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
慢性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
慢性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變態反應性綜合征,是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症的一種類型。慢性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發病的高峰年齡為30~40歲,女性發病率幾乎是男性的2倍。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最常見的是寄生蟲感染和藥物反應。研究表明,嗜酸性粒細胞對肺組織的損傷有重要的作用。本病起病較緩,典型癥狀為乾咳、低熱、盜汗、胸痛、呼吸困難、體重減輕、乏力等。病情嚴重的患者可發生急性呼吸衰竭,可危及生命。慢性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常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效果良好。本病預后良好,部分可能會發展為肺纖維化和蜂窩肺綜合征。
● 呼吸內科、內科
●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多認為與嗜酸性粒細胞相關的免疫反應有關。
● 由寄生蟲引起的肺內過敏性炎性滲出性表現。
● 藥物引起的主要是通過I型變態反應發病。
● Ⅲ型變態反應,即抗原、抗體複合物在肺及細支氣管表面致敏后,也可以發生本病。
● 近半數患者有既往過敏性疾病病史,如過敏性鼻炎、鼻息肉、哮喘等。本病癥狀與哮喘相似,但發病較為緩慢。
● 乾咳
● 低熱
● 盜汗
● 胸痛
● 呼吸困難
● 體重減輕
● 乏力
● 咯血,比較少見。
● 後期常有逐漸加重的氣急。
● 少數患者可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
● 血常規、血清免疫學檢查、影像學檢查、病理學檢查等有助於診斷慢性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
● 血常規等血液實驗室檢查
● ● 常見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血沉增快。
● 血清免疫學檢查
● ● 通過對免疫球蛋白等血清因子進行檢測,可以判斷是否存在變態反應(過敏反應),或免疫缺陷、免疫力低下。
● 影像學檢查
● ● 胸部X線、CT可以顯示肺部、心臟、縱膈、胸膜等部位是否有異常的陰影和表現,有助於確定病變的部位、範圍。典型的X線片表現常有診斷價值,X線表現不典型的病例可做CT檢查。
● 病理學檢查
● ● 對於影像學表現不典型者,可通過纖維支氣管鏡,取肺組織標本進行病理學檢查,如果肺組織中的嗜酸粒細胞增高,則可以確診。
● 醫生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周圍血嗜酸粒細胞增高及胸部X線、CT表現可作出慢性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的初步診斷,確診有賴於病理學檢查。
● 有過敏性疾病病史,如過敏性鼻炎、鼻息肉、哮喘等。
● 出現乾咳、低熱、盜汗、胸痛、呼吸困難、體重減輕、乏力等表現。
● 血常規白細胞增多>10×10⁹/升,60%~90%的患者周圍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嗜酸性粒細胞計數>1000/毫米³。
● 影像學檢查:
● ● 胸部X線表現為周圍性肺浸潤影,主要分佈在兩肺外側和中上肺野,可出現特徵性的“肺水腫反轉征”(指正常的肺門區外出現廣泛的實變影)。高解析度CT表現為實變影、磨玻璃影和胸膜下條狀或帶狀影。
● 病理學檢查顯示為以嗜酸性粒細胞、巨噬細胞浸潤為主的肺泡炎、肺間質纖維化和嗜酸性粒細胞膿腫等病理改變。
● 肺功能檢查常呈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伴彌散障礙和低氧血症,但隨著病情的進展,常可出現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
● 慢性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需要與變應性支氣管肺麴黴病、變態性肉芽腫、隱源性機化性肺炎等疾病進行鑒別,這些疾病也引起乾咳、低熱、盜汗、胸痛等癥狀。
● 如果出現上述不適表現,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進行詳細檢查,請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 醫生通過胸部X線、支氣管肺泡灌洗術、病理學檢查等檢查,可以進行診斷。
● 慢性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常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
● 常用糖皮質激素藥物為強的松,在癥狀逐步緩解或肺部病灶吸收后應逐漸減量,整個療程可持續6~12個月。
● 少數患者需長期使用激素維持治療。
● 出現乾咳、低熱、盜汗、胸痛、呼吸困難、體重減輕、乏力等癥狀,會影響生活和工作。
● 病情嚴重的患者可發生急性呼吸衰竭,可危及生命。
● 慢性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預后良好,少數可發展為肺纖維化和蜂窩肺綜合征。
● 積極治療過敏性鼻炎、鼻息肉、哮喘等過敏性疾病。
●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預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