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門

郄門

郄門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於《針灸甲乙經》,位於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現代常用於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癔病、消化道出血等病症,直刺0.5~1寸。

簡介


● Xìmén PC4
● 來源:《針灸甲乙經》
● 別名:掌后
● 歸經:手厥陰心包經
● 功效:清心理氣,寬胸止咳,寧心安神,清營止血
● 屬性:郄穴

穴名釋義


● 郄,通隙,孔隙;門,指門戶。本穴乃心包經經氣出入的門戶,又因位於掌后5寸,兩筋相夾,分肉之間,即橈骨與尺骨之間隙處,狀如門戶,故名。

取穴


精準取穴

● 在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5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簡便取穴

● 微握拳屈腕,肘橫紋(平肘尖)與腕掌(背)側橫紋中點處,向腕橫紋量取1橫指,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即為此穴。
本穴的精準取穴使用了骨度分寸的方法,其中,肘橫紋(平肘尖)至腕掌(背)側橫紋為12直寸。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簡便取穴中的1橫指即“1寸”,可採用指寸定位法中的拇指同身寸比量取穴,伸直拇指,拇指指骨關節橫紋兩端之間的距離作為1寸。需要說明的是,指寸定位法在應用時較為便利,但取穴的準確性稍差,且操作時應以被取穴者自己的手為準。由於每個人的高矮、胖瘦與手的比例不完全成比例,因此,指寸定位法必須在骨度分寸的基礎上運用,而不能以指寸全部量取全身各部,否則長短失度。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指淺屈肌,指深屈肌。
● 淺層有前臂內、外側皮神經和前臂正中靜脈分佈;深層有正中神經干及其伴行的正中動脈經過,並有骨間前神經,骨間前動脈分佈。

主治


● 心胸疾病,例如心痛,心煩,心悸,胸痛,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心絞痛,胸膜炎,膈肌痙攣。
● 血證,例如咳血,嘔血。
● 癲癇,肘臂痛,疔瘡,胃痛。

操作


治療操作

● 斜刺或者平刺0.5~1寸;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用拇指指腹按揉郄門,以局部酸脹或有麻脹感向指端放散為佳,每次1~3分鐘。
● 灸法:艾條灸5~10分鐘。

古籍摘要


● 《針灸甲乙經·卷九》:心痛,衄,噦,嘔血,驚恐畏人,神氣不足,郄門主之。

常用配伍


● 配大陵、曲澤、內關,治心胸痛。
● 配尺澤、肺俞,治咳血。
● 配心俞、神門,治心悸、心絞痛。
● 配膈俞,治胸痛,膈肌痙攣。
● 配大陵,治嘔血、咳血。

參考文獻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郭長青。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大圖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
● [3] 劉乃剛。精準取穴不出錯. 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