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哲倫級戰艦

麥哲倫級戰艦

麥哲倫級戰列艦,地球聯邦宇宙艦隊70年代到80年代初的主力艦艇,是聯邦軍制宇權的體現、地球圈大艦巨炮時代的開啟者。這聯邦軍引以為傲的巨大宇宙戰艦確實吸引著眾多兵器愛好者的目光。麥哲倫級戰艦的主武裝的荷電粒子炮並不是MEGA粒子炮,戰前的絕大多數聯邦作戰艦艇裝備就是這種武器,威力雖不如MEGA粒子炮,但具有結構簡單、(相對MEGA粒子炮)成本低、維護簡單等特點。導彈等武器均是以遠程攻擊為目的而設計的,在米諾夫斯基粒子散布的環境下戰艦往往成為宇宙中的活靶。賓森計劃之後,麥哲倫級開始具有搭載MS的能力。

基本情況


麥哲倫級是地球聯邦宇宙軍(Earth.Fedration.Space.Force簡稱E.F.S.F)宇宙世紀70年代軍備強化規劃中兩級主要艦艇中最重要的一級重型戰列艦,具有艦體龐大,裝甲厚實,火力猛烈,高速度,射擊死角小的設計特點,與同時代吉翁的主力艦--格瓦金級相比,還具有結構相對簡單,造價相對低廉,相比之下易於生產的優點!
U.C.0070年9月,麥哲倫級首艦進宙服役,與薩拉米斯級輕巡洋艦、哥倫布級布艦隊補給艦等新型的宇宙艦艇組成了聯邦宇宙軍新的核心力量。在此之前,年輕的聯邦宇宙軍裝備的不過是小型的警備艇和千把噸的驅逐艦等小型艦艇。麥哲倫級等新型艦艇的裝備,不僅大大提升了宇宙軍的實力和地位,還對當時興起的另一個政治勢力--吉翁公國(ZEON,位於side3)造成了巨大的軍事壓力,在米諾夫斯基粒子和ms未實用化之前,聯邦那數量龐大的宇宙艦隊,尤其是具有強大戰鬥力的麥哲倫級一直都讓side3的扎比們如芒刺背,如鯁在喉。
地球聯邦宇宙軍麥哲倫級戰列艦
地球聯邦宇宙軍麥哲倫級戰列艦
但是,麥哲倫級主要武器--MEGA粒子炮、大型對艦導彈,均是以遠程攻擊為目的而設計的,在散布高濃度米諾夫斯基粒子的環境下,戰艦因為雷達,火控計算機等電子設備受到強烈干擾,使雷達引導艦炮遠距離精確射擊的預想作戰方式不能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單艘或三兩艘行動且沒有己方ms護衛的戰艦往往會成為敵方ms的活 靶。因此在一年戰爭早期,麥哲倫級遭到了沉重的損失。
一年戰爭後期,聯邦軍高層認識到米粒和ms在今後戰爭中的價值,開展了賓森計劃,對現有和新造的麥哲倫級增加搭載運用MS的能力。經過一番頗費腦筋的改造后,麥哲倫級具有了3機的整備運用能力。此外,麥哲倫級戰列艦經常作為大小艦隊的旗艦和輕巡洋艦中隊的領艦使用,因此其內部往往設有作戰指揮中心。

建造背景


宇宙世紀0090年前,各殖民地分布圖
宇宙世紀0090年前,各殖民地分布圖
自UC0058年以來一直與地球聯邦政府(Earth.Fedration簡稱E.F)關係緊張的吉翁公國(zeon,位於side3,所以有時side3也用於代指吉翁公國)於UC0062年將其國防隊升格為國防軍,這預示著地球 聯邦與吉翁公國的戰爭將不可避免。而此時聯邦宇宙軍雖然已有一定規模,且實力也強於吉翁國防軍,但聯邦艦隊主力都是些小型艦艇,主要是共和級警備巡邏艇和費爾德級驅逐艦。為了在將來的戰爭中能對吉翁國防軍形成壓倒性優勢,聯邦軍開始研製新一代的宇宙艦艇。
按照規劃,新艦隊是以巡洋艦和戰列艦按“輕-重”搭配的原則構成的。這“輕”的部分就是薩拉米斯級輕巡洋艦,而“重”的部分則是麥哲倫級戰列艦,擔任艦隊中堅的角色。不過這只是圖紙上的設計與規劃,要落實則要等到70年代。
UC0070年對聯邦宇宙軍來說是個美好的春天,這一年聯邦中央議會通過了70年代軍備增強計劃,目的在於增強宇宙軍備,以震懾日漸抬頭的宇宙殖民地分離主義,矛頭直指軍事獨裁化的吉恩公國。由於這個計劃使聯邦宇宙軍有了充足的財力把紙面上的強大艦隊變為現實。
這一年的10月第一批麥哲倫級戰列艦開始服役了。麥哲倫級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就建成服役,可見聯邦宇宙軍的對可能到來的軍事鬥爭的準備也是相當充分的,麥哲倫級的設計和建造準備在數年前就開始實施。
麥哲倫(Ferdinand.Magellan 公元1480-1521)是舊世紀的著名航海家,他是第一個環球航行的人,以親身經歷證明了地球是個圓球體。以這位偉大航海家命名自己的強力戰艦可見70年代聯邦宇宙軍的雄心壯志。

