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光憲

申光憲

申光憲,1935年生, 1960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軋鋼專業,1982年和1993年兩次留學日本東京大學,2010年獲得東京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燕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博導。曾長期擔任機械工程系系副主任、系主任等職務,現任《機械工程學報》專門審稿人,《重型機械》編委。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專利7項,獲省優秀髮明者、省優秀教師等稱號。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90餘篇,出版3部專著。亞太邊界元法及計算方法會議組織委員,國內邊界元法會議組織委員,第7屆邊界元法全國會議主席。

個人簡介


申光憲 1935年3月生, 退休前為燕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60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軋鋼專業,1982年和1993年兩次留學日本東京大學。2010年獲得東京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燕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曾長期擔任機械工程系系副主任、系主任等職務,現任《機械工程學報》專門審稿人,《重型機械》編委。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省部技術發明和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發明專利7項,榮獲省優秀髮明者、省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近兩年主持2項科研課題,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90餘篇,出版3部專著。亞太邊界元法及計算方法會議組織委員,國內邊界元法會議組織委員,第7屆邊界元法全國會議主席。
燕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退休教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申光憲教授,於2010年4月獲得世界一流高等學府日本東京大學的工學博士學位。引申光憲教授的博士論文為《軋機微尺度靜定設計理論研究》。

研究方向


塑性加工理論和數值模擬;機械強度分析;現代設計方法

研究成果


承擔和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及企業技術合作項目12項,其中8項通過技術鑒定。2003年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國內外科技刊物上發表80 余篇論文,編著《邊界元法》一部。2002年被評選為河北省優秀髮明者。

東大淵源


申光憲教授與東京大學的淵源可以回溯到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國家教委選派首批知識分子作為訪問學者到國外留學。1978年,申光憲教授通過了國家教委的選拔考試,以全校最高分的成績獲得選派資格,於1980年前往日本東京大學進行為期兩年的科研工作。他很幸運能夠進入木原研究室工作,得以接觸最前沿的邊界元法數值解析領域,從此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當中。
當時邊界元法在軋鋼機方面的應用還是一片空白,申光憲教授一切從零開始,刻苦勤奮,從理論學習、演演算法編程到論文發表等學術活動全面深入展開,經過不懈地努力,申光憲教授的專業水平突飛猛進,得到指導教授木原諄二(現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的高度讚許和肯定。
由於課題進展勢頭良好,1982年訪問學者到期時,木原教授挽留他繼續在東京大學做研究,並且更大的科研成果指日可待,而且再有1年就可以拿到博士學位,但是申光憲教授還是按照當初的預定期限回國了。由於歷史原因,當時國內的學術環境不像現在這樣寬鬆,延期留在國外將是很大的政治問題,按期回國是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以國家利益為先的必然抉擇。
事隔10年,1992年申光憲教授再次前往東京大學,這次是以高級訪問學者的身份進行短期的交流合作。10年間邊界元法在機械領域的應用有了長足發展,申光憲教授教授也積累了豐富的科研和教學經驗,摸清了門路,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這次的東京大學之行不僅開闊了眼界,打開了新思路,更重要的是大大激發了他的工作熱情和靈感,對今後的事業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催化作用。在東京大學的1年半很快就過去了,雖然時間短暫,大規模課題未能提到日程中來,但是一個新的具有挑戰性的三維彈塑性接觸邊界元法及軋制工程中的應用課題方向和工作計劃已經形成,可以說是收穫頗豐。

