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位於天津市河西區越秀路與平江道交口的文化中心,是展示中國古代藝術及天津城市發展歷史的大型藝術歷史類綜合性博物。天津博物館是由二十世紀天津文博、社教、美術、博覽四個系列的館、院彙集而成。2004年由原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和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合併組建,其前身為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

天津博物館的館藏特色是中國歷代藝術品和近現代歷史文獻、地方史料並重,截止至2014年末,有古代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玉器、璽印、文房用具、甲骨、貨幣、郵票、敦煌遺書、竹木牙角器、地方民間工藝及近代歷史文獻等各類藏品近20萬件,圖書資料20萬冊。

2007年底對外免費開放,2008年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是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8年10月11日,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館藏珍寶


玉器
● 清末翡翠纏枝菊花紋環耳扁蓋瓶
此瓶由一塊大的翡翠料拋開製成一對,高42.8厘米,口徑9.6×5.4厘米。淡翠綠色,間少許淡粉色,色澤均勻柔和,美麗晶瑩。蓋有桃形鈕,蓋身及瓶兩側鏤雕纏枝菊花紋,頸肩鏤空花耳上各套一活環,瓶身光素,拋光勻細,橢圓圈足,足下附座,上陰線刻獸面紋。尤其是對花、葉紋飾採用鏤雕技法,雕琢更為精細,頗具阿拉伯地域風格。 
翡翠以其深穩凝重、變幻莫測的翠綠色和溫潤柔美的特性受到舉國上下的喜愛,特別是以慈禧為代表的統治階層的青睞,傳說慈禧寧要翡翠飾物而不要金剛石頭飾貢品,官員們則投其所好,選上等的翡翠進奉,以求名利,因此翡翠又有“皇家玉”、“玉王”之稱。
● 清尚均雕壽山石彌勒像
清(1644-1911)
高6.6厘米底寬9.58厘米 
壽山石為中國名石,因產於福建省福州市壽山一帶而得名。壽山石“質地脂潤,柔而易攻”,早在南朝時期,壽山石便被當作較為珍貴的雕刻用材料。 
天津博物館藏尚均雕壽山石彌勒像,通高6.6厘米,寬9.9厘米,實屬傳世尚均雕刻名品。彌勒盤坐,面目祥和,體態敦厚,左手伏膝,右手挽串珠,頭部刻有細細的頭髮,服飾上亦有龍鳳及勾蓮紋。作者最大限度地把握住了人物體態及容顏的特點,衣服上的紋飾則運用較為細膩的線條,刀刀清晰,密而不亂,正所謂“運刀如運筆”。背部陰刻隸書“尚均”款,是彌足珍貴的壽山石雕作品。
瓷器
● 清乾隆款琺琅彩胭脂紫軋花地寶相花紋瓶(一對)
清乾隆(1736—1795)
高25厘米口徑6.7厘米底徑6.5厘米
琺琅彩瓷的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琅”,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琺琅彩瓷創燒於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其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靚麗,畫工精緻。 
三代琺琅彩瓷的發展有各自的時代特點。康熙時候的琺琅彩繪大都仿照銅胎畫琺琅時的色彩圖案。施色勻凈是康熙琺琅彩的最大特點;雍正初年時琺琅彩繪變化不大,構圖仍是呆板的對稱,但寫生畫開始多了起來,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紅、黃、藍、白等色;乾隆琺琅彩繪受西洋畫影響很大。色彩特點是:杏黃細膩而泛紅,藍色鮮艷,胭脂紅色濃而透明。 
天津博物館藏的一對清乾隆款琺琅彩胭脂紫軋花地寶相花紋瓶,非常典型。高25厘米、口徑6.7厘米、底徑6.5厘米。這對勾連瓶,撇口,長頸,長圓腹,假圈足。頸部藍色地,硃紅色條狀圖案,作螺旋狀繞頸一周。腹部胭脂紫地,錐剔出鳳草紋,黃地開光繪三組寶相花紋,色彩光亮油潤。瓶里及底均施淡綠釉,釉表呈現折光不強的皺紋,口、肩部描金彩,底中心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紅色方款。此瓶富麗堂皇,採用軋道工藝裝飾手法,體現了清乾隆崇尚華貴艷麗的審美風尚。
● 明萬曆漳州窯紅綠彩羅經文盤
明萬曆(1573—1620)
高8厘米口徑39厘米足徑18厘米 
明代是中國瓷器對外輸出的重要時期,明初鄭和七次下西洋,將中國的大量青瓷和青花瓷帶到許多國家和地區。到了明中期,隨著中國民間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瓷器的對外輸出也逐漸擴大,除了景德鎮的各類瓷器外,華南地區的一些民間瓷窯也生產出一批用於外銷的瓷器產品。 
天津博物館收藏了一件明代紅綠彩羅經文盤就是當時漳州窯生產的一種外銷瓷器。此盤高8厘米、口徑39厘米、足徑18厘米,侈口、斜壁、圈足、外底無釉呈硃砂色。口沿一周紅彩籬格紋,盤內心正中用紅彩畫雙圈,內環書簡式羅經文二十五個字(即干支八卦),中心書寫“天下一”三字,寓意著船舶之所在地為天地正中,以此來寄託平安、祈求吉祥的願望。盤內壁繪五組紅彩卷枝花紋,間隔處繪五組綠彩浪花鯉魚跳躍,構圖主體鮮明,色彩明快華麗。
書畫
● 清無款萬笏朝天圖卷
清(1644—1911)
絹本設色
縱56.3厘米橫1706.7厘米
《萬笏朝天圖》卷,生動細緻地描繪了乾隆南巡至蘇州,官員百姓接駕的場景,可讓二百多年後的我們對這一盛事有了更為直觀的印象。為了完整展示這幅瑰麗的長卷,天津博物館在《耀世奇珍》展廳中特置專櫃將17米巨制完全展開,將其全貌第一次完整呈現於廣大觀眾面前。 
清無款《萬笏朝天圖》卷,為磁青絹地金碧山水人物畫長卷,卷高56.3厘米,卷長則有17米多。卷首鈐有“宣統御覽之寶”印璽,為清宮舊藏。“萬笏朝天”本是形容蘇州天平山筆架峰群石林立,狀似群臣朝覲天子時所持的笏板,在這裡則是將地方官民迎接聖駕的場面冠以此語,語意雙關。畫面由蘇州城郊開始,以城西天平山為中心展開,連接支硎山、靈岩山一帶的名勝古剎。觀音院、放鶴亭、聽雪閣、高義園、白雲泉等著名景觀歷歷在目,描繪準確而細緻。畫卷色彩富麗,氣勢恢宏,將蘇州城的山川景緻、市井風俗和官民盛大的迎接乾隆皇帝御駕的場景栩栩如生的再現於17米的長卷之上。 