外形特色


麥哲倫級戰列艦
麥哲倫級戰列艦
麥哲倫級戰列艦的外形就猶如海上的艦艇,不同於一般海洋戰艦的是它具有三個艦島,位於艦艇上部和兩舷。不過原型和第一批生產的麥哲倫級戰列艦是只有艦艇上部一個艦島的,而不是我們後來所見到的那樣三艦島的。這種所謂的艦島實際上是雷達、電子設備的安裝支架和操作平台,它被稱作“法羅斯燈塔”(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而作戰指揮中心則在艦體中后內部的一個中央隔艙,被稱作“陶蒂華康”(意為眾神的信徒得道之地),可見最初的麥哲倫級戰列艦並無考慮在米諾夫斯基粒子散布環境作戰的需要。由於米諾夫斯基博士叛逃至聯邦(UC0070)和CIA出色的情報工作,使聯邦軍了解到米諾夫斯基粒子的軍事作用,因此對麥哲倫級戰列艦和薩拉米斯級輕巡洋艦做出了修改以適應米粒散布的戰場。修改的結果就是我們所見到的三艦島麥哲倫戰列艦與薩拉米斯級輕巡。修改過的麥哲倫級戰列艦在兩舷各加裝了一個艦島,同樣安裝雷達等探測設備,用於輔助索敵。原來“法羅斯燈塔”的位置則建起更高的艦橋,作戰指揮中心就設立在這裡。最先製造的那批麥哲倫級戰列艦也改造成三艦島樣式。此外艦首還加裝了米粒探測器。