攀登高峰


回國后申光憲教授馬上著手課題的組隊工作,一方面籌集科研經費,組織技術攻關,另一方面加大對“邊界元法”的推廣與普及,先後發表了《邊界元法》、《多極邊界元法和軋制工程》等相關學術專著來帶動對後繼人才的培養。
在課題的深入研究過程中,申光憲教授逐漸發現學術界對軋制工程領域的很多問題的理論解釋存在著矛盾,致使許多技術難題無法破解。“就像是一部不完善的機器,由於諸多互相牽連的問題,導致其不能正常地快速運轉。一直沒有很好的方案從根本上來改善這種狀況,問題就被一拖再拖。”申光憲教授解釋道,“理論指導實踐,想要做技術上的改進,首先應該做的是突破思維上的盲點”,於是申光憲教授查閱了大量的學術資料,並對當時理論不能解釋或解釋不清楚的地方做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和對比,試圖找出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並對不足之處進行改進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申光憲教授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不能片面地觀察事物。有些理論由於局限於一隅,相互重合或者相互矛盾導致其不能真正對軋機裝備的設計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因此必須另闢蹊徑,構架一套新的理論體系來攻克這些原有體系難以解決的問題。
經過十幾年的艱辛探索,2004年,申光憲教授基本完成了新理論體系的構架,並於2005年發表了學術專著《軋機微尺度理論和實際》,介紹其精華,這也是他最終申請東京大學博士學位的博士論文的雛形。

執著求學


“軋機微尺度理論”揭示,重載和高速軋機的微尺度靜不定輥系,是由於軋輥彎曲導致超靜定輥系和軋輥間的靜不定輥系產生動態交叉而造成的。新理論針對這一問題設計了微尺度靜定軋機,以解決現代精銳軋機滾動軸承異常短壽命、燒損和軋制支反力偏差的產生等問題,整套原理分析和設計的方法奠定了軋機更新換代的理論基礎。不過,該原創理論雖然在國內通過了實際驗證,但是否能對軋機裝備行業產生重要影響,是否真的具有廣泛深遠的實踐意義,還必須獲得國際上的認可。
2005年4月,申光憲教授退休后,時間相對自由了。申光憲教授想到了與日本東京大學的淵源,想到了東京大學機械學科的專家學者,也回想起自己當初的博士夢。日本東京大學是亞洲地區排名最高的學府,也是世界排名前20的大學之一,其產業機械學科研究室的教授柳本潤博士,是世界著名塑性加工和軋制工程學者鈴木宏博士的第二代門生,對該學科領域的研究具有國際權威性。如果能通過這個世界一流高等學府的博士論文審核,顯然是最權威的機構對“軋機微尺度理論”最嚴格的把關認證,同時也能圓了當年的夢想。
申光憲教授攻博的想法得到了東京大學教授的支持,但被告誡這是一條艱難曲折之路。東京大學有鐵定統一的標準,不僅水準高而且要求全面,除了博士論文必須具備世界創新理論,對英語、日語也有明確的質和量的要求,加上專業課的嚴格考試,沒有絲毫捷徑可走,達不到這些標準無論付出多少代價也不能通過,最終只能敗下陣來。
面對如此苛刻的標準,申光憲教授沒有知難而退,而是毫不遲疑地開始用日語撰寫博士論文。
博士答辯
博士答辯
2006年9月,申光憲教授正式向東京大學產業機械學科研究室遞交了博士論文及學位的申請。在通過東京大學答辯委員會組織的嚴格審核,確認其博士論文具有原創性后。
2007年1月,申光憲教授收到預答辯通知,並前往日本進行預答辯。在東京大學的2個月期間,申光憲教授將博士論文(日文版)進行了3次修改及重譯。
預答辯后,他提出了在國際一級學術雜誌發表1篇全論文(英文版)的要求,目的在於對軋機軋輥動態交叉現象和陀螺運動效應機理,即對博士論文中所提出的創新性理論進行更嚴格的評審。
經過漫長的撰寫、投遞、審核及發表的周期,申光憲教授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9(2009)5002~5007》上發表了題為《Statically determinat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displacement in a four-high mill 》的全論文。
還在國內一級學術雜誌《機械工程學報》上與東京大學產業機械研究室主查柳本潤教授聯名發表了《四輥軋機輥系偏移距機理的不確定性和微尺度靜定性》全論文,同時反覆修正博士論文,使軋機微尺度設計理論得到不斷的修改和補充。到正式答辯之前,博士論文總計經過了10次修改、7次正式列印成冊,最終贏得了博士論文正式答辯的資格。
2009年12月,申光憲教授順利通過專業課筆試考試和博士論文口試答辯,其博士論文《軋機微尺度靜定設計理論研究》被東京大學認定為原創性成果,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並被告知學位證書將於來年4月發出。在今年5月1日那天,英文和日文版的博士學位雙份證書飄洋過海而至,上面印著2010年4月15日,編號第17346。
申光憲教授已經通過嚴格審核,成為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學位的第17346位獲得者。