圖畫重點描繪靈岩山、天平山一帶,地方文武官員身著朝服與耆老、縉紳在空曠處排列跪伏,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則穿黃布或黃絹外褂,手執高香跪接御駕的場景。南巡的主角乾隆皇帝本人的形象在圖中並未直接出現,而是以茂密的林木掩映中微露一角的杏黃傘蓋代替,有學者研究認為這種繪畫方式可能與本圖作為南巡補記或前期路線準備的彙報進呈本有關。本圖的作者已無從考證,在卷尾的署款我們可見“恩給知府職銜臣范瑤恭進。”范瑤為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後裔,世居蘇州,曾任大同知府,正是他組織畫士將乾隆南巡蘇州的場面描繪出來的。
● 宋趙孟堅水仙圖卷
趙孟堅(1199—約1267),字子固,號彝齋居士,浙江海鹽人。宋朝宗室。善畫梅、竹、蘭、石,畫法揚無咎。尤善畫白描水仙,用筆爽利流暢,風格淡雅。 
天津博物館藏趙孟堅《水仙圖》卷為紙本,縱25.6厘米,橫675厘米。全卷以白描(中國畫的一種繪畫形式,是用毛筆墨線勾描輪廓)線勾為主,以細長流利而勻凈勁秀的線描勾勒花葉,用淡墨暈染出陰陽向背,同時也反映出作者超然脫俗的清高氣節。 
《水仙圖》卷原無題款,僅在畫尾上角鈐一朱文方印“彝齋”。包首有乾隆行書題籤“趙孟堅白描水仙真跡”。卷首趙孟堅自題書法水平不高,是後人作偽妄加的。拖尾有元代潘純題詩,但元代張楧、劉笏、張伯淳三人題跋,乃是從《趙子固水仙圖並題長卷》移錄的。此卷“用筆尖細、流利,坡草尤極飄灑飛舞,從畫筆以至紙質、墨氣來看,確是宋人真跡無疑。”趙孟堅的傳世作品不多,天津博物館藏《水仙圖》卷保存完好,是研究趙孟堅筆墨風格的重要資料。 
此卷曾經明代項希憲、杜瓊收藏,后入藏清內府。《式古堂書畫匯考》、《石渠寶笈》有著錄。解放后入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現天津博物館)。
硯台
● 明硃砂荷魚澄泥硯
明(1368—1644)
長24厘米寬15.4厘米高2.2厘米
天津博物館“耀世奇珍”館藏精品展中陳列有一方“明代荷魚硃砂澄泥硯”,在燒造工藝和雕琢構思上皆有獨到之處。此硯作魚形硯身,呈硃紅色。硯背襯以荷葉,荷葉及魚周於燒制前均著黑色,是極為稀見的古代文房藝術精品。 
硯作魚形,與“余”諧音,荷魚相配,寓意連年有餘,吉祥富貴。硯背上方隸書:“給諫公賞”;中間另刻楷書小字銘:“離塵垢伴文人腹中書滿同上龍門。”落款“宋開蕤”;下方刻有銘文兩行:“初頤園大司馬贈宋開萊藏”。 
此外,硯台盒蓋之上亦刻銘文曰:“澄泥荷魚研初頤園家舊物,河間吳棠湖購得收藏”。可知該硯后被清末書畫家、收藏家吳潯源先生收藏。1954年,明代荷魚硃砂澄泥硯由天津著名文物收藏家徐世章先生的親屬捐獻給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 明顧從義摹刻石鼓文硯
明(1368—1644)
直徑18厘米高10厘米 
此硯石質蒼黑純凈,石鼓形。直徑18厘米,厚10厘米。硯面開月牙形水池及弧形硯堂,水池之上有“內府之寶”方印,印兩側各一篇顧從義摹刻的“石鼓文”。硯底中部縱開長方形凹面,內書“石鼓”、“子子孫孫用之永保”、“東海顧從義摹勒上石”,凹面兩側亦分刻兩篇“石鼓文”,凹面之上刻有朱善旂題銘,表明他於道光辛丑(1841)年重資從曹紹橚處購得此硯並珍藏。硯體一周摹刻六篇“石鼓文”。
硯盒製造亦考究,紫檀木質,形狀亦仿石鼓。盒蓋一周雕刻花卉紋飾,中間鑲嵌白玉螭紋裝飾。盒身一周刻程瑤田《石鼓硯記》及孫效曾題詩。 
顧從義(1523—1588),字汝和,號研山,上海人。官中書舍人,大理寺評事。他學識淵博,工書法、善繪畫。因得賜宮中之物石鼓硯石,即在其上摹刻石鼓文,便成今日所見之硯。為此硯作記、題詩的程瑤田(1725—1814)是清代著名學者、徽派樸學代表人物之一;孫效曾是清乾隆年間進士,善書法。這些題記、詩文更為此硯增加了文化意趣。
印璽
● 清祺皇貴太妃之寶銀璽
清宣統(1909-1911)
長12.7厘米寬12.7厘米高10厘米
銀質,鈕為一蹲曲的龍形,龍體刻畫精細,龍形威武莊嚴。印面呈正方形,鐫陽文滿、漢兩種文體的篆書“祺皇貴太妃之寶”七字。龍鈕印是尊貴的象徵,只有皇親國戚才能使用,此印即是清朝皇族用印。 
印文中所及祺皇貴太妃原本是清咸豐皇帝的端恪皇貴妃,佟佳氏,系滿洲鑲黃旗頭等侍衛裕祥之女。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十月二十四日出生,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三月二十五日,納入宮中,侍奉咸豐帝。佟佳氏並非通過八旗選秀進入皇宮,而是直接由母家接入皇宮,在清朝可說是唯一的特例。端恪皇貴妃是咸豐皇帝所有后妃中最後去世的,是清朝唯一一位歷經五朝的后妃,亦是定陵妃園寢最後一個入葬的妃嬪,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此印系清宣統皇帝為皇祖重製玉冊,改鐫玉寶時所制的銀印。清王朝滅亡后,宣統皇帝溥儀曾在天津靜園居留過一段時日,他帶出宮中的各種文物很多都留在了天津,此方印也在其中。從印文和鈕制看,這枚太妃印反映了清王朝的后妃用印製度,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是研究清朝歷史的重要物證。此印是天津博物館收藏的唯一一方清朝後妃用印,它體積大,鐫工細緻,是非常難得的珍品。
● 戰國長於君相室鉨玉璽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長3.3厘米寬3.3厘米高1.1厘米 
白玉質,覆斗鈕。文字鐫刻精美,為白文“長於君相室鉨”六字。此璽為一枚戰國時期的官璽,長於君是人名,相室是職官名。人名與職官名連署,在古璽中非常少見,極為珍稀。周叔弢先生捐贈。
青銅器
● 戰國楚王盦悍鼎
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通高53厘米口徑45.5厘米腹圍148厘米 
鼎,是殷周青銅器中數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類,它既是炊器、盛食器,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此外,如人們耳熟能詳的《左傳》宣公三年記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故事,表明鼎也被作為王權的象徵。
天津博物館館藏戰國楚王鼎通高53厘米,口徑45.5厘米,腹圍148厘米。該鼎附耳,直腹,獸蹄形足,並附蓋,蓋上有環和三個變形的鳥狀鈕,共有銘文六十字,分佈在鼎蓋內、口沿、腹部等處。銘文記載了楚幽王為慶賀勝利用繳獲的兵器鑄成此鼎的經過並用於祭祀的史實。楚幽王,熊(寫作盦)姓,名悍(即忎),公元前237—228年在位。
楚王鼎出土於安徽壽縣朱家集(今屬長豐縣)李三孤堆。李三孤堆是傳說中的楚王陵所在。1933年,安徽大水,李三孤堆墳塋被打開,出土文物中以青銅禮器居多。壽縣銅器,是楚國器物的第一次大規模出土,震撼了中國文化界,同時也使各地文物商販雲集,地方官紳強取豪奪。當時的政府聞訊將繳獲的七百餘件文物封存於縣教育局,后移交省圖書館,解放后入藏安徽省博物館。另有一些文物流散各地,其中楚王鼎、豆、簋、勺、簠等十件銅器流至天津寶楚齋李氏,后入藏天津博物館。 