綜合性能


早期的麥哲倫級配備了7座雙聯裝356MM荷電粒子炮,火力布置為
麥哲倫級戰列艦
麥哲倫級戰列艦
艦首上下對稱安裝兩個炮塔;第一艦島前安裝一個炮塔,第二艦島前後各安裝一個炮塔。這樣使戰艦火力死角小,前部火力最強,可以集中10門主炮的火力。由於獲得米諾夫斯基粒子技術及其軍事應用情報,使聯邦軍70年代起即開始研製威力更強的米加粒子炮。麥哲倫級戰艦經常作為艦隊的旗艦而使用,因此其內部往往設有作戰室。到了UC0078年,艦用米加粒子炮研製成功並開始上艦工作。但全軍只有30%的艦艇在一年戰爭前完成米加粒子炮換裝工作。雖然麥哲倫級是艦隊主力,換裝速度會快些,但到一年戰爭爆發時仍有相當數量的麥哲倫級戰列艦使用荷電粒子炮。不過裝備荷電粒子炮的麥哲倫級戰列艦在艦隊炮戰中仍然是威力十足,曾有記錄一艘裝備荷電粒子炮的麥哲倫級戰列艦隻用五炮就擊沉了一艘姆塞級輕型巡洋艦。除了粒子炮,麥哲倫級還安裝了四個大型反艦導彈發射器,作輔助反艦武器。
防空火力方面,由於聯邦軍對其艦隊視距外作戰能力極有信心,因此麥哲倫只裝備了少量的100mm副炮作為防空火力,全部安裝在三個艦橋周圍,火力布置為第一艦橋左右各兩座炮塔;第二艦橋上下各兩座炮塔,前後部各一座炮塔,總共16座雙聯裝副炮。貧弱的防空火力再加上米粒的干擾使麥哲倫級戰列艦在一年戰爭中吃足了MS的苦頭。
推進系統方面,麥哲倫級戰列艦使用的是宇宙世紀已經實用化的核子火箭引擎,經過舊世紀和宇宙世紀一百多年的發展,核子火箭引擎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了巨大提高,推力比普通化學火箭強大數百倍,消耗的化石燃料還很少。麥級在艦體後部安裝了四個主推進核子火箭引擎,分上下兩組排列。雖然麥級核火箭引擎推力極其強大,但仍不足以自力脫離大氣層,需要使用助推火箭(麥哲倫級的產地分為宇宙建造和地球建造兩種,地球建造的需要使用助推火箭打上宇宙,尤其是一年戰爭早期和中期,月神2號受到吉翁封鎖,物資匱乏,並且受月神2號的研究建造工作轉向了ms方面影響,戰艦的產能極大下降,艦艇的建造主要依靠地球加布羅基地)。
由於聯邦軍奉行的是大艦巨炮主義,預想的宇宙戰形式是主要依靠雷達引導,以光學,紅外輔助的視距外雷達制導炮戰,因此麥哲倫級戰列艦並無搭載戰鬥機。只是由於該艦無大氣層突入能力,所以搭載了一艘可進出大氣層的太空梭作聯絡之用。
總的來說麥哲倫級戰列艦是威力巨大的戰艦,它的裝備提升了宇宙軍的實力和地位,對吉翁公國形成了巨大軍事威懾,開創了巨艦大炮時代。
但熟悉戰艦的人都知道,海軍的軍艦尤其是大型軍艦和陸軍的坦克、空軍的飛機相比是十分昂貴的,舊世紀一戰時英國的一艘獅級戰列巡洋艦光服役前的材料、建造、實驗試航,返廠調整費用合計起來就可以裝備3個半步兵師,宇宙戰艦相比海洋戰艦就更加昂貴了,麥哲倫級也不例外,雖然相對格瓦金來說是很“廉價”,但是相對薩拉米斯、姆塞來說就非常昂貴,聯邦不惜血本花費了巨額的軍事預算建造了大量的宇宙戰艦,其實對聯邦的經濟也造成了極重的負擔。

戰鬥歷程


一年戰爭前

一年戰爭前,聯邦軍大量生產該級戰列艦,並部署到各艦隊充當主力。一年戰爭爆發前部署情況如下:駐紮在月神2號基地(位於拉格朗治點L3,和side7在一起)的第1宇宙艦隊12個戰列艦戰隊48艘,第2宇宙艦隊8個戰列艦戰隊32艘;駐紮在side5(位於拉格朗治點L1)的第3宇宙艦隊10個戰列艦戰隊40艘,總計120艘麥哲倫級戰列艦。
UC0079年1月3日,7時20分吉翁公國對地球聯邦正式宣戰,宣戰布告發表結束不到3秒,秘密潛伏於side1,side4,side2,side5附近海域的吉翁軍立刻對駐守在這些殖民地的聯邦艦隊發動突然襲擊,猝不及防的聯邦軍在裝備了核彈火箭筒的ms面前一敗塗地,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大量戰艦被吉翁軍ms擊毀。駐紮在side5的第三宇宙艦隊的40艘麥哲倫級大部分也不能倖免,僅少數幾艘僥倖突圍拚命逃回月神2號。在一周戰役和不列顛作戰中,沒有ms的聯邦軍戰艦在吉翁軍ms的突擊面前極其被動,但思想頑固的軍上層仍然堅持大艦巨炮主義主張,不認為自己的武器戰略已經過時,將開展初期的損失歸結于吉翁軍猝不及防的襲擊。
但1月15日-16日的魯姆戰役,徹底地宣告了聯邦軍一直奉行大艦巨炮主義的過時。這場戰役,一開始猶如舊世紀一戰時的日德蘭海戰,雙方的先鋒幾乎同時發現對方,之後不約而同地進入傳統的戰列線炮戰,儘管米粒的干擾使聯邦艦隊的雷達幾乎全部陷入癱瘓,但依靠光學雷達和紅外,激光通信等米粒不能幹擾的手段,聯邦在炮戰仍然佔據上風,並且指揮官雷比爾上將採用了在己方數量占極大優勢時最簡單的戰略:主力正面對抗,分兵側向迂迴包抄,企圖兩面夾擊,一舉全殲吉翁艦隊。吉翁指揮官多茲魯 扎比通過偵察型ms得知雷比爾的企圖后,意識到自己的艦隊和聯邦相比無論數量上還是炮術上,正面對抗都不是雷比爾的對手,再加上此時參戰的兩艘格瓦金級已經有一艘被重創,幾乎等同報廢。另一艘輕傷,姆塞也被擊沉了接近四十艘。多茲魯無奈之下,只得下令作為預備隊的ms部隊出擊!沒想到ms出擊后,憑藉其高機動性,以及裝備小型低威力核彈頭的火箭炮,一舉打亂了聯邦艦隊的戰列線,在如此新穎的兵器和戰士面前,聯邦艦隊束手無策,由於米粒干擾通信不暢,再加上總司令雷比爾迅速被俘,聯邦艦隊的指揮立刻陷入一片混亂,各艦隊只好各自為戰,全力向月神2號逃跑。此戰,參戰的80多艘麥哲倫級,損失60艘,巨大的損失使聯邦宇宙軍在戰爭初期和中期只得固守月神2號和side7,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戰役。
裝備最精良、人員素質最高的宇宙艦隊遭到如此的慘重損失,讓聯邦宇宙軍高層極為震動,認識到ms在米粒環境下戰略價值的軍上層,做出了在發展ms戰專用艦艇的同時立刻著手修改現有艦艇和新造艦艇的計劃,計劃的核心就是在薩拉米斯級和麥哲倫級上增加ms運用能力,這就是後來的賓森計劃。對麥哲倫級的改造頗為不易,畢竟是為炮戰開發的艦艇,設計時就沒有考慮使用ms的情況,雖然艦體龐大,但是內部的結構卻不適合改造,即便如此,開發人員還是在艦身上硬是弄出了3台ms的搭載運用空間(在《基連的野望》這款高達戰略遊戲中出現過搭載MS的麥哲倫級的外觀設計,在戰艦外部加裝了MS格納庫),這已經是麥級得極限了。由於麥級本身還承擔了艦隊旗艦,分隊領艦的任務,不適合衝鋒在前,所以聯邦乾脆就沒有使用麥級進行ms的戰鬥系留性搭載(像薩拉米斯改那樣用鋼索固定8台ms在艦身上),看來這3台ms的主用途也就是保護旗艦。

