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學生體育聯合會
1972年成立於奧地利的組織
國際中學生體聯是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總會的成員,是國際奧委會承認的國際體育組織,是一個獨立的綜合性國際體育組織,國際中學生體聯的宗旨是促進中學體育運動的發展,鼓勵建立全國性的學校體育組織,並保持其獨立性;組織和協調國際中學生賽事;在各國中學生體育組織間建立密切聯繫;與其他國際體育組織及目標相似的國際機構合作;不帶政治、宗教或種族偏見地追求自己的目標。
國際中學生體育聯合會(International Schoolsport Federation, ISF)
國際中學生體育聯合會Logo
國際中學生體聯的宗旨是:促進各國所有中學生體育、智育、德育的發展,並致力於建立各個學校之間的密切聯繫和其他國際體育組織的合作反對任何政治宗教和種族歧視。國際中學生體聯最高權力機構是代表大會,每兩年召開 1次。由代表大會選舉執委會,執委會由11人組成,每年召開 2次會議,國際中學生體聯的日常工作由執委會負責。現任主席A.拉姆斯(比利時);秘書長N.巴耶爾(法國)。
國際中學生體聯每兩年舉行 1次運動會(偶數年)比賽項目有:田徑、游泳、體操。1980年執委會會議決定以後每4年舉行1次運動會。另外,國際中學生體聯還組織足球、手球、籃球、排球、體操、滑雪、田徑、越野跑等單項國際比賽。
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於1974年被接納為會員。1978年中國當選為國際中學生體聯執委。1974 年、1978 年、1980年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分別派出代表隊參加了第 1屆、第3屆和第4屆世界中學生運動會,共獲 52 枚金牌。在1981年世界中學生籃球錦標賽中,中國中學生男女籃球隊都獲得冠軍。
在國際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為越來越多的運動項目如手球(1963年始)、排球(1969年始)、足球(1970年始)、籃球(1971年始)等舉辦了國際中學生比賽。這需要一個國際組織來進行協調與管理。1971年秋季,奧地利教育與藝術部召集歐洲22個國家,成立了歐洲中學生體育聯合會。在此基礎上,1972年6月4日國際中學生體育聯合會在盧森堡成立。其成員現已遍及五大洲。聯合會的工作用語為德語、法語和英語。國際中學生體育聯合會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總部設在奧地利的維也納。
在中國
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於1974年被接納為會員。 1978年中國當選為國際中學生體聯執委。1974年、1978 年、1980年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分別派出代表隊參加了第1屆、第3屆和第4屆世界中學生運動會,共獲得52枚金牌。在1981年世界中學生籃球錦標賽中,中國中學生男女籃球隊都獲得冠軍。中國現為該聯合會的亞洲協作主席。
該組織在一個國家只接納一名會員。
國際中學生體聯的最高權力機構是代表大會,每兩年召開一次,大會的決定是最終決定。每個正式會員有1票表決權。大會閉會期間,由執委會行使職權。執委會由聯合會主席、5名協作主席(五大洲各1人)、4名副主席、秘書長、執行主任(由執委會任命)、司庫、4名委員、行政主任(僅起諮詢作用)及各項目技術委員會主任(僅起諮詢作用)組成。現任主席是法國的布容(Jean Louis Boujon)。
聯合會設有以下項目的技術委員會:田徑、籃球、足球、中學生運動會、手球、滑雪、游泳、乒乓球、排球。
該組織最重要的賽事是世界中學生運動會,比賽項目為田徑、游泳、體操、韻律操等個人項目,1990年前每兩年舉辦一屆,1990年後每4年一屆。此外還舉辦足球、手球、籃球、排球、越野跑、滑雪等項目的比賽,集體項目的參賽者須來自同一所學校。
歐洲中學生運動會和太平洋中學生運動會也採用國際中學生體聯的比賽計劃。國際中學生體聯的比賽突出體育運動的教育功能,由教師監督並有許多文化活動。該組織還組織一些學術研討活動,如1980年召開首屆研討會,討論了該聯合會的指導思想;1984年討論了在該聯合會舉辦的體育比賽中建立各種人際關係的可能性;1985年討論了如何加強學校體育與俱樂部體育以及該聯合會與其他國際組織的關係;1986年探討了如何為學校體育開發經濟來源,以解決其會員中普遍存在的經費不足的難題;1992年討論了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