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山

抗日山

抗日山原名馬鞍山,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西部蘇魯兩省交界處,主峰海拔173米。1941—1944年間,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以及濱海軍區的廣大軍民曾四次興工為死難烈士樹碑建塔,抗日山由此而得名。

陵園簡介


抗日山
抗日山
位於連雲港市贛榆區西部班庄鎮王洪村夾谷山南端。是我國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素有“中國抗日第一山”之美譽。抗日山風景區,主題景觀抗日山烈士陵園是在抗日山戰爭時期,在紛飛的戰火中興建的。由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山東軍區、濱海軍區軍民於1941年春興建,至1944年,先後四次為抗戰犧牲的先烈建塔樹碑,是我國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抗日烈士陵園。
1942年抗日山落成老照片
1942年抗日山落成老照片
1949年以後,黨和政府又多次撥款整修護建,形成了由紀念塔、紀念亭、紀念堂、紀念碑、烈士冢和東西墓群為主的大型烈士陵園。1991年為紀念建園50周年,又撥款新建了日本友人金野博紀念碑、八路軍躍馬雕塑,翻建了符竹庭將軍陵寢,重修了陵園大門等。陵園現佔地600畝,分為東西兩大墓區和陵園。墓區建有751座墳墓,安葬著800餘位烈士的忠骨,墓碑上銘刻著3576位烈士英名。1982年3月公布為江蘇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8月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遊重點景區”,並躋身“全國三十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行列。2008年,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

景點介紹


抗日山
抗日山
陵園共有8個坡段373級台階。

紀念廣場

紀念廣場
紀念廣場
第一坡段,主要是陵園大門和紀念廣場,佔地面積達3600多平方米,可一次容納1萬多遊人,每年清明節期間,蘇北、魯南等地數十萬群眾前來陵園,瞻仰先烈,憑弔忠魂,一些大型集會、紀念活動等,就是在這片廣場上進行的。

革命烈士紀念館

革命烈士紀念館
革命烈士紀念館
第二坡段,座西朝東,1973年11月建成,建築面積795平方米,2001年續建450平方米。門額由著名書法家武中奇題寫。館內藏文物65件、書畫150件,重要文物複製品52件,其中有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領導人與國際友人漢斯·希伯的合影,羅榮桓、徐向前、宋任窮、肖華、谷牧、陳士榘、劉西元與符竹庭的合影,彭雄、田守堯、朱愛周等烈士的遺像,楊得志、唐亮、王六生、劉西元、周貫五、梁興初、李執中、劉白濤、華誠一等領導人所題詩、詞、輓聯。

小沙東海戰烈土冢

小沙東海戰烈土冢
小沙東海戰烈土冢
第三坡段,建有小沙東海戰烈土冢,冢高8.4米,冢前立有三聯碑。中碑是小沙東海戰烈士冢,其兩側,分別有陳毅元帥(東首)和陳士榘上將(西首)的親筆題詞——“浩氣長存”、“英靈千秋”。背面是當年濱海軍區政治部撰寫的《紀念小沙東海戰烈士文》。裡面安葬著彭雄、田守堯等16名新四軍團以上幹部的遺體,
1943年3月,我新四軍團以上幹部、戰士共51人赴延安學習,途經贛榆縣小沙東黃海海面時,與日軍巡邏艇遭遇,於是發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木船對鐵艇的海戰。新四軍的將士們用手榴彈和駁殼槍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從凌晨一直堅持到黃昏。在這場戰鬥中,新四軍三師參謀長彭雄、八旅旅長田守堯等16名幹部光榮殉國,其中包括田守堯將軍的夫人陳洛蓮、張池明將軍的夫人張明等4位女同志。彭雄等同志犧牲后,八路軍115師和新四軍三師分別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烈士們的遺體就安葬在這裡。