一年戰爭后

一年戰爭結束后,聯邦宇宙軍高層雖然認識到ms已經成為了戰場交戰的主力,但是軍上層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持保守態度,很多人雖然親眼見識了ms對戰艦的威力,卻不能徹底放棄大艦巨炮主義的思想。所以聯邦軍的戰艦發展就分成了兩條線,一條繼續建造強大主炮火力的炮戰艦艇,一條發展專門為ms開發,以ms為主要戰力,艦炮火力主要提供後方支援的艦艇。麥哲倫級在uc0080-0083這段時間,沒有什麼大的改進,主要的改進觀瞄系統和近防系統,改進方向還是圍繞在米粒環境下的炮戰和防空戰。
uc0083年,吉翁殘黨迪拉茲帶領一部分不甘心失敗的舊吉翁軍人發起針對聯邦進行復仇的《星塵作戰》,集結於金米島(舊所羅門)的聯邦宇宙艦隊主力被卡多駕駛gundam rx78gp02進行了核突擊,百萬噸當量的氫彈當場將宇宙艦隊旗艦伯明翰號和1/3的宇宙艦隊融化為廢鐵,此外還有1/3受重創報廢。這其中就有相當數量的麥哲倫級,卡多在金米島的一發核彈,炸掉的不僅是2/3的聯邦宇宙艦隊和宇宙軍首腦,還徹底炸掉了聯邦軍的大艦巨炮思維,宣告了大炮對ms的徹底失敗。
此役之後,麥哲倫級雖然還作為艦隊旗艦和分艦隊領艦使用,但地位已不復以前。使用的數量和頻度越來越少,改進方案也被擱置,uc0090年,殘存的麥哲倫級相繼跨入了拆船廠的大門,uc0100年,宇宙世紀百年閱艦式上最後一艘麥哲倫級作為總旗艦最後一次露臉后,不久也進入了拆船廠,結束了麥哲倫級30年的榮光生涯。

