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髫漁

羅髫漁

羅髫漁(1902~1988),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10月24日生於古宋縣瀘衛城(今興文縣中城鎮)。

人物成長


羅髫漁在古宋高等小學畢業后赴成都求學,受“五四”新文化思想影響,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民國12年(1923年)考入上海大學社會科學系學習,受到無產階級先驅者惲代英、瞿秋白、鄧中夏的教誨,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民國14年(1925年)積極參加“五卅”反帝運動,1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翌年,在廣州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被黨派往廣州黃埔軍校作政治教官。后參加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組織處長、十一軍政治部代主任。
大革命失敗后,羅髫漁到達上海從事黨的地下鬥爭,先後任滬中區組織委員、中央交通員、“蜀道通訊社”總編、“青年學社”黨團書記、上海印刷總工會黨團書記等職。民國20年(1931年)被捕入獄,先後關押在上海瀘灣巡捕房、馬期南路監獄、安徽蕪湖、安慶監獄。在獄中經受嚴峻考驗,堅貞不屈,英勇地和敵人作鬥爭,直到民國24年(1935年)2月方得出獄。
羅髫漁在獄中和出獄后,從事寫作、翻譯,撰有《世界文化史講話》(署名陳和山)譯有《德國史》等書,出獄後轉至香港任《天文台政治評論報》主編。民國26年(1937年)經南方局工委恢復組織關係,在香港從事左翼進步文化和抗日統戰工作。
民國27年(1938年)2月經黨組織派遣到武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從事抗日宣傳,民國29年(1940年)任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員會秘書兼少將設計委員。民國34年任四川大學教授,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積極從事軍事策反,於民國38年9月參加組織中共四川省臨時工作委員會,策動成都和平解放。

曾任職務


解放后羅任四川大學校管委會副主任、川西行政公署委員兼新聞出版處處長、西南區中蘇友好協會總幹事。1953年4月調北京中蘇友好協會工作,歷任人民大學教授、《教學與研究》總編、中國語言文學系第二主任、清史研究小組副組長等職務。“文化大革命”期間,羅髫漁遭殘酷迫害,但始終堅持原則,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粉碎“四人幫”后,出任清史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又曾任全國第四、五、六屆政協委員。
羅髫漁於1988年1月30日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