國際雙碑

國際雙碑
國際雙碑
第四坡段,分別建有兩塊造型獨特的紀念碑,是為紀念國際友人漢斯·希伯同志和金野博同志而立的。漢斯。希伯同志紀念碑立於1944年,背面有羅榮桓、肖華、黎玉聯名題詞:“為國際主義奔走歐亞,為抗擊日寇血染沂蒙。”他是德國人,出生於波蘭,是一位新聞記者,一生曾兩度來華,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掀起了空前的抗日熱潮,深受鼓舞的希伯同志攜夫人秋迪女士再次來到中國,以筆作為武器,無情地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抨擊國際上的妥協政策,他曾先後去華中新四軍駐地與山東抗日根據地進行採訪,向世界人民介紹中國人民英勇鬥爭的事迹,喚起了國際上熱愛和平人士的極大同情和讚揚。曾多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領導同志的接見。1941年11月,希伯同志在隨隊採訪途經山東大青山時遭遇敵人掃蕩,壯烈犧牲,年僅44歲。他被譽為身穿八路軍軍裝同法西斯戰鬥而犧牲的第一個歐洲人。
金野博同志是日本本州島秋田縣人,原是侵華日軍,1939年應徵來華,被俘后經我方說服教育,逐漸認清了日本帝國主義法西斯的強盜面目,反戈一擊,加入了日人反戰同盟,擔任日人反戰同盟魯中支部支部長,後來到濱海區工作,1944年夏天受傷被捕,被日本憲兵司令部秘密殺害於青島。

符竹庭將軍墓

符竹庭將軍墓
符竹庭將軍墓
濱海軍區抗戰烈士紀念塔
濱海軍區抗戰烈士紀念塔
第五坡段,建的是符竹庭同志的六角石墓,墓高5.2米。墓正面鑲嵌著符竹庭同志的彩色銅像,兩側有羅榮桓、黎玉、肖華,原濱海區專員謝輝、參議高贊非等人的題詞以及濱海區黨委撰寫的《竹庭悼文》。

抗戰烈士紀念塔

第六坡段是濱海軍區抗戰烈士紀念塔。塔高8.3米;正面是山東省臨時參議會敬獻的碑文。塔基座為五面;每面鑲嵌著記錄犧牲烈士的英名和戰績的石碑。

抗日烈士紀念堂

抗日烈士紀念堂
抗日烈士紀念堂
第七坡段,抗日烈士紀念堂,為193.5平方米的一層建築。紀念堂前面是一座方錐體紀念柱,柱高4.15米,是當年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所立。正面題:“烈士英名垂千古”七字,東面為一一五師教導二旅政治部的《抗日烈士紀念塔續序》,北面為朱德同志的《抗日五周年挽八路軍陣亡將士》,西面為《抗日烈士英名錄》。
抗日烈士紀念堂是抗日山最早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它建於1942年,是仿延安窯洞式建築,表達了當時軍民遠離延安心向黨的革命情懷。紀念堂內有26位國家領導人和將軍的碑刻,他們都是曾在贛榆戰鬥過、生活過的老領導,其中軍隊幹部均是在1955年至1965年期間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老首長,其中包括劉少奇、羅榮桓、陳毅、肖華、谷牧、陳士榘等革命先輩。紀念堂兩側的長碑上刻有1300多位烈士的英名,上面還有現今在世的“活烈士”,主要是因為當時戰爭頻繁,傷病員統計工作難免有疏漏之處。

抗日山烈士紀念塔

抗日烈士紀念塔
抗日烈士紀念塔
第八坡段,位於山頂,建於1942年的抗日山烈士紀念塔和烈士紀念亭。紀念塔高10.4米,四面四角,塔頂部分是如真人大小的塑像。塔正面題有“抗日烈士紀念塔”七個大字,款“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七月七日”(抗戰五周年紀念日)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教導二旅。東面是《抗日烈士英名錄》和《抗日五年主要戰績》,北面是《抗日烈士英名錄》,西面是二旅政治部的碑文。在紀念塔西側是烈士紀念亭;用花崗岩砌成,高7.9米,六角。
在抗日山的最高處有一塊天然巨石,形似馬鞍,所以叫“馬鞍石”,抗日山原名馬鞍山,也就得名於此,“馬鞍石”三字是武中奇先生親筆題寫。
2002年,為了紀念抗日烈士陵園建園60周年,贛榆縣先後投入近2000萬元,新擴建了碑廊、停車場、國防園、書畫展廳、抗日山紀念館等景點,同時還對整個陵園進行了全面硬化、綠化、美化,新增花草樹木60餘個品種。

交通信息


連雲港新浦汽車客運站(連雲港汽車客運總站)或連雲港蘇欣汽車客運站都有到贛榆區的汽車,然後在贛榆汽車北站坐夾山專線公交車,到夾山後還要步行2-3公里才能到達抗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