評價分析


自身優點缺點

麥哲倫級戰艦(GTO版)
麥哲倫級戰艦(GTO版)
麥哲倫級自身是作為一級宇宙炮戰專用的艦艇建造的,就其建造目的來說其各項指標均達到了設計的初衷,能夠較好完成設計時賦予的使命。麥哲倫級具有強大的火力,其356mm米加粒子炮出力達到15mw,可以輕易擊碎姆塞級和契貝級的裝甲,7座主炮的布置也顯示出設計者的獨具匠心,無論敵艦位於何方,也無論本艦的動向如何,至少可以調動2座以上主炮對其進行射擊,全艦周身無死角。尤其是在迎頭遭遇戰和追擊戰中,本艦可以集中5座主炮前向射擊,最大化發揮火力。
麥哲倫級戰列艦擁有良好的裝甲防護(必須說明:戰艦尤其是艦隊可不是那麼輕易就被ms擊破的,魯姆戰役里的ms很容易就擊破聯邦戰艦是因為當時《南極條約》尚未簽訂,吉翁為了增強ms對艦作戰能力,為ms裝備了帶有低當量核彈頭的火箭炮。而且動畫所描述的主要是夏亞這樣的少數精英分子。對大部分的普通ms駕駛員,強闖艦隊只是去送死。B社的官方資料也說明魯姆一戰,聯邦損失慘重,吉翁也是慘勝,參戰的ms和機師有近一半未返回,戰艦的損失接近60艘。此戰後,吉翁被迫進行總動員,強行擴軍補充戰損的軍艦ms和人員。),和相對薩拉米斯級較大的空間,可以容納大量通信器材和司令部人員,因此經常作為艦隊的旗艦和分艦隊的領艦。在一年戰爭後期,改進的麥哲倫級居然能夠在艦體內打通一個ms小格納庫。
麥級的優點很明顯,缺點也很明顯,不能適應新作戰環境,設計時的用途單一,導致改造和升級的空間潛力有限,內部的結構其實也並不適合格納ms,更不適合增加ms發射機構。這也是它最終淘汰的根本原因。

比較

與麥級的主要對手,吉翁的格瓦金級相比,麥級顯得十分小巧,格瓦金級有著450m長,108000噸的滿載重量的超級巨大艦身,還有不依靠艦隊補給艦可以數月內在太陽系主要區域內自由活動的能力,其雙聯380mm主炮威力巨大,處出力達20mw,但是格級的主炮布局不合理,三座主炮塔呈縱向背負式、金字塔狀布置在艦身上部,艦身下半球是其射擊死角,而且主炮數量少、僅有6門。此外,3號炮塔射界受2號炮塔遮擋,不能前向射擊。因此在炮戰中,格級不佔優勢,而且碰到遭遇戰,體積和重量都龐大無比的格級很難像麥級那樣靈活地調整艦身以發揮最大火力,形勢反而不利於格瓦金級。
格瓦金級的造價也十分昂貴,複雜的內部結構,有如宮殿般奢侈的內部裝潢,還有強大的動力、火力、裝甲,以及同樣複雜的操作和運用,都使得它很難量產裝備部隊,只能夠用作大艦隊或者扎比家的旗艦,充當門面,提振士氣和人心。
除此之外,格瓦金級外置的反應堆冷卻液槽罐也是其一個不大不小的弱點。萬一此處被多擊中幾次,槽罐被擊破2-3個,那麼核聚變反應堆的冷卻就會受到較大影響,出於安全考慮,反應堆就會降低輸出功率,這樣一來就會影響到格級的動力和火力的輸出。
可見,一對一單挑,麥級不落下風,和格級平分秋色,互相摧毀對方的幾率差不多。關鍵看艦員的素質和指揮官的戰法和戰術誰更高明。
但是,格級真正可怕之處乃是其20機的ms運用能力,有了這20機ms,格級可以將任何聯邦的戰艦消滅於很遠之處,根本不給對方進入炮戰單挑的機會。從這方面講,即使是改進的麥哲倫級,還是落了下風。

總結

麥哲倫級是一型用途單一,特色明顯的戰艦,就其設計目的和作戰表現來看是達到了設計者的目的地,只是出現了計劃外的因素--ms和米諾夫斯基粒子才使得麥級不能以預想的方式展開屬於他自己的戰鬥,一條戰列艦,究其一生就像一個懷著極高武功的劍客,用服役的一生期待著一場屬於他自己的戰鬥,無論戰鬥的結局是什麼,他勇猛的威名都將長留人們心中。
然而,歷史終究沒有給麥哲倫級這樣的機會,時代的變化殘酷的將大艦巨炮的落後思想無情掃進了垃圾堆,而麥哲倫級在完成了自己軍艦的使命,幫助聯邦取得戰爭的勝利后也默默無聞的逐一走進了拆船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