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音

失音

失音(aphonia )是指神清而聲音嘶啞,甚至不能發出聲音的癥狀。祖國醫學稱“暴喑”。多由風寒或風熱火毒等邪犯喉,腎陰虛、肺虛氣弱,或神情失調、氣機獃滯等所致。常見於喉喑、喉癬、氣厥、喉息肉、白喉、子喑等病中。

簡介


● 英文名稱:Loss of Voice
● 又稱:瘖、喑、聲嘶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聞診
● 常見病證:肺實不鳴、肺虛不鳴

古籍摘選


●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喑,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

名詞解釋


● 聲音嚴重嘶啞,或完全不能發聲的表現。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失音,指的是神志清楚,然而聲音嘶啞嚴重,甚至不能夠發出聲音的癥狀。

病因病機

● 中醫理論認為,失音是由於陰邪之氣進入人體之後,與體內的陰氣相互搏結,影響到了咽喉以及舌體,阻滯局部血脈經絡,導致聲音嘶啞甚至不能發出聲音。

常見疾病

● 在現代醫學中,失音常見於急性喉炎、慢性喉炎、聲帶損傷、聲帶勞損、喉頭結核、癔病性失音等疾病。

分類

● 失音根據發病的時間可分為暴瘖和久瘖兩大類。
● 暴瘖:指的是突然出現的失音,多為實證,常由外感邪氣引起,常見原因有感染風寒或者風熱邪氣,或者痰濕之邪阻滯於肺部,使肺氣不能肅降,聲音難以發出,又稱為“金實不鳴”。
● 久瘖:大多是由於聲帶勞損,或者病久陰虛,聲道失於陰液濡養滋潤而導致,病程較長,多為虛證,常伴有咽喉干疼、潮熱盜汗、手心足心煩熱等癥狀,又稱為“金破不鳴”。一些由長時間大聲宣講或者高聲喊叫引起的失音,也屬於氣陰耗傷。如果長期生病之人,或者病情較重的病人,突然出現失音,往往提示臟腑機能即將衰竭,是疾病進一步加重的標誌,往往預后不良。

妊娠失音

● 在妊娠末期有時也會出現失音的情況,這是由於胎兒逐漸長大,壓迫腎臟的經脈,腎臟精氣不能營養舌咽部位而導致的。一般情況下,妊娠失音並不需要治療,分娩之後就可以好轉。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朱文鋒。中醫診斷學.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