔氏政權並不穩固,而且閔升鎬、閔謙鎬和閔台鎬也作為閔妃集團的巨頭而排在前面,所以當時閔奎鎬還沒有飛黃騰達。同治十三年(1874年,高宗十一年)十一月,閔升鎬一家被炸彈炸死,閔妃打算將閔台鎬的獨子閔泳翊過繼給閔升鎬為後嗣。閔台鎬非常猶豫,他的堂弟閔奎鎬就建議道:“天意安可違?不如割愛以圖富貴!”
閔台鎬一下醒悟,便同意將自己的兒子過繼給閔升鎬作養子。這件事傳到閔妃耳朵里,於是閔妃對閔奎鎬非常重視,閔奎鎬也因此升任吏曹判書,隨即又兼任武衛都統使,掌管兵權,一時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外戚權貴。
閔妃集團執政前,大院君治下的朝鮮一直厲行鎖國政策,但閔奎鎬在當時一直是“開國論”的積極倡導者,他主張打開國門,與歐美國家和日本建交通商。為此,在他和領議政李裕元的主導下,羅織罪名將大院君的心腹、阻撓與日本建交的東萊倭學訓導安東晙處死,以向日本傳達“和親”之意。光緒元年(1875年,高宗十二年),日本製造了侵略朝鮮的“雲揚號事件”,次年初派7艘軍艦開赴朝鮮江華島,以“雲揚號事件”為借口強迫朝鮮打開國門,與之締約通商。閔奎鎬成為朝中的主和派,主張同意日本的要求,以此為契機打開門戶。最終,高宗國王採納了閔奎鎬等人的主張,於光緒二年(1876年,高宗十三年)二月二日與日本簽訂《江華條約》,從此打開了朝鮮的國門。閔奎鎬獲得重用,於光緒四年(1878年,高宗十五年)拜相,被任命為議政府右議政。但當時閔奎鎬已經病得很重了,幾天後就病死了,高宗賜謚號為“忠獻”。
閔奎鎬在當時是比較有爭議的人物。許多人將他作為外戚干政的代表而嗤之以鼻,認為他貪慕權力,“饒智數而剽悍輕薄”。也有人指出閔奎鎬是閔氏家族中難得的人才,為官也比較清廉,比如有一次高宗命令他賣外官,閔奎鎬認為出賣外官會使當地百姓受到更加沉重的盤剝,便出了很高的價格。但仍然有許多人買,因此閔奎鎬非常後悔。閔奎鎬死後,閔妃重用的閔姓外戚中再也找不到像他這樣有能力的高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