助力燕大


申光憲教授感嘆,申請東京大學博士學位的這三年對自己的觸動很大,學術水平的提升非常快,不僅對“軋機微尺度理論”體系進行了總梳理,對那些不充分以及有可能產生紕漏的地方也都經過了十分嚴格的求證和修改。現在該原創性理論已經可以進行普遍性推廣,到了對推動軋機業的發展做出應有貢獻的時候了。當記者對申光憲教授七十五歲高齡仍在孜孜不倦地求學表示敬佩的時候,申光憲教授淡然地笑道:“無非是耐得住寂寞罷了。”在當今學術界浮躁風盛行的環境中,像申光憲教授這樣老老實實做學問,勤勤懇懇搞科研的精神尤其值得尊敬,值得提倡。正是由於有了許多像申光憲教授一樣長期自覺地踐行著“厚德、博學、求是”校訓的優秀教師,燕山大學才能在全國高校中始終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談到培養學生,申光憲教授很開心。申光憲教授一共帶出了12個博士生,如今他們都發展得不錯,這令申光憲教授十分欣慰。我校研究生學院院長肖宏教授、太原科技大學副校長兼黨委副書記黃慶學教授、寶鋼熱板廠首席專家陳占福、寧波大學特聘教授束學道等都是申光憲教授早期的得意門生。現在,申光憲教授雖然已經退休離職,但他還在義務地幫其他老師帶一個碩士研究生,並表示會負責地帶到他博士生畢業。
在指導學生的時候,申光憲教授從來不說結論性的話,避免影響學生的思路,他總是循循善誘,點到即止,給學生極大的思考空間,並且會不斷為學生創造鍛煉自己能力的機會。特別是親身經歷了申請東京大學博士學位的全過程,更深入地了解了世界一流大學的體制和教授的工作模式之後,申光憲教授表示,獨立深入思考、寫作以及表達都非常重要,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著重培養學生這些方面的本領,這樣鍛鍊出來的學生才有真本事。申光憲教授籌劃在今年暑期讓他所帶的學生參加一個業內專家研討會,並讓其在會上使用PPT為專家們作研究項目報告。申光憲教授說:“現在不鍛煉他,他什麼時候才能會呢?帶研究生、博士生就得帶出真水平來。”
在燕山大學的前身東北重型機械學院成立的同年,申光憲教授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就職東重,之後又隨東重一起搬遷到秦皇島。如今整整50年過去了,申光憲教授為燕大的成長、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奉獻了畢生的精力,是燕大的元老級人物,對燕大的感情自然非常深厚。“我們要辦高水平的學校,當然要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這樣才能帶出高水平的學生啊!”申光憲教授說,“所以我們的教師就得不斷探索,厚積薄發,自我超越才行,這樣,我們學校才能不斷進步。我雖然已經退休了,還是有這樣的願望,也希望有機會為學校做些事情。”事實上,申光憲教授以七十五歲高齡獲得東京大學博士學位所體現出的求索精神,不僅為燕山大學從事學術研究的教師做出了表率,也為燕山大學即將來臨的九十周年校慶獻上了一份別樣的賀禮。

高尚人生


在科研中,申光憲教授一絲不苟,是一位嚴謹的學者;在教學上,申光憲教授認真嚴格,是一名負責的老師;在生活里,申光憲教授淡定從容,是一個真性情的長者。從那些厚厚的論文和學術專著里,從申光憲教授看圖樣的專註的神態里,從提起弟子時申光憲教授那欣慰的笑容里,記者感受到申光憲教授對學術追求的嚴肅、對教學事業的無限熱愛和對學生深切的關懷。記者被這種做人求善、做事求真的師德和人生的修養境界深深地打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