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貴

冶金部鞍山黑色冶金礦山設計院教授

張生徠貴,1944年10月生,遼寧省鞍山市人。張生貴長期從事礦業CAD軟體的開發與研製工作。

人物經歷


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1982年10月~1984年9月曾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進修計算機技術),同年在陝西洛南參加工作,1976年回鞍,歷任冶金部鞍山黑色冶金礦山設計院計算站技術員、工程師、計算站副站長、主任工程師、計算機室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任工程師。

研究方向


徠礦山地質、地形及測量驗收、地質資料庫。

主要貢獻


1989年開始,他又開發研製出“礦山地質、地形及測量驗收、地質資料庫”軟體,使礦山地質工程及測量驗收實現了計算機化。這是計算機在地質領域應用中的又一重大突破,該成果1993年被評為冶金部、遼寧省科技進步獎。1990年著手開發了“三角形地質模型軟體及計算機生成帶有汽車運輸系統的優化境界軟體”,使我國礦山計算機應用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993年,提前3年完成了國家“八五”攻關計劃,“深凹露天礦礦床模的建立”的課題。他先後解決了礦業軟體開發的10多項關鍵技術,為我國冶金礦山的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冶金戰線計算機軟體開發的帶頭人,被國內同行公認為計算機應用技術的知名專家。為實現礦山生產管理現代化,推動微機在礦山生產中的應用,他又開發了生產礦山編製年度、季度和月生產計劃應用軟體,解決了數字化儀器與高級語言介面這一關鍵問題,實現了在數字化板上用點菜單的方式直接編製采剝計劃,提高數倍功效。這是礦業、計算機軟體編製中的又一次突破,使我國大型冶金露天礦在“七五”期間實現了微機管理,達到了80年代初的國際水平。

獲獎記錄


張生貴曾多次被評為鞍山市勞動模範、特等勞動模範、專業技術撥尖人才、優秀科技工作者,遼寧省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冶金系統勞動模範,榮獲國家教委和人事部“有突出貢獻的歸國留學人才”獎牌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5年底研製成功並經冶金部鑒定具有國際水平的“礦山采剝計劃微機CAD軟體”,在13個大型礦山應用,該軟體1986年獲全國冶金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1989年國家級全國工程設計計算機軟體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