豸
漢語漢字
豸(拼音:zhì)始見於商代甲骨文。“豸”本指長脊獸,如貓、虎之類,引申為無腳的蟲,體多長,如蚯蚓之類。又有豸豸,指獸背隆長的樣子;通“解”,有解決之意;另參見“獬”;在連城冠豸山中(該山位於福建龍岩連城縣境內一處4A級景區)讀zhài。
演變過程如下圖: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圖
讀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zhì | 名詞 | 本指長脊獸,引申為無腳的蟲。 | legless insects | 《爾雅》:“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 魯迅《阿Q正傳》:“‘我是蟲豸,行了吧。’小D對阿Q說。” | 蟲豸 |
獸背隆長的樣子。 | arched back | 《說文解字·豸部》:“豸,獸長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殺形。” | 豸豸 | ||
獬豸,古代傳說中的異獸(一說獨角獸),能辯是非曲直。 | a legendary beast | 施耐庵《水滸傳》:“坐下馬如同獬豸,狼牙棒密嵌動銅釘。” | 獬豸 | ||
動詞 | 通“解”,解決。 | solve | 《左傳》:“使子逞其志,庶有豸乎。” | ||
zhài | 名詞 | 通“廌”,傳說中的神獸 | a legendary beast | 冠豸山 |
《唐韻》池爾切《集韻》《韻會》丈尒切,音坁。《爾雅·釋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集韻》亦作。
又《說文》獸長,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殺形。《注》徐鍇曰:豸豸,背隆長貌。
又解也。《左傳·宣十七年》使卻子逞其志,庶有豸乎。《注》豸,解也。
又《史記·司馬相如傳》陂池貏豸。《文選·李善注》貏豸,漸平貌。
又嫋娜也。《張衡·西京賦》增嬋娟以跐豸。《注》跐豸,姿狀嫋娜也。
又《正韻》丈幾切,音跱。義同。
又《廣韻》宅買切《集韻》《韻會》丈蟹切,音。與廌通。《史記·司馬相如傳》弄解豸。《後漢·輿服志》法冠,或謂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別曲直,故以為冠。《佩觿集》蟲豸之豸為獬廌。《廣韻》同。
獸長,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殺形。凡豸之屬皆從豸。池爾切。司殺讀若伺候之伺。
說文解字注
(豸)獸長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殺形。緫言其義其形。故不更言象形也。或曰此下當有象形二字。司今之伺字。許書無伺。凡獸慾有所伺殺、則行步詳宷。其脊若加長。豸豸然、長皃。文象其形也。周禮射人。以狸步張三侯。注云。狸、善搏者也。行則止而儗度焉。其發必。是以量矦道法之也。許言獸者、謂凡殺物之獸也。釋蟲曰。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按凡無足之蟲體多長。如蛇蚓之類。正長脊義之引伸也。上林賦曰。陂池貏豸。卽子虛賦之罷池陂陀。西京賦曰。增嬋娟以此豸。按貏豸謂迆邐之長。此豸謂婀娜之長。亦皆長義之引伸。古多叚豸爲解廌之廌。以二字古同音也。廌與解古音同部。是以廌訓解。方言曰。廌、解也。左傳。庶有豸乎。釋文作廌。引方言廌、解也。正義作豸。引方言豸、解也。今本釋文廌譌爲鳩。今本方言廌譌爲瘛。音胡計切。葢古書之難讀如此。池爾切。十六部。凡豸之屬皆從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