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乾燥

大便乾燥

大便乾燥多見於中老年人,主要表現為大便困難,便秘,甚至大便帶血等,這與飲食和不良生活習慣有關。

簡介


● 英文名稱:Dry Stool
● 又稱:燥屎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問診
● 常見病證:腸燥津虧證

古籍摘選


● 陽明病,讝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氣湯下之。(《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名詞解釋


● 大便水分減少,燥結難解。

百科解讀


● 大便乾燥,指水分減少,燥結難解,屬於便質異常的情況。

診便原理

● 大便的排泄,雖直接由腸道所主,但與脾胃的腐熟運化、肝的疏泄和命門的溫煦等有密切關係,通過觀察及詢問大便排便的次數和時間,以及大便的量、色、質、氣味、便時感覺和伴隨癥狀等,不僅可以直接了解消化功能,而且還是判斷疾病寒熱虛實的重要依據。

癥狀表現

● 大便燥結難解。

主病

● 腸燥津虧證:大便乾燥如羊屎,艱澀難下,數日一行,常伴有的臨床癥狀有:腹脹作痛,左少腹或可觸及包塊,口乾,或口臭,舌紅少津,苔黃燥,脈細澀。

病因病機

● 人體食物的排泄主要是通過脾胃的腐熟運化到小腸、大腸,然後大腸將糟粕轉輸至體外。邪熱熾盛,汗出過多,或過食辛辣食物,熱性可以傳至大腸,或誤用發汗,津液耗損,或素體陰虧,年老陰津不足,腸中乾燥,腸道失潤,邪熱與腸中燥屎內結,故大便乾燥。
● 中醫認為肺和大腸相表裡,生理上肺的清肅下降,能夠促進大腸的傳導,有利於糟粕的排泄,病理上,肺氣壅塞,失於肅降,可引起腑氣不通,腸燥便秘。

預防調護

● 注意飲食調理,合理膳食,以清淡為主,避免過食辛辣厚味或飲酒無度,可以改善大便乾燥的癥狀。
● 飲食方面,如黑芝麻、核桃、松子仁、香蕉、火龍果、白蜜等,可以改善大便乾燥的癥狀。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