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蜂子
地蜂子
地蜂子,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三葉委陵菜Potentilla freyniana Bornm.和中華三葉委陵菜Potentilla freyniana Bornm.var.sinica Migo的根及全草。三葉委陵菜分佈於東北、西南、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地。中華三葉委陵菜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斂瘡止血,散瘀止痛之功效。常用於咳喘,痢疾,腸炎,癰腫疔瘡,燒、燙傷,口舌生瘡,骨髓炎,骨結核,瘰癧,痔瘡,毒蛇咬傷,崩漏,月經過多,產後出血,外傷出血,胃痛,牙痛,胸骨痛,腰痛,跌打損傷。
白里金梅、山蜂子、三爪金、鐵枕頭、三片風、地風子、三葉蛇子草、鐵秤砣、蜂子芪、獨腳傘、獨腳委陵菜、地蜘蛛、三葉翻白草、三葉蒲扇、三葉蛇莓、大花假蛇莓、三張葉、軟梗蛇扭、毛猴子、蜂子七、土蜂子、大救駕、地骨造、獨立金蛋
根及全草。
味苦、澀,性微寒。
歸心經。
清熱解毒,斂瘡止血,散瘀止痛。
咳喘,痢疾,腸炎,癰腫疔瘡,燒、燙傷,口舌生瘡,骨髓炎,骨結核,瘰癧,痔瘡,毒蛇咬傷,崩漏,月經過多,產後出血,外傷出血,胃痛,牙痛,胸骨痛,腰痛,跌打損傷。
1、治痢疾腹瀉:地蜂子根莖,研粉,每服1.5-3g。(《恩施中草藥手冊》)
2、治燙火傷:地蜂子根莖研末,調香油,外搽。(《恩施中草藥手冊》)
3、治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地蜂子根研粉,每次服2g,每日3-4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4、治胃痛,痛經:地蜂子根莖,研粉,每服1.5-3g。(《恩施中草藥手冊》)
5、治腰痛:地蜂子根莖60g,泡酒500g,每服藥酒15-30g。(《恩施中草藥手冊》)
內服:煎湯,10-15g;研末服,1-3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或研末撒。
夏季採挖帶根的全草,洗凈,曬乾或鮮用。
1、三葉委陵菜:多年生草本,高8-25cm。有纖匐枝或不明顯。根分枝多,簇生。花莖纖細,直立或上升,被疏柔毛。基生葉掌狀三出複葉,連葉柄長4-30cm;托葉膜質,褐色,外被稀疏長柔毛;小葉片長圓形、卵形或橢圓形,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有多數急尖鋸齒,兩面疏生平鋪柔毛,下面沿脈較密;莖生葉1-2,小葉與基生葉相似,唯葉柄很短,葉邊緣鋸齒減少;托葉草質,呈缺刻狀銳裂,有稀疏長柔毛。花兩性;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花直徑0.8-1cm;萼片5,三角卵形,先端漸尖,副萼片5,披針形,先端漸尖,與萼片近等長,外被平鋪柔毛;花瓣5,長圓倒卵形,先端微凹或圓鈍,淡黃色;花柱近頂生,上部粗,基部細。成熟瘦果卵球形,直徑0.5-1mm,表面有顯著脈紋。花、果期3-6月。
2、中華三葉委陵菜:與三葉委陵菜主要不同點是:本變種莖和葉柄上柔毛較密。小葉兩面被開展柔毛或微開展柔毛,尤其沿脈較密,小葉片菱狀卵形或寬卵形,邊緣具圓鈍鋸齒,花莖或纖匐枝上托葉卵圓形且全緣,極稀先端2裂,花、果期4-5月。
1、三葉委陵菜:生於海拔300-2100m的山坡草地、溪邊及疏林下陰濕處。分佈於東北、西南、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地。
2、中華三葉委陵菜:生於海拔200-800m的草叢中及林下陰濕處。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
三葉委陵菜:根莖呈紡錘形、圓柱形或啞鈴形,微彎曲,有的形似蜂腹,長1.5-4cm,直徑0.5-1.2cm,表面灰褐色或黃褐色,粗糙,有皺紋和突起的根痕及鬚根,頂端有葉柄殘基,被柔毛。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顆粒狀,深棕色或黑褐色,中央色深,在擴大鏡下可見白色細小結晶。氣微,味微苦而澀,微具清涼感。
莖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月經過多,產後或流產後出血不止,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骨髓炎,痰多咳嗽,跌打損傷。
1、《貴陽民間藥草》:“治肺虛咳嗽喘息,跌打損傷,瘋狗咬傷,腹瀉痢疾。”
2、《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解毒,斂瘡止血。治骨髓炎,骨結核,口腔炎,外傷出血,蝮蛇咬傷。”
3、《貴州草藥》:“治小兒白口瘡,發燒,氣喘,胸骨痛。”
4、《四川常用中草藥》:“散瘀血,消瘰癧。治跌打損傷。”
5、《湖南藥物志》:“止血,消炎。用於陰道流血,子宮出血,血崩,急性腸炎,疔毒。”
6、《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解毒,止痛止血。主治腸炎,痢疾,牙痛,胃痛,腰痛,胃腸出血,月經過多,產後或流產後出血過多。外用治燒、燙傷,毒蛇咬傷。”
7、《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清熱解毒,止咳化痰,涼血止血,消堅破結。”
全草含鞣質。