楚王鼎就是這批楚器中形體較大、銘文較多的一件重要文物,被譽為“南北楚器之冠”。同一形制、相同大小、銘文一樣的楚王鼎同時鑄造了兩件,另一件保存在國家博物館。
● 秦旬邑權
秦(公元前221-前207)
高6.5厘米口徑8.3厘米底徑9.5厘米 
八角稜體,正視截面呈梯形,中空,器頂口有一長方形橫樑。橫樑左右兩側有陽文篆書“旬邑”,權體八面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詔書。詔書書體為小篆,古樸勁健,兩詔銘文在秦權中較少見。 
旬邑為地名,在陝西省。此權是秦始皇統一全國衡制,由政府頒發的標準衡器。
歷史文物
文物介紹圖例
青玉龍形玦
年代: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尺寸:直徑4.6厘米,厚0.6厘米
器物描述:灰青色玉質,器的表面有硃砂。上唇勾翹,張口露齒,“臣”字眼形,角緊貼頸項,邊緣出脊齒。紋飾完全用陰線刻雙鉤技法,刀法剛勁,屬商代晚期的玉龍精品之作。商代玉器表面常有塗硃砂者,說明這種玉器原是商王戚貴族所享用。這種規律性的工藝方法,在鑒定古玉上很有意義。
商 青玉龍形玦
商 青玉龍形玦
墨玉蒲紋獸面紋璧
年代: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
尺寸:直徑25.3厘米,厚10.2厘米
西漢 墨玉蒲紋獸面紋璧
西漢 墨玉蒲紋獸面紋璧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黃玉豬龍形珮
年代:距今約6000-5000年
尺寸:高14.1厘米,寬10.4厘米
器物描述:龍,是古人心目中的神物。中國人素有崇龍信龍的文化傳統,故稱為龍的傳人。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國家的象徵和傳統文化的脊樑。在封建社會,龍又比作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帝王。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據此可知,那時人們認為龍滿身有鱗,能伸能縮,能粗能細,能夠在不同季節上天入水,古人對龍的本領充滿了種種的神秘感。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黃玉豬龍形珮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黃玉豬龍形珮
黃玉雲紋龍首四耳瓶
年代:清乾隆(1736—1795)
尺寸:高18.5厘米,寬9.1厘米,口徑5.3厘米
器物描述:清朝制玉在繼承明代玉器的基礎上,有極好的發展和創新,特別是乾隆時期玉器製作已成鼎盛之勢。清代玉器選材廣泛,除用白玉、青玉、黃玉、碧玉、墨玉外,兼用翡翠、瑪瑙、水晶、珊瑚、琥珀、碧璽等雕琢玉器,這些質色多異、造型別緻的裝飾品給人以絢麗多彩的感受。
清 黃玉雲紋龍首四耳瓶
清 黃玉雲紋龍首四耳瓶
白玉雲紋卮
年代:宋(960—1279)
尺寸:高11.2厘米,口徑5.1厘米,寬7.1厘米,足徑4厘米
宋 白玉雲紋卮
宋 白玉雲紋卮
青玉谷紋雙螭璧
年代: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尺寸:高15.7厘米,直徑13.9厘米,厚4厘米
器物描述:玉質呈青色,多處有黑褐色沁斑。出廓部採用鏤雕技法,雙螭螭首相對,伏於璧上,中間以一尖狀物相隔。螭圓眼、耷耳、獨角,身以細陰線雕琢的圓圈紋及毛紋飾鱗毛,螭身造型捲曲繁複,線條靈活優美。玉璧表面飾乳釘紋,每個乳釘琢磨得規整統一,其地子打磨平整光滑,極顯工匠完美的雕琢技藝和高超的治玉水準。
漢 青玉谷紋雙螭璧
漢 青玉谷紋雙螭璧
白玉剛卯嚴卯
年代: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
尺寸:長2.2厘米,寬0.9厘米
西漢 白玉剛卯嚴卯
西漢 白玉剛卯嚴卯
青銅器
太保鼎
年代: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
尺寸:通高57.6厘米,口長35.8厘米,寬22.8厘米
器物描述:清咸豐年間(一說道光年間),曾在山東壽張縣梁山出土七件青銅器。它們是小臣犀尊、太保簋、大史卣、太保鼎等。這些商周青銅器,器型莊嚴厚重,紋飾華麗繁縟,是商周青銅器的典型代表,被譽為“梁山七器”。一時間,學者們研究著錄,收藏家們爭相收藏,成為清末民初金石學界的頭等大事。目前收藏於天津博物館的西周太保鼎,是唯一一件收藏在國內博物館的“梁山七器”。
西周 太保鼎
西周 太保鼎
幾何紋豆
年代:戰國二級
尺寸:口徑17.4厘米高18.9厘米器高12.7厘米蓋高7.9厘米
器物描述:蓋與豆盤扣合呈扁球形,蓋上有類似喇叭形的圓形捉手,可倒置以盛物。豆盤兩側置環形耳,下承短柄圈足。捉手內一周三角雲紋。口沿處與盤身飾有三角雲紋與菱形幾何紋,圈足上飾有蟠螭紋。
幾何紋豆
幾何紋豆
蟠虺紋鍾
年代:春秋二級
尺寸:通高48.4厘米口橫26厘米甬鍾,系編鐘之一
器物描述:器身布滿突出的枚。甬部、舞部及篆間飾有蟠虺紋,鼓部飾獸面紋。紋飾細緻繁縟,具有典型的春秋時期甬鐘的特徵。
蟠虺紋鍾
蟠虺紋鍾
鄭子石鼎
年代:春秋三級
尺寸:高25.8厘米口徑29.1厘米
器物描述:侈口,圓腹,腹部圓鼓,略呈半球形,下承三條蹄足。上腹部有對稱的二立耳。腹部以一周突棱分為兩部分,口沿下飾竊曲紋,下腹部飾鱗紋。器內壁鑄銘文“鄭子石作鼎子子孫孫永寶用”十二字。
鄭子石鼎
鄭子石鼎
嬴霝德壺
年代:西周一級
尺寸:高44.6厘米口徑14.5厘米
器物描述:此壺為長頸橢方形,壺蓋較高,蓋頂作圈足狀,蓋腹壁直深,倒置可做杯用。頸部有雙貫耳,下腹部垂大,圈足高而外撇。壺通體飾有紋飾,蓋口沿、頸部均飾有鳳鳥紋飾帶,腹部飾以十字界欄,將器腹外分為八區,每區內無紋飾,界欄交匯處有浮雕的三角錐形紋飾,器蓋內與口沿處皆鑄有銘文“嬴霝德作執壺”六字。
嬴霝德壺
嬴霝德壺
百乳雷紋簋
年代:商代二級
尺寸:高14.8厘米口徑21.8厘米
器物描述:口沿微侈,圓腹,兩側置獸首鋬,口沿下飾獸面紋,前後居中各有一浮雕狀獸首,高圈足,圈足下有一寬闊的邊條。腹部紋飾以斜方格狀雷紋為底,其上作百乳,乳釘成尖突狀;圈足飾有獸面紋及四道短扉棱。
百乳雷紋簋
百乳雷紋簋
楚王酓(悍)鼎
年代: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尺寸:通高53厘米口徑45.5厘米腹圍148厘米
器物描述:鼎,是殷周青銅器中數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類,它既是炊器、盛食器,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此外,如人們耳熟能詳的《左傳》宣公三年記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故事,表明鼎也被作為王權的象徵。
戰國 楚王酓(悍)鼎
戰國 楚王酓(悍)鼎
饕餮紋鐃
年代:商(公元前1600-前1046)
尺寸:通高47.5厘米
器物描述:鐃作為一種樂器名,始見於《周禮》,其書《地官?鼓人》曰:“以金鐲節鼓,以金鐃止鼓。”鄭玄註:“鐃如鈴,無舌,有秉,執而鳴之,以止擊鼓。”鐃形制像鈴,但無舌而有中空之柄,屬手執敲擊樂器,其用途是在退軍時敲擊之止鼓,以示退卻。
商 饕餮紋鐃
商 饕餮紋鐃
饕餮蕉葉紋觚
尺寸:高29.7厘米,口徑16.4厘米
饕餮蕉葉紋觚
饕餮蕉葉紋觚
瓷器
乾隆款琺琅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
年代:清乾隆(1736—1795)
尺寸:高16.3厘米口徑4厘米底徑5厘米
器物描述:明代有一種新興的特殊工藝品,它是在銅胎上,以藍為地色,掐以銅絲,填上紅、黃、藍、綠、白等幾種色釉而燒成的精緻工藝品。由於其藍色在明景泰年間最好,因此有“景泰藍”之稱。清代前期,從國外進口有與景泰藍相似的金琺琅、銅琺琅等品物。當時國內也盛行在銅、玻璃料和瓷器等不同質地的胎上,用進口的各種琺琅彩料描繪而成的琺琅彩器,其中在瓷胎上繪畫的稱“瓷胎畫琺琅”,也就是馳名中外的琺琅彩瓷器。琺琅彩瓷,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宮廷御用瓷。創始於康熙末年,雍正朝製作日趨精美,乾隆時期更加工巧精細,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
乾隆款琺琅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
乾隆款琺琅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
乾隆款琺琅彩胭脂紫軋花地寶相花紋瓶(一對)
年代:清乾隆(1736—1795)
尺寸:高25厘米口徑6.7厘米底徑6.5厘米
器物描述:琺琅彩瓷的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琅”,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琺琅彩瓷創燒於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其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靚麗,畫工精緻。
清 乾隆款琺琅彩胭脂紫軋花地寶相花紋瓶
清 乾隆款琺琅彩胭脂紫軋花地寶相花紋瓶
乾隆唐英敬制款白釉觀音
年代:清乾隆(1736—1795)
尺寸:高19.5厘米寬21厘米厚13厘米
器物描述:觀音像呈半跏趺坐,頭戴風帽,束黑髮高髻,眼帘自然下垂,眉目清秀,形象端莊,身體比例勻稱,衣紋線條流暢。高19.5厘米、寬21厘米、厚13厘米。袒胸,胸前佩戴瓔珞,身上交補襟披袈,內穿抹胸,為漢式裝飾,給人以嫻靜、端莊、肅穆、安詳之感。背部豎式長方框內暗刻陰文“唐英敬制”四字篆書款。
清 乾隆唐英敬制款白釉觀音
清 乾隆唐英敬制款白釉觀音
雍正二年試乙號樣款粉彩荷蓮紋盤
年代:清雍正二年(1724)
尺寸:高6.1厘米口徑33.8厘米足徑25厘米
器物描述:粉彩是雍正時期最著名的品種之一,在康熙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因吸收了琺琅彩的製作工藝,在彩料中加入了鉛粉並施玻璃白,而燒成的釉上彩瓷。畫法上採用中國傳統繪畫的沒骨法,突出了畫面紋飾的陰陽和濃淡,立體感極強。比五彩更加嬌艷、淡雅、柔和,又稱為“軟彩”。
清 雍正二年試乙號樣款粉彩荷蓮紋盤
清 雍正二年試乙號樣款粉彩荷蓮紋盤
康熙十二月花神詩文杯
尺寸:高4.9厘米、口徑6.5厘米、足徑2.6厘米。
器物描述:胎薄體輕,製作精細。外腹壁青花五彩分別繪代表十二個月份的花卉,並配有相應的唐詩。色彩艷麗,圖文並茂。每杯杯底青花書“大清康熙年制”楷書二行六字款。
清 康熙十二月花神詩文杯
清 康熙十二月花神詩文杯
萬曆漳州窯紅綠彩羅經文盤
年代:明萬曆(1573—1620)
尺寸:高8厘米口徑39厘米足徑18厘米
器物描述:明代是我國瓷器對外輸出的重要時期,明初鄭和七次下西洋,將我國的大量青瓷和青花瓷帶到許多國家和地區。到了明中期,隨著我國民間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瓷器的對外輸出也逐漸擴大,除了景德鎮的各類瓷器外,華南地區的一些民間瓷窯也生產出一批用於外銷的瓷器產品。天津博物館收藏了一件明代紅綠彩羅經文盤就是當時漳州窯生產的一種外銷瓷器。此盤高8厘米、口徑39厘米、足徑18厘米,侈口、斜壁、圈足、外底無釉呈硃砂色。口沿一周紅彩籬格紋,盤內心正中用紅彩畫雙圈,內環書簡式羅經文二十五個字(即干支八卦),中心書寫“天下一”三字,寓意著船舶之所在地為天地正中,以此來寄託平安、祈求吉祥的願望。盤內壁繪五組紅彩卷枝花紋,間隔處繪五組綠彩浪花鯉魚跳躍,構圖主體鮮明,色彩明快華麗,是一件既美觀又實用的明代民間窯珍品。 
明 萬曆漳州窯紅綠彩羅經文盤
明 萬曆漳州窯紅綠彩羅經文盤
宣德款青花海水雲龍紋天球瓶
年代:明宣德(1426—1435)
尺寸:高46厘米口徑9厘米足徑16厘米
器物描述:天津博物館的這件藏品小口、圓唇、長直頸、圓腹、平底。通體白釉,釉下繪青花紋飾,口沿飾一周卷草紋,頸部飾四腳形雲紋,腹部一條蒼龍盤繞一周,龍身粗壯,雙目炯炯,龍齶上翻,三爪遒勁有力,氣魄威嚴。瓶口部橫書青花“大明宣德年制”款。
明 宣德款青花海水雲龍紋天球瓶
明 宣德款青花海水雲龍紋天球瓶
書畫
宋范寬雪景寒林圖軸
年代:宋(960—1279)
尺寸:絹本設色縱193.5厘米橫160.3厘米
書畫描述:宋代畫家范寬所作《雪景寒林圖》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該圖為三拼絹的大幅畫作。白雪皚皚中,雪峰屏立,山勢高聳,山麓水際邊密林重重。深谷寒林間,蕭寺掩映,流水無波,峰巒溝壑間雲氣萬千,真實生動地表現了秦隴山川雪后的磅礴氣象。全畫布置嚴整,筆墨濃重潤澤,層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皴擦、渲染並用,盡顯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被公認為范寬的傑作。畫面前景的樹榦中,隱約可見“臣范寬制”的署款,《宣和畫譜》中記《雪景寒林圖》曾收於宮廷御府,這很可能是范寬專為宮廷而作,也必是精心之作。
宋 范寬 雪景寒林圖軸
宋 范寬 雪景寒林圖軸
徐世昌書水西庄橫額
1935年長蘆鹽商後裔、民國前總統徐世昌題寫的“水西庄”。
徐世昌書水西庄橫額
徐世昌書水西庄橫額
朱彝尊毛奇齡像軸
作者:朱彝尊(1629-1709)字錫鬯,號竹垞。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朱彝尊博通經史,擅長詩詞,為浙西詞派的創始人,又精於金石考證之學。康熙十八年(1679)應博學宏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參與《明史》修纂。有《曝書亭集》、《經義考》、《日下舊聞》、《明詩綜》、《詞綜》等。這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
鄭元慶(1660—1734)所繪朱彝尊(拄杖者)與毛奇齡(1623—1716)游西湖圖。
朱彝尊毛奇齡像軸
朱彝尊毛奇齡像軸
清張霖(魯安)小照山水軸
作者:張霖(1658—1713)字汝作,號魯庵,晚年自號卧松老衲。直隸撫寧(今河北撫寧)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六月,
張霖以陝西驛傳道升安徽按察使,三十七年(1698)九月遷福建布政使,三十九年(1700),因事降職。不久授雲南布政使,后再因事落職,並遭抄家。張霖著有《遂閑堂稿》,已散失,存詩僅三首,收錄於《津門詩抄》。這是描繪張霖的山水畫軸。
清張霖(魯安)小照山水軸
清張霖(魯安)小照山水軸
明皇幸蜀圖軸
年代:明
尺寸:紙本設色縱54.5、橫31.6厘米
作者:吳彬,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明萬曆年間,字文中,號枝隱庵頭陀,福建莆田人。曾官中書舍人,歷工部主事。善繪山水、佛像。
明 吳彬 明皇幸蜀圖 軸
明 吳彬 明皇幸蜀圖 軸
醉仙圖軸
年代:清
尺寸:紙本設色縱135cm、橫168.5cm
作者:黃慎(1687—1770),初名盛,字恭壽,號癭瓢子,福建寧化人。常年寓居揚州賣畫為生,是一位有詩文修養的職業畫師。黃慎的繪畫技法全面,人物、花鳥、山水、樓台等皆善,其中以人物畫成就最高。所作人物畫多歷史故事、民間傳說、舟子漁人、文人仕女、乞兒貧民等題材;畫法早年工細,多設色;后參以懷素草書筆法,畫風愈加粗獷,行筆迅速,點畫如風卷落葉,多頓挫轉折,氣象雄偉;其花鳥畫作品用筆洗鍊概括,大膽潑辣;山水以小品最精,境界開闊,詩趣盎然。
清 黃慎 醉仙圖軸
清 黃慎 醉仙圖軸
璽印
祺皇貴太妃之寶銀璽
年代:清宣統(1909-1911)
尺寸:長12.7厘米寬12.7厘米高10厘米
器物描述:銀質,鈕為一蹲曲的龍形,龍體刻畫精細,龍形威武莊嚴。印面呈正方形,鐫陽文滿、漢兩種文體的篆書“祺皇貴太妃之寶”七字。龍鈕印是尊貴的象徵,只有皇親國戚才能使用,此印即是清朝皇族用印。
清 祺皇貴太妃之寶銀璽
清 祺皇貴太妃之寶銀璽
如南山之壽壽山石章
年代:清(1644-1911)
尺寸:高11厘米寬8厘米
器物描述:該章高11厘米,寬8厘米,為私印,石質純凈細潤。該南山之壽壽山石章章體隨形而刻,浮雕、淺浮雕技巧並用,雕刻有仙山樓閣、祥雲、靈芝、仙鶴、神道人物等祥瑞圖案,工藝高超,並在章身刻“紫氣東來”、“瑤池得瑞”、“鹿銜靈芝倚南山”、“倬彼雲漢介爾景福”等吉祥語,將文字、紋飾與天然石料巧妙地融為一體,栩栩如生,是難得的壽山石雕作品。
清 如南山之壽壽山石章
清 如南山之壽壽山石章
長平君相室鉨玉璽
年代: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尺寸:長3.3厘米寬3.3厘米高1.1厘米
器物描述:白玉質,覆斗鈕。文字鐫刻精美,為白文“長平君相室鉨”六字。此璽為一枚戰國時期的官璽,長平君是人名,相室是職官名。人名與職官名連署,在古璽中非常少見,極為珍稀。周叔弢先生捐贈。
戰國 長平君相室鉨玉璽
戰國 長平君相室鉨玉璽
右司空印銅印
年代:秦(公元前221—前207年)
尺寸:長2.1厘米,寬2.1厘米,高1.4厘米
秦 右司空印銅印
秦 右司空印銅印
燕女枝印銅印
年代: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
尺寸:長2.3厘米,寬2.3厘米,高1.8厘米
西漢 燕女枝印銅印
西漢 燕女枝印銅印
元從都押衙記銅印
年代:五代(907-960)
尺寸:長6厘米寬4.8厘米高2.3厘米
器物描述:長方形,背鑄鼻鈕,鈕頂呈半圓形,片狀。體輕且薄,通體褐色,間有綠銹斑。印文為窄邊朱文楷書兩行六字“元從都押衙記”。“元從”始於唐高祖的“元從禁軍”,凡被授予者,皆享有一定的特權。“都押衙”是官名,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皆擅設衙官,於是衙將、衙官、都押衙等官名日漸繁雜。“元從都押衙”系軍帥親重之官,多見於五代史書。五代時期官印傳世極少,此印對研究我國五代時期有關史實是不可多得的歷史物證。
五代 元從都押衙記銅印
五代 元從都押衙記銅印
文房用具
器物描述是:李鴻章收藏的墨
李鴻章收藏的墨
李鴻章收藏的墨
硃砂荷魚澄泥硯
年代:明(1368—1644)
尺寸:長24厘米寬15.4厘米高2.2厘米
器物描述: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硯並稱為我國四大名硯,以其質地細膩、色澤多變、發墨如油、不損筆毫而頗受歷代文人雅士的推崇。用澄泥制硯,起於唐代,是以經過濾洗的細泥加入添加劑燒制而成,使用起來不亞於石。明代是澄泥硯發展的成熟階段,在製作、雕刻方面均有極大的飛躍。由於燒造技術的進步以及添加劑品類的創新,著色技術已到達爐火純青的程度,工匠們得以燒制出五彩繽紛的澄泥硯。硃砂澄泥即初見於此時,泥赤如朱,鮮艷奪目。《硯小史》有云:“澄泥之最上者為鱔魚黃,其次為綠豆砂,又次為玫瑰紫……然不若硃砂澄泥之尤妙。”可見,硃砂澄泥堪稱澄泥硯中的稀世之珍。
明 硃砂荷魚澄泥硯
明 硃砂荷魚澄泥硯
洮河石抄手硯
年代:宋(960-1279)
尺寸:長23.5厘米寬15.5厘米高3.7厘米
器物描述:硯作長方形抄手式,石質細潤,呈黃綠色,硯面隱現圈狀木紋,造型端莊,具有典型的宋代特徵。硯背刻有鄭孝胥銘:“北宋洮河產研。孝胥”,歷史、藝術價值極高。
宋 洮河石抄手硯
宋 洮河石抄手硯
龍香御墨
年代:明隆慶(1567-1572)
尺寸:直徑8.7厘米高1.7厘米
器物描述:圓形綠色彩墨,一面有描金雙龍戲珠圖案,中間楷書“龍香御墨”,背面陰刻“大明隆慶年制”楷書款。
明 龍香御墨
明 龍香御墨
經之墨
年代:明嘉靖(1522-1566)
尺寸:直徑10厘米高2厘米
器物描述:墨作圓形,四周浮雕龍紋,中間篆書陽文“經之墨”,右側“嘉靖”二字款,背面作團龍紋。此墨下端磨過,從磨過的地方看沒氣孔,可見其原料細膩,質地縝密,且墨模雕刻精細,雖磨用過仍不失為一件珍貴的墨品。
明 經之墨
明 經之墨
金彩龍紋紙卷
年代:清乾隆(1736—1795)
尺寸:長144厘米,寬44.2厘米
清 金彩龍紋紙卷
清 金彩龍紋紙卷

歷史沿革


文博館

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民國五年(1916年)4月,天津博物院籌備處成立。
民國七年(1918年)6月1日,正式成立了天津博物院。
民國十七年(1928年),更名為河北第一博物院。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2月,更名為河北博物院。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6月,更名為天津特別市市立博物館。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更名為河北省立天津博物館。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天津解放后,該館由天津市教育局接管,於年初更名為天津市立博物館。
1950年11月,該館改屬天津市文化事業管理局,遂更名為天津市立第一博物館。
1952年10月,與天津市立第二博物館合併成天津歷史博物館。

社教館

民國四年(1915年),天津社會教育辦事處成立。
民國十四年(1925年)1月,建立了天津廣智館。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30日,天津淪陷后閉館。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后逐漸恢復。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天津解放后,該館由天津市教育局接管。
1950年11月,改屬於天津市文化事業管理局,遂更名為天津市立第二博物館。
1952年10月,與天津市立第一博物館合併成天津歷史博物館。

美術館

民國十九年(1930年)10月1日,建立天津市市立美術館。
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更名為天津市市立藝術館。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該館由天津市教育局接管。
1950年11月改屬於天津市文化事業管理局。
1952年年底,天津市市立藝術館併入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人民館

1951年7月10日,建立天津華北城鄉物資交流展覽會。
1954年5月16日,在此基礎上又建立了華北人民博覽館。
1955年3月,華北人民博覽館併入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藝術館

1957年12月10日,建立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是天津市文化局從市歷史博物館抽調出其藝術部,並在此基礎上組建的。
2004年12月20日,與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合併成天津博物館。

合併史

1
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952年6月,天津市立第一博物館與市立第二博物館在天津市文化事業管理局領導和主持下,遵照文化部有關指示,開始籌劃兩館合併事宜。同年10月初兩館合併工作完成,組建成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1952年10月20日,經上級批准正式啟用“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公章,標誌著該館於這天正式建立。同年年底,天津市市立藝術館併入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1955年3月,華北人民博覽館亦併入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至此,天津市歷史博物館的構架已基本定型。
1968年8月,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天津市“泥人張”彩塑工作室曾合併,組建成天津市博物館。
1973年10月,經上級決定,撤銷天津市博物館建制,恢復1968年8月之前的建制。
1984年2月,天津市文化局文物管理處屬考古隊併入天津市歷史博物館,成為該館的考古部。
2003年,天津市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建成,考古隊遂併入該館脫離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2004年12月20日,天津博物館落成開放,該館是由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與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合併而成,並於友誼路31號建設了新的館址。
2021年3月,掛牌為天津市首批“統一戰線教育實踐基地”。

建築布局


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新館總投資8.3億元人民幣,總建築面積64003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14000平方米,庫房面積11000平方米。新館特設2800平米的臨時交流展廳。
建築共3層,最高處33米,主體部分結構形式為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牆鋼支撐結構,屋頂為鋼網殼,建築平面呈半圓形,直徑達186米,基礎形式為樁——承台基礎。
天津博物館的建築外形為仿天鵝造型,內部由陳列展覽區、藏品庫房區、圖書資料中心、辦公與技術用房和設備用房等五大部分組成,室外設有容積為6500平方米的天鵝湖。
天津博物館的外觀由天鵝湖、天鵝頸和綠色項鏈構成。天鵝湖直徑130米,水深從30厘米到80厘米逐漸加深,湖岸可供兒童遊戲,湖水可作為消防用水。天鵝湖周圍設有湖邊廣場,採用花崗岩鋪地,並在石才下鋪兩層沙和灰土來為防止冰凍造成花崗岩脫落。天鵝頸由從主入口經過天鵝湖進入博物館的迴廊構成,屋頂用玻璃覆蓋,在建築表現上,就象一隻白天鵝的脖子,造型豐滿美麗。圍繞天鵝湖的綠色項鏈以10度的角度緩慢傾斜,種植4米以下的植物,再鋪上草坪,作為遊人休憩的空間。
天津博物館的外裝修主要包括殼面和玻璃幕牆、採光窗、落地窗。殼面的外形是半徑158米的球面的一部分,表面積為15539平方米,殼面由網殼、保溫層、折板及鍍瓷鋁板構成。玻璃幕牆由天鵝兩翼的側幕牆和與天鵝頸相連的中央幕牆構成,玻璃幕牆上的鋁製窗框主要沿垂直方向布置,以形成從球面邊緣向天鵝湖方向的流線造型,使其與天鵝湖的水面形成有機的聯繫。從前廳內的空間眺望天鵝湖,一至三層所有的樓層都與外部環境渾然一體,非常壯觀。採光窗為可開合式,作為前廳和三層展室的通風口還具有排煙、換氣等功能。落地窗傾斜角度為69度。
截止2019年,藏品數量205477(件套),珍貴文物137909(件套)。

展覽介紹


常設展覽

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
展期:常設
地點:二樓左側
票務信息:憑博物館門票入場
展廳面積840平米,共展出館藏古代青銅器、玉器、書畫、瓷器、工藝等類別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珍品63件套,通過對每一件珍品文物的深度詮釋,凸顯中華文明的悠久醇厚,更讓觀眾從中真實感受古代中國人高度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天津深厚的文物集藏傳統。
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天津人文的由來
展期:常設
地點:一樓大廳右側
票務信息:憑博物館門票入場
“天津人文的由來”是天津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之一,它概略地展示了天津自舊石器時代末至清朝中後期上萬年的歷史進程,揭示了天津從不毛之地到運河城市的曲折過程,對於因河、海交匯與毗鄰首都而形成的軍隊屯駐、人口聚集、漕運樞紐、商品流通等影響古代天津發展的重要因素給予了突出展示。
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中華百年看天津
展期:常設
地點:三樓左側
票務信息:憑博物館門票入場
“中華百年看天津”是天津博物館最重要的基本陳列之一。展覽展示了天津自鴉片戰爭后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百年間的風雨歷程,表現了天津人民在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的歷史進程中,在屈辱中奮起抗爭,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在津沽大地上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探索和不屈不撓的奮鬥。從抵禦外侮、政治變革、經濟發展、文化交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等方面突出了近代天津在百年中國的歷史地位,揭示了天津發展成為中國北方最大工商業城市和中西文化交匯前沿的曲折過程。
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參考資料來源:

主題展覽

江南雙盛——金陵畫派、新安畫派繪畫作品聯展
展期:2015年2月10日至2015年12月10日
地點:五樓
票務信息:憑博物館門票入場
金陵是古都南京的別稱,明代長期作為留都,清初留都的地位雖不復存在,但因地處當時經濟最為發達的江蘇地區,人文薈萃,仍是一個文化中心。明末清初之際,許多畫家聚集於此,史稱“金陵八家”或“金陵畫派”。他們的作品往往描繪金陵一帶的自然風光,普遍重視對物象的刻畫與再現,並未簡單因襲前人的繪畫程式。相近的審美創作指向,相互之間的影響,使他們的作品表現出一種有別於其他繪畫流派的地域性特徵。
同期,在距離南京三百多公里的安徽,這裡自古以來人文積澱深厚,皖南地區經濟尤為發達,有著更為濃厚的文化氛圍。明清鼎革之變,給生活在此的一批文人的心靈帶來巨大的衝擊。他們大都不願與清朝統治者合作,作為遺民隱居不仕,投身繪畫,或貌寫家鄉山水,或在作品中表達痛楚與孤寂,感情真摯,筆墨形式與情感的表達相互交融。因新安江流經皖南,清初安徽的這一畫家群體,史稱“新安畫派”。
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見“怪”非怪——館藏揚州畫派精品展
展期:2014年5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
地點:五樓
票務信息:憑博物館門票入場
清代康﹑雍﹑乾三朝鼎盛,揚州是全國漕運、鹽運的轉輸中心,東南商業重鎮。城市手工業、商業的繁榮,發展了揚州的商品經濟。書畫藝術品的商品化日趨明顯,書畫藝術品市場空前繁榮。於是,承繼清初石濤、八大畫風,注重生活感受,致力於發揮創作個性,藝術作風趨向自由奔放的一批畫家受到市場的推崇。由於藝術特色上表現出個人獨特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突破傳統,故史稱“揚州八怪”,后亦稱之為“揚州畫派”。“八怪”並非只有八人,而是一個十餘人的畫家群體,“八”字則看作約數。雖稱為“怪”,實則為新,不僅是畫法面貌新,而且是審美情趣新,成為十八世紀中國畫壇突破正統派桎梏的一股生力軍,並對後世繪畫產生了重要影響。
該展廳面積為750平方米,展覽共展出“揚州畫派”十二位畫家的百餘件作品,比較系統地展現了其獨特的藝術風貌。
器蘊才華——文房清供陳列
地點:五樓
票務信息:憑博物館門票入場
本次展覽分作四德春秋、墨潤飛香、紙壽千年、硯田墨海和雜寶諸陳五個單元來陳列文人的書畫工具和清供實物。並透過文物本身折射出文人的優雅生活和審美情趣,以及掌控文玩進行創作的高深造詣。讓觀眾體會文人創作藝術品之儒雅,這些文房器具蘊含了中國文人在文化和藝術方面的才華。在展廳中還通過不同文房景觀及古人進行書畫交流活動的繪畫作品再現文人創作的環境。
該展廳面積為800平方米,此次展出天津博物館珍藏的文房清供精品340餘件套,大部分是文人書房用具以及陳設器物或書畫作品。
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參考資料來源:

臨時展覽

飛越歐洲的雄鷹——拿破崙文物特展
展期: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
地點:四樓臨展大廳
票務信息:憑博物館門票入場
拿破崙。波拿巴出生於1769年,於1799年發動霧月政變,成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804加冕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並頒布《拿破崙法典》;1815年經歷滑鐵盧會戰失敗,被流放至聖赫勒拿島;1821年,孤島餘生、雄鷹隕落,在聖赫勒拿島去世。他的傳奇一生至今為後人津津樂道。
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飛越歐洲的雄鷹——拿破崙文物特展》以法國大革命時代為背景,以拿破崙身邊重要人物為線索,藉助親密人物自述與拿破崙文物呈現,展出包括“拿破崙在楓丹白露”、“拿破崙大帝”、“雅克。路易。大衛繪製的拿破崙的肖像畫”等數百件展品以及“拿破崙家族”、“拿破崙愛情”、“拿破崙執政”等介紹視頻,詳細敘述其與母親萊蒂齊婭、政敵塔列朗、第一、二任夫人約瑟芬與路易絲以及下屬繆拉與貝特朗之間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全面回顧拿破崙的光輝歲月,揭開其波瀾壯闊、鮮為人知的傳奇經歷。同時,為營造真實貼切的歷史環境,展覽還將復原1806年拿破崙為紀念奧斯特里茨戰役獲勝而籌建的法國巴黎雄獅凱旋門,給觀眾身臨其境的觀展體驗。
該展覽得到了中法建交50周年慶典活動委員會的認證與支持。展品主要由法國拿破崙基金會提供,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真實反映了拿破崙及其帝國的歷史風貌和文化特徵。
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參考資料來源:

瓷器特展

2019年10月1日,“帆海融光——館藏中國外銷紋章瓷器特展”在天津博物館正式開展,百餘件紋章瓷器精品首次對外亮相。這些清代外銷瓷器是天津博物館2019年赴海外徵購而來,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物證。 

展館活動


2018年國慶長假前,百度聯合全國10家知名博物館共同開啟“博物館奇遇季”,除了在這些博物館展開豐富的落地活動吸引遊客以外,百度“AI博物館計劃”也將陸續在這些博物館正式落地,為用戶提供文物拍照識別、語音智能導覽等提升遊覽體驗的服務。天津博物館參加此次活動,在逛博物館的時候如果遇到看不懂的,也可以直接掏出手機打開百度App,直接拍照識別“百度一下”了。

主要領導


館長、黨委書記:陳卓
黨委副書記:張玲
副館長:王建平
紀委書記:姜南
副館長:沈岩

參觀指南


交通指南

天津博物館站:
公交655路、668路、686路、868路、912路、835路(單程)、968路(單程)、47路單層(單程)
賓館南道站:
公交529路、636路、641路、662路、675路、800路、826路、838路、906路
文化中心公交站:
公交606路、803路
地鐵:
5號線、6號線文化中心站、10號線銀河廣場站

領票須知

天津博物館實行免費參觀制度,可通過網上預約、排隊領票和電話預約(僅限團體)等方式領取參觀門票,參觀各免費展覽。
一、網上預約:
1.個人觀眾通過登陸天津博物館官方網站進行預約,預約時需進行實名註冊,請務必提供真實有效信息,否則將無法領取參觀門票。
2.註冊用戶登錄后,可預約當日後第2-8日的參觀門票,每賬戶每日預約免費參觀門票不得超過3張(最多可攜帶1.2米及以下兒童2人)。
3.預約完成後,預約信息將通過網頁顯示,參觀當日憑預約號或註冊時登記的有效證件領票參觀。
4.如預約當日未能按時來館取票參觀,需重新預約,預約號僅在預約參觀當日有效,過期作廢。
5.對於不能按時前來取票的預約,請及時取消。如發現多次預約卻均未取票的觀眾將取消其預約資格。
二、排隊領票:觀眾在開放時間內可憑有效證件到領票處領取參觀門票。
三、電話預約:團體、旅行社需通過撥打諮詢電話進行登記預約(需至少提前一天)。
四、如因臨時舉辦重大活動或特展致使預約后無法正常換領當日免費參觀門票,將提前通過天津博物館官方網站向社會進行公示。參觀前注意瀏覽天津博物館官方網站發布的相關信息,合理安排參觀行程。

注意事項

1、天津博物館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觀眾在開放時間內可憑有效證件到領票處領取參觀門票。團體觀眾需預約參觀。
2、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領票(周一閉館)。
3、酗酒者、衣冠不整者以及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者、無監護人陪伴的,謝絕入館。
4、請自覺接受入館安檢以保證您的人身安全和博物館的文物安全。
5、管制械具、打火機等易燃易爆品以及寵物是不允許帶入場館的,請您提前處理。
6、將隨身攜帶的箱包到存包處(或存衣處)存放,不能帶入展廳,貴重物品請自行妥善保管。
7、不要將飲料、食品等帶入展廳。
8、參觀時自覺遵守參觀秩序,不要大聲喧嘩,以免影響其他觀眾。請將手機設置為靜音。
9、參觀時不要觸摸文物及展品。展廳內不允許攝像和使用三腳架、閃光燈拍照。
10、請不要在場館內吸煙,自覺維護環境衛生,請勿丟棄雜物。
11、請不要在場館內奔跑追逐、攀爬躺卧,並照顧好老人和孩子,共同維護良好的參觀秩序和參觀環境。
12、如遇各類突發事件,請服從工作人員指揮。

服務接待

提供團體參觀預約服務:15人以上團體參觀,可至少提前一天撥打天津博物館前台諮詢電話預約團體票。參觀當天,預約人持本人身份證即可領取團體參觀票。
天津博物館為個人觀眾及團體觀眾提供收費講解服務。需要此項服務的單位或個人需提前三天撥打天津博物館前台諮詢電話進行預約。
租賃輪椅須知
1、行動不便的殘障人士或老年人可在天津博物館前台設置的租賃服務點免費借用輪椅。
2、輪椅借用服務的提供時間為每日9:00-16:00,借用人須於借用當日離館前辦理歸還手續。
3、符合條件的借用人須在陪護人員陪同下辦理輪椅借用手續。
4、辦理借用手續時,借用人須出示並抵押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如身份證、軍官證、駕駛證、護照等,老年證除外),殘障人士還須出示有效的殘疾人證件。
5、借用輪椅時,借用人應按人民幣200元/輛的標準繳納押金。使用完畢后,借用人憑押金收據至前台服務點辦理歸還手續,並取回押金。借用過程中產生損壞或遺失的,除不可抗力外,借用人應按實際損失向天津博物館賠付,天津博物館有權從借用押金中抵扣賠款。
6、借用人須按照使用說明或工作人員指導正確使用輪椅,並遵守館內各項管理規定。因借用人使用不當造成的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由借用人自行承擔責任。
7、天津博物館擁有最終解釋權。

所獲榮譽


2011年12月,獲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的“第三批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2020年10月30日,被文化和旅遊部確